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碑铭

碑铭

碑铭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第三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暨两岸四地方志文献学术研讨会等;碑铭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洪勇明、刘凯、吴景山等。

碑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98.5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97%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8%

总计:207篇

碑铭—发文趋势图

碑铭

-研究学者

  • 洪勇明
  • 刘凯
  • 吴景山
  • 巴桑旺堆
  • 方龄贵
  • 李波
  • 杨富学
  • 楼正豪
  • 温拓
  • 王刚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小杰
    • 摘要: 借助需求层次理论分析碑铭所见的周口关帝庙建筑景观,该建筑群整体上呈现为类属感知关联的建筑景观,体现了清代山西、陕西旅周商人的关帝崇拜和民间神信仰。但部分建筑物也与生活基本需要密切关联,不少建筑物具有强烈的艺术审美风格。
    • 何海燕
    • 摘要: 文章从汉代碑铭诔文引《诗经》孝行诗入手,重点探寻碑铭诔文以《诗经》孝行诗为载体所体现出的孝道思想,并借此展现《诗经》孝行诗对汉代孝道教化和传播的意义。碑铭诔文常引《六月》中的“孝友”、《小宛》《宾之初筵》《那》中的“温恭”、《周颂·雍》中的“文母”等词,以褒扬祖先慈孝之德,同时也客观上通过不断举行的祭祀之礼起到了教化子孙的作用。而《凯风》《蓼莪》作为《诗经》中表达孝亲情感最为真挚和热烈的诗,常被碑铭诔文引之以述丧亲之哀情,引用时或两者并举以表达对长辈养育之恩的铭记和深切悼念,或分别引之以赞孝子之感念父母行为。此外,引《诗经》孝行诗言祭祖之孝以承祖德祈福佑,是对《诗经》祭祖诗中德孝意识与收族功用的继承,这是汉代最为崇尚的孝道价值,其以不可磨灭的碑铭文形式反映出来,影响更为深远。
    • 李锋
    • 摘要: 对氐、羌民族姓氏的辨析对认识氐、羌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中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新出的碑铭等资料,对仇、姜、樊等氐族姓氏,狄、董、金等羌族姓氏进行了考证,并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氐、羌姓氏大量涌现,南北朝以后氐族姓氏基本不见,羌族姓氏还有出现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氐、羌民族活动加剧,氐、羌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融合,因两族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两族酋豪在当时诸政权中活跃度的不同等缘由使氐、羌民族与其他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融合上的差异。
    • 林海南
    • 摘要: 长泰新发现的六通明清石刻碑铭,有石碑记、墓志铭、墓道碑等形式,均为新见史料。本文对这六通碑铭作了考释,内容涵盖长泰明清宗族建构、灌溉水利权争夺诸多方面,为研究长泰区域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 武鹏
    • 摘要: 《锦州安昌县永和村东讲院重修舍利塔碑铭并序》是辽西文化瑰宝,列方志艺文第一.承载着无数金代历史信息,涉及官制、地理、佛学、历法等诸多方面,有着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史料价值.而历来对于碑文的著录,却每有出入,更缺少系统的校勘、注释.文章校注碑文,鉴古资今.
    • 李弢
    • 摘要: 李弥逊知漳州时,娶金夫人,生第五子李熙,传衍福河李氏。从《福河李氏宗谱》中辑录福河李氏后裔佚文五篇,从李氏祠堂中辑得福河李氏后裔碑铭佚文三篇。这八篇佚文之辑录,既有保存乡邦文献之史料价值及文学价值,更可资考述福河李氏家族后裔的传衍分布情形。再结合村社调查考察福河李氏后裔之传衍,遍及漳州芗城、龙文、龙海、南靖、漳浦、云霄等区县,以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揭阳市、陆丰市及浙江省温州市等县市,以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以及越南、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家。
    • 宋馥香; 宋文秋
    • 摘要: 洋口镇位于顺昌县东南部,是一座拥有百年建镇史的古镇,历史上也称"上洋"。在镇区吴公太尉庙残垣上有一通石碑,碑铭所指不清。研究者借助清代上洋《谢氏宗谱》和民国方志,利用田野调查所得,考订出该碑为洋口谢氏子孙修护顺济庙的记事碑,证明今吴公太尉庙原为顺济庙,并说明从顺济庙到太尉庙变迁的原因,为这座遗址增添了新的文化意蕴。
    • 刘兰芬
    • 摘要: 灵岩寺现存僧人墓志铭大多记述了其俗家姓氏、祖籍、修行经历、贡献以及寺内佛教建筑建造始末,均为人们复原、认识高僧大德事迹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另存诗歌碑铭,有的歌颂灵岩寺风景秀丽、佛法远扬,有的记载游历感想,时代大部分在诗歌繁盛的唐宋时期,作者既有封建帝王如乾隆皇帝,也有苏辙这样的大文豪,作者身份占据多数的还是寺内普通僧人与官吏。
    • 嚴耀中
    • 摘要: 佛教東傳後,它的組織形態發生了很多變化.除了被行政體系裏僧官制度所管控外,北朝石刻碑銘裏出現的大量由俗人擔任的維那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維那作爲教團裏的神職人員,理應由受過具足戒之僧侣擔任;但在華土,尤其在北朝,卻在諸多碑刻銘文裏被證實係由俗人爲之,且名目繁多.如此特别的宗教現象雖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和記録,但並未有專門討論.本文在廣泛引證的基礎上,對俗人維那顯現之背景做些闡釋,認爲這與當時律學滯後、僧官制度、社會觀念、基層信衆普遍自行組織的邑義,以及政治上的二次滅佛事件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 宝乐日玛·乌云其木格; 殷小平(译)
    • 摘要: 本文立足于蒙古国境内出土的基督教考古遗址及出土文物,尤其是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管窥中古时期蒙古草原的基督教历史。文章介绍了约10件草原基督教碑刻,包括刻有古汉语、古叙利亚语及古突厥语的碑铭计4方,刻有十字架图案的岩刻3方,以及1座疑为有十字架图案的突厥石像。论文还介绍了10余件小型便携的基督教遗物,包括4个铜十字器,1个白色十字架,1个刻有十字架图案的银碗等等。通过对相关基督教考古发现的整理和分析,可以看出中古时期基督教曾在蒙古草原广泛流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