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

神道设教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7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481篇;相关期刊144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江汉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神道设教的相关文献由18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琛发、付丽、吴光正等。

神道设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1.9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481 占比:98.02%

总计:8652篇

神道设教—发文趋势图

神道设教

-研究学者

  • 王琛发
  • 付丽
  • 吴光正
  • 刘慧慧
  • 孔令升
  • 孔德立
  • 张希宇
  • 张松辉
  • 张海英
  • 张耀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方兴; 瞿先飞
    • 摘要: 本文借鉴古汉语“同音借义”的规律,试图通过“鲲即是坤”来解释《逍遥游》之开篇,并籍此展开以《周易》之象数义理与《庄子》互相诠释发明的一种尝试。先后天八卦图对应了庄子在全书开篇所给出的种种意象,并由此推论其所隐藏未宣之易学精神。本文尝试从“坤—兑—乾”三个相邻卦被组织到一起的“巧合”来解读庄子全书以《逍遥游》开篇的重要意义,探讨庄子的“神道设教”的种种可能性和深刻意义。
    • 沙宗平
    • 摘要: 中国殷商时期以帝(上帝)为至上神,西周以降对于“天”(天命)的信仰日益普遍。阿拉伯“蒙昧时代”的至上神安拉(■)被伊斯兰教奉为独一神和造物主,中国穆斯林称为真主。伊斯兰教于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发生“以儒诠经”运动,涌现出一批汉文伊斯兰教著作。其中,王岱舆《清真大学》以“伊玛尼”会通《大学》之明德,马复初《祝天大赞》提出“天,即吾教所谓万有之真宰也”明确表达出“多元一体”文化语境下中国伊斯兰教坚持中国传统文化方向的坚定文化立场。该立场对于新时代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学建设与解经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王亚楠
    • 摘要: 《桃花扇》第四十出《入道》描述道教的黄箓斋醮仪式,是一场具有深刻内涵与文化意义的仪式,构成了一个象征符号体系。考察仪式举行的时空、形式、结构、内容和功能,发现孔尚任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戏曲“神道设教”的民族叙事传统,反映了明末清初儒学传统为政治提供价值基础、为社会提供认同凝聚和为个体安顿身心性命的作用和意义减弱时,与儒家互相渗透、影响的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构成了对儒家道德的支撑,揭示了中国宗教文化于明末清初社会的碰撞和交融。宗教文化以特殊而显著的形式深入到了《桃花扇》的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话语表述方式中,折射着文学与宗教、历史与神话、仪式与政治间的微妙关系。
    • 王逸之; 严梓峰; 陈雨婷
    • 摘要: 在北宋“天人相分”思潮的影响下,在与士大夫的政治互动中,宋徽宗对天变的态度逐渐从“敬畏天变”向“敬而不畏”转变,并最终形成了以“钦明天道”为核心理论的星占观。“钦明天道”星占观实际是徽宗通过神道设教规避“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渐而控制朝政舆论、加强个人权力的手段。因而,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是宋徽宗“钦明天道”星占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 王志清; 林标洲
    • 摘要: 《左传》行文中有大量的引诗,其中部分引诗涉及到神道设教内容,这部分引诗背后隐藏着一种时代填补意识。这种意识体现的是对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以及民族道德伦理的延续,由不同于宗教内核的超验存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道德约束。这种约束是礼崩乐坏社会下的一种维系秩序的手段,在安民与尊王意识下体现图霸与维稳关系的一种默契。
    • 闵明
    • 摘要: "神道设教"之表述始于《周易》.关于"神道设教"的意蕴,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神道设教"是神秘主义外衣下的封建统治方式,是一种愚民手段,"设教"的理性目的被"神道"的迷雾笼罩乃至消解.事实上,在殷周政权更迭之间,神鬼之祭在慢慢褪去宗教神秘色彩,儒家从中看到"神道"在民众教化上的超约束力,并以"神道设教"作为社会治理的模式,进而将神道思想与礼义教化结合,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序发展探索出一条生生不息之路.探讨"神道"意蕴和"神道设教"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有助于揭示"神道设教"所蕴含的圣贤治世之理性趋向和社会教化之意义旨归.
    • 黄醉阳
    • 摘要: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教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活历史,见证了朝代更替兴衰,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的传承。如今汉服热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一些古都城,像邯郸、西安、北京、成都等地,响应了传承中国文化遗产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书本里和记忆里翻出来,让我们的青少年懂得身边不单单只有外来文化,中国元素才是他们应该知道和了解的。
    • 李川
    • 摘要: 中国现代的文学运动是西方二元论介入的产物,反思现代需要有一个更宏大的理论视野。此种视野至少包含时空两个必要的层次,就空间而言,既然中国文学和域外文学浑然一体,立足于世界文学的全球视野就是必要的;就时间层次上来说,不能不重视古今之争之于当下文学观念反思的意义。而这两个层次,恰恰是侨易学的努力方向。随着传统经学体系的解体,《易林》首先被视为"文学"作品,文学云云就有侨易的因素。《焦氏易林》植根于《周易》"立象以尽意"五项原则基础之上,足证其"象学之集大成"的价值。无论《易》教,还是《诗》教,以及其他经学之教,皆包含华夏文学肇始的源始逻辑。理解了这一源始逻辑,则得以进一步发掘《易林》在当下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就《易林》占验体系而论,其"观象"乃《易经》的传统,其"系词"乃《诗经》的传统,其表达特质是诗性的、直观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从重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重新思考现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应对现代科学主义的危机来论,对《易林》的占验系统予以重审也是必要的。就易学传统内部而言,占卜从来就是支流和末途,而对德性的强调才是经学的核心思想,然《易经》系统对德性的强调乃是基于"视履考祥""神道设教"的基础之上,这种基础带有某种运命论色彩。
    • 范丽珠; 陈纳
    • 摘要: 本文试图将中华传统中的本土宗教作为一个自洽体系进行社会学研究.在西方的宗教社会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国本土宗教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到亚伯拉罕宗教传统模本的制约,难以形成契合中华本土信仰系统特点的解说与理论建构.中华本土宗教的信仰系统与实践方式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而做出的对人类"终极问题"的回应,有其内在的文化逻辑和现实的社会基础.本文梳理了社会学将中华本土宗教作为独立实体研究的学术脉络,提出以中华文明的发生与发展之内在机制为出发点,认识和解释本土宗教并进行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指出"神道设教"原则下政治伦理与信仰教化之间形成的耦合关系决定了在中华民族社会世界(social world)中宗教信仰体系的走向,其特点在于不拘泥于某种特定宗教作为绝对的形式,而更强调对世俗性公序良俗的肯定、对家国的忠诚以及对相关道德价值的崇尚,以促成社会和谐和国秦民安的局面;以孔儒价值为核心,结合释道传统,在信仰内容与实践上为现实社会判别正与邪、正统与异端树立了一个超越教派的标准;嵌入于"人伦日用"的社会结构之中,通过教化系统与道德政治秩序之结合,发展出一个多元互动、不断丰富的本土信仰共同体.
    • 程浩
    • 摘要: 清华简《五纪》以灾异论中的常见母题洪水故事开篇,引出了该篇的核心概念"五纪",并顺势推出一整套以之为基础的思想纲领与社会治理方案。"五纪"理论的产生源于古人对天文历数的观察,而为了服务商周以来强调人身依附的等级秩序,又进一步演绎出了一套"天地神人"的宇宙体系。该篇构建的七十二位神明,通过"比物连类"的类感机制,与世间万物都建立了匹配关系。而《五纪》大谈天地神明的最终追求,还是通过"神道设教"的方式化民成俗、维护统治秩序。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该篇融合阴阳之学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剔除了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仁"等概念,反复宣扬"礼、义、爱、信、忠",以强调对君主的忠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