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直罗组

直罗组

直罗组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9472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沉积学报、中国地质、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矿床会议等;直罗组的相关文献由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易超、李西得、焦养泉等。

直罗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9472 占比:99.95%

总计:179567篇

直罗组—发文趋势图

直罗组

-研究学者

  • 易超
  • 李西得
  • 焦养泉
  • 陈安平
  • 吴立群
  • 张天福
  • 张康
  • 王善博
  • 俞礽安
  • 张云

直罗组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芮婷; 王海波; 周文生; 杜鹏龙; 叶旭阳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宁东地区Y矿体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有规模的Y矿体都赋存于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宁东地区直罗组上段和下段上亚段岩石的泥质含量较高,多以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细砂岩、砂岩薄层出现。直罗组上段主要发育波状层理、爬升波痕层理,下段上亚段见小型槽状交错层理。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岩石泥质含量较少,以砂岩为主,主要发育平行层理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直罗组上段和下段上亚段整体上具有曲流河的特征,发育河道充填、河漫滩以及边滩等沉积微相。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具辫状河沉积特征,发育河道充填、泛滥平原、心滩等沉积微相。
    • 张云; 张天福; 程先钰; 孙立新; 程银行; 王少轶; 王善博; 马海林; 鲁超
    • 摘要: 【研究目的】为了更加直观、准确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纪含铀岩系直罗组三维空间展布规律,开展铀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预测工作。【研究方法】本文利用首次建立的钻孔—测井综合数据库,精细构建了东胜铀矿集区多尺度、多类型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实现其可视化功能。【研究结果及结论】综合地质建模研究发现本区铀成矿具有以下特征:(1)受直罗组沉积期“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古地貌格局的影响,纳岭沟—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存在区域性沉积相变,由北部呼斯梁—唐公梁古隆起区向西、向南方向,沉积体系由冲积扇—砾质辫状河向砂质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有序转变,大营铀矿化集中产于辫状河向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过渡部位的分流河道一侧,纳岭沟铀矿化主要产于砾质辫状河之上的砂质辫状河道中;(2)自东部呼斯梁向西部大营地区,直罗组下段铀储层的非均质性增强,具体表现为砂体厚度明显减薄、含砂率降低、泥岩层数量和厚度均显著增加、内部开始发育薄层煤线。这种组合的出现在大营西侧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横向泥质隔挡层和垂向还原层,在后期成矿过程中极大地抑制了层间氧化带向西推进的速率和里程,从而在大营一带形成稳定的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和持续的铀矿化;(3)矿床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显示,大营弧形展布的铀矿化体与东部相邻的纳岭沟—塔然高勒铀矿化几乎相连,且两矿床之间的伽马三维属性模块亦有较强的放射性异常显示,指示着大营与纳岭沟之间的塔然高勒—乌定布拉格地区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
    • 刘斌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找矿成果突出,延安组位于直罗组下部,继承了直罗组的沉积特征,通过总结延安组和直罗组古层间氧化带特征,分析了岩石地球化学环境指标,指出延安组与直罗组铀矿化均受古层间氧化带控制明显,在氧化强度适中的部位、砂岩厚度变化部位有利于成矿。
    • 魏安军; 郝关清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铀成矿带是重要的铀矿勘查潜力区块。通过对彬州地区开展铀矿勘查工作,认为该地区构造平缓,向北西缓倾。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辫状河沉积砂岩。该砂体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展布,富铀岩性主要为灰色、杂色含砾、砾状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中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铀异常与砂体不完全叠合,主要富集于砂体向南减薄的一侧,位于砂体非均质性较强的区域,揭露了在直罗组砂体侧向减薄的部位是需求找矿突破的重点区带。
    • 张焕侠; 刘建利; 庞日轩; 郭友平; 魏丽; 卢晓
    • 摘要: 榆林地区主体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北东部,北部毗邻东胜铀矿,区内有多孔直罗组地层出现自然伽马测井高异常值。通过对相关钻孔柱状图、测井曲线以及区内样品铀含量与测井值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高异常孔相对集中出现在榆林北部;异常赋存地层主要为灰绿色粉砂岩;区内北部为湖相沉积,南部为河流相沉积;高异常层在垂向上位于层间氧化带的“氧化-还原过渡带”中,且部分高异常位于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区内样品铀含量和对应测井值间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显示,榆林北部具有较好的铀矿找矿前景。
    • 吴群英; 胡雄武; 王宏科
    • 摘要: 黄河流域中上游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已造成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掌握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规律有助于实现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采用瞬变电磁方法探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是其中的一项重点研究内容。以陕北煤矿区直罗组和延安组2个目标含水地层的地下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钻孔地质剖面和视电阻率测井曲线,构建了研究区主采煤层上覆地层的正常和异常地电模型。通过地面瞬变电磁一维正演模拟,获得了不同地电模型条件下的感应电压和全程视电阻率曲线,分析了各模型对应的瞬变电磁场响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其结果表明目标含水层在不同富水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瞬变电磁场响应特征,0.0001~0.0100 s是瞬变电磁场对不同目标含水层进行分辨的有效观测时间,从理论上确定了利用瞬变电磁法进行目标含水层富水性探测的可行性。现场探测试验进一步给出了适用于研究区的瞬变电磁观测参数,获得了目标含水层的电性参数分布特征,基于统计学原理确定直罗组和延安组含水层的电性异常判别阈值分别为34Ω·m和48Ω·m。以此为依据,揭示了直罗组和延安组地层的地下水赋存特征,总体上判定前者裂隙相对发育,具有较强富水性,后者岩层相对完整,具有弱富水性。最后,针对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规律研究,指出了后续瞬变电磁探测工作重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 郭亮亮; 胡俭; 张池; 荣辉; 任智智; 王建英; 郑宇航; 王宏科; 孙魁
    • 摘要: 古河道冲刷带是造成煤炭开采过程中水害的关键地质因素,然而,目前国内外对古河道带冲刷带的古水动力条件量化表征方面的研究很少,限制了对含煤岩系中河道冲刷带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精准预测。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神府南区直罗组下段古河道冲刷带为例,通过粒度分析方法量化表征了古河道冲刷带形成的古水动力条件。研究发现,直罗组下段从下往上可识别出a,b,c,d四个沉积旋回,从a旋回到d旋回,直方图中粒径逐渐分布集中;概率累积曲线以两段式为主,悬浮总体含量逐渐增多;颗粒粒径(M_(z))表现为以细砂为主,含少量极细砂、粗砂;标准偏差(σ)集中在0.50~1.16,指示分选性呈中等~较好;偏度(S_(k))以对称和正偏为主;峰度(K_(g))主要表现为中等到尖锐;在C-M图上对应为PQ和QR段。a旋回到c旋回为辨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而d旋回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以粒度参数及沉积环境为约束计算古水动力条件显示,a旋回底部砾石沉积的平均起动流速为1.78 m/s,弗劳德数为1.05,属于高流态河道搬运,而a旋回到d旋回中砂岩沉积的起动流速分别为0.27,0.26,0.25,0.25 m/s,弗劳德数为0.16,0.15,0.14,0.14,属于低流态河道搬运。直罗组下段底部砾岩沉积时期是形成河道冲刷带形态的关键时期,而其中砂岩沉积时期为对早期形成的古河谷的充填作用。
    • 孙魁; 苗彦平; 陈小绳; 王宏科; 范立民; 杨磊; 马万超; 路波; 李成; 陈建平; 高帅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分布有黄陇、陕北、神东、宁东4个煤炭基地,主要开采侏罗系延安组煤层,顶板水害是区内煤矿开采的主要灾害,直罗组是主要突水水源之一。为研究直罗组含水层富水性特征,采用地学信息系统编图、微观孔隙结构测试与统计分析等手段,分析了直罗组含(隔)水岩组空间赋存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富水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沉积环境的控制,直罗组可分为上、中、下3段,主要含水岩组为风化基岩段,粗粒砂岩、中粒砂岩和细粒砂岩段,主要隔水岩组为粉砂岩、砂质泥岩和泥岩段。风化基岩含水层段主要位于基岩顶部3.04~83.46 m,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于研究区中部,风化基岩厚度和风化程度从中部向南北两侧逐渐变薄和减弱;直罗组下段砂岩含水岩组厚度、砂地比明显大于中上段,且下段砂体展布形态呈现出泛连式,连续性明显好于中上段;直罗组下段隔水岩组累计厚度、层数明显小于中上段,中上段含(隔)水岩组非均质性明显强于下段;对于直罗组正常基岩而言,直罗组中上段砂岩孔隙度类型以低孔为主,渗透率类型以超低渗~特低渗为主。直罗组下段砂岩孔隙度类型以中孔为主,渗透率类型以中渗为主,相比中上段,下段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直罗组遭受风化后,岩石微裂隙明显发育,相比正常基岩,风化基岩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孔隙度类型总体以中-高孔为主,渗透率类型以中-高渗为主,储水空间相比正常基岩较发育。通过分形理论将直罗组砂岩孔隙结构类型划分为4类,直罗组下段主要以I类孔隙为主,中上段以Ⅱ,Ⅲ和Ⅳ类孔隙为主;根据Pearson系数法相关性分析结果,直罗组下段砂体厚度、直罗组下段砂地比以及直罗组下段隔水岩组厚度从宏观尺度上对直罗组富水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下段是直罗组富水性的主要“贡献”层段,根据3项指标将直罗组下段砂体分为3级;通过典型钻孔直罗组下段孔隙结构与富水性之间关系的分析,孔隙结构从微观尺度上对直罗组下段富水性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微观孔隙越发育,富水性越好;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抽水试验数据对比发现,风化作用使得直罗组下段砂体富水性明显增强,直罗组下段风化砂体厚度和风化程度对风化基岩富水性控制作用较为明显;通过层次分析法对直罗组下段富水性进行了评价,基岩风化区富水性总体强于未风化区域,一级砂体区域富水性强于二级砂体及三级砂体区域。
    • 荣辉; 焦养泉; 高彬; 范立民; 张帆; 吴立群; 乐亮; 王建英; 郭亮亮
    • 摘要: 古河道冲刷带是含煤岩系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不仅可以造成可采煤层几何形态的变化,而且影响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因此,准确预测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分布一直是煤矿地质领域关心的重要问题。目前,对古河道冲刷带的预测主要采用沉积分析、地球物理及地质统计等方法。由于地下地球物理探测干扰因素多、影响地质统计数学模型的地质条件复杂,导致物探方法和地质统计方法对古河道冲刷带的预测结果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而沉积学分析被认为是解决古河道冲刷带分布预测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神府南区是陕北侏罗纪煤田的主要矿区之一,该区延安组含煤岩系顶部发育的直罗组砂体属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成因,其对可采煤层可以形成明显的冲刷带。以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为水源的煤矿突水危险性较大,古河道顶板水害成为威胁矿区安全高效生产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直罗组古河道冲刷带的分布规律仍然不清楚,给该区域矿井防治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鉴于此,在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基础上,通过砂分散体系、煤层厚度及古河道砂体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编图,实现对神府南区含煤岩系顶板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定位预测。研究发现,直罗组下段古河道以大套厚层砂体发育为主,厚度多在30~70 m,由多个正韵律旋回构成,其对下伏延安组地层产生了明显的冲刷作用,造成延安组第Ⅴ单元、第Ⅳ单元地层缺失或减薄。砂分散体系、煤层厚度及下伏地层单元及岩性分布编图表明,神府南区古河道冲刷带主要沿着红碱淖—尔林兔—锦界一线发育,古河道对延安组第Ⅴ单元完全冲刷区域的宽度为17~28 km,而对延安组第Ⅴ单元冲刷区域的宽度却更大,达到37~46 km。直罗组下段古河道冲刷带对于神府南区煤炭开采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在古河道砂体冲刷带附近进行煤炭开采时要做好煤层顶板水害防治工作。研究成果不仅对精准预测含煤岩系中古河道冲刷带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可为神府南区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指导。
    • 吴立群; 王建英; 杨帆; 郑宇航; 焦养泉; 荣辉; 王宏科; 马雄德; 孙魁; 陈雪永; 屈伸; 李金辉
    • 摘要: 在水文地质条件看似简单的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事故时有发生,一些煤矿的涌水量位居鄂尔多斯盆地之首,以往普遍认为的充水含水层难以解释这些现象。基于20 a来对直罗组底部铀储层(古河道砂岩)的研究,结合直罗组古河道砂体与延安组可采煤层的空间配置关系,以及砂岩型铀矿形成与开发的基本条件,特别是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与地表泉群(带)、采煤涌(突)水的相关性分析,认为直罗组古河道可能是榆神—神府矿区矿井涌(突)水的主要水源。主要认识有:①直罗组古河道砂体具有区域性的分布规模,在其上游形成的具有世界级规模的东胜铀矿田证实直罗组古河道是一套区域含水层,因为含水层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发育的必要条件。②在直罗组古河道隐伏露头的上方,集中发育了具有超常流量的泉群和泉带,它们距直罗组古河道越近其流量越大,说明直罗组古河道为重要的含水层,为榆神—神府矿区泉带提供了主要的水源。③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构成了延安组含煤岩系的直接顶板,采煤证实直罗组古河道含水层与煤矿涌(突)水具有明显的关系。位于古河道潜伏露头附近的煤矿易于发生涌(突)水事故,而远离古河道的煤矿涌水量罕见,且采煤涌(突)水量与古河道砂体厚度呈正相关。④从关键水文地质参数的空间配置、耦合关系及其采煤时域的角度,构建了榆神—神府矿区采煤涌(突)水的成因机理模型,该模型阐明了泉带的形成发育和演化机理,揭示了采煤涌(突)水的形成机制,为未来水害防治、保水采煤、煤-铀兼采等提供了基础地质“预警”信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