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分配

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85719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生态学报、西北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2005年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等;生物量分配的相关文献由1732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允菲、王满莲、吴楚等。

生物量分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5719 占比:99.90%

总计:486202篇

生物量分配—发文趋势图

生物量分配

-研究学者

  • 杨允菲
  • 王满莲
  • 吴楚
  • 夏富才
  • 冯玉龙
  • 王政权
  • 何茜
  • 李吉跃
  • 李良
  • 李雪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义远; 董文渊; 浦婵; 谢泽轩; 钟欢; 李吉; 张炜
    • 摘要: 以大关县3种土层深度0—40 cm、0—80 cm和0—120 cm的天然筇竹林为研究对象,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竹子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关系,以期为筇竹林适宜立地条件选择、适地适竹及定向培育提供的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同一土层深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土壤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则呈现出随土层增加而减少的趋势,且薄土层和厚土层各土壤物理因子差异显著(P0.05)。(4)土壤物理因子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有着显著影响(P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容重>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结论:土壤物理因子沿土层厚度的变化对筇竹构件生物量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土壤物理性质较差的生境中,筇竹会优先将生物量分配给秆,并通过减少叶生物量来响应水分缺失的不利环境,这对筇竹林立地条件选择有指导意义,即筇竹宜选择较深厚土层经营,以促进生物量积累和种群生长。
    • 张媛媛; 孟欢欢; 周晓兵; 尹本丰; 周多奇; 陶冶
    • 摘要: 短命植物是荒漠生态系统重要的植物类群,其具有多样化的生境,且很多种类还具有异时萌发特性。植物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能体现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性特征,因此,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短命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短命植物的生存策略。以裸沙春萌(Bare Sand-Spring Germination,BS)、藻结皮春萌(Algal-Spring Germination,AS)、地衣结皮春萌(Lichen-Spring Germination,LS)3种自然结皮生境中萌发的尖喙牻牛儿苗春萌株及裸沙区夏季萌发(Summer Germination in Bare Sand,SG)的尖喙牻牛儿苗夏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挖掘法获取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系统对比分析了4个类型间植株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以探究其资源分配策略的变异性和保守型。结果表明:(1)尖喙牻牛儿苗单株地上、地下及总生物量总体表现为BS>AS>LS=SG的格局,其根冠比则呈SG=LS=AS>BS的特征。(2)BS和SG类型植株地上与地下生物量间为等速生长关系,而AS和LS生境为异速生长关系,但4个类型具有共同的异速生长指数(0.8843)。(3)AS和LS生境尖喙牻牛儿苗根冠比随个体增大均呈异速减小趋势,而BS和SG类型植株根冠比则保持相对恒定。可见,尖喙牻牛儿苗生物量分配会受到外界环境及个体发育的影响,并呈现明显的可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资源分配的保守性与可塑性的权衡。
    • 何杰明
    • 摘要: 于2020年在福州市晋安区新店镇杨廷苗圃,对2年生的樟树幼苗进行遮荫试验(遮荫率分别为30%、50%、85%),以全光照处理为对照,研究在遮荫条件下樟树幼苗的生长性状和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樟树幼苗苗高、地径、冠幅、根深和根幅,均以遮荫率50%处理最大,遮荫率85%处理最小,遮荫率30%和50%处理均显著大于全光照处理;樟树幼苗各器官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以遮荫率50%处理最高,遮荫率85%处理最低,各处理的生物量分配规律基本为叶>根>茎;高径比和冠根比均以遮荫率85%处理最大;苗木质量指数大小顺序为:遮荫率50%>遮荫率30%>全光照>遮荫率8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樟树幼苗质量由高到低为:遮荫率50%>遮荫率30%>全光照>遮荫率85%。综合结果表明,遮荫率50%最有利于樟树幼苗生长,建议在樟树苗期栽培时采用遮荫率50%处理,有助于樟树幼苗生长发育。
    • 王俐媛; 王坚; 赵元辰; 许超; 李雪枫
    • 摘要: 植物间彼此存在交流行为,可以通过身份识别与亲缘植物进行相互合作与竞争。本试验旨在探究‘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Reyan No.2’)对不同亲缘植物根系分泌物的识别差异。将‘热研2号’柱花草分别在7种含有不同亲缘关系柱花草根系分泌物的营养液中培养,研究自我、种内近缘亲属、种间远缘亲属根系分泌物对‘热研2号’柱花草幼苗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我根系分泌物处理组相比,近亲处理组的侧根数量、总生物量、茎叶生物量和根生物量(鲜重)的平均值均显著增加(P0.05);远亲处理组的根长、侧根数量、根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平均值均显著增加(P‘热研24号’>‘细茎’>‘西卡’>‘大叶’>‘热研5号’>‘热研21号’。由此说明亲缘识别是柱花草与其邻近植物竞争和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在生产中将亲缘关系相近的柱花草品种混播(如‘热研2号’、‘热研5号’和‘热研21号’柱花草混播)是发展牧草混播新技术、增加单位面积饲草产量的可能途径。
    • 牛震; 张琦; 陈亚男; 王忠颖; 吕广超; 张志新; 田迅
    • 摘要: 黄花刺茄(Solanum rostratum Dunal)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一年生有毒草本植物,枯落期是其种子成熟和为翌年入侵提供物质基础的重要发育阶段之一,为探究枯落期黄花刺茄各构件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揭示其入侵形成机制,随机选取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草地、河滩和农田3个生境的黄花刺茄植株,计量其生物学特征和构件生物量分配。结果表明:各构件生物量与植株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构件具有不同的异速生长规律,生境间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随着植株质量的增加,植株用于生殖构件的营养分配比重也不断增加。生长季后期不断增加黄花刺茄的种子数量和质量是保证黄花刺茄种子翌年持续传播并不断入侵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
    • 何佶弦; 顾会战; 喻晓; 陈利平; 余垚颖; 蒋豪
    • 摘要: 为研究烤烟功能性状变化对烟碱含量的影响,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对2018年在四川省广元烟区不同试验地随机采集的大田种植烤烟进行植物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烟株生物量积累特征和不同分配模式对烟碱含量影响显著。其中,总生物量、根生物量、茎生物量、茎重比和比叶重越大,烟碱含量越高;烟碱含量随叶重比增大而降低。回归分析表明,茎生物量和根重比与烟碱含量变化关系密切(R^(2)=0.91,P<0.001),比叶重和第5片叶SPAD值与烟碱含量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R^(2)=0.987,P<0.001)。基于生物量分配特征和叶功能性状特征可以较好地表征烟碱含量变化。
    • 翁建宇
    • 摘要: 于2010-2019年,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的地况因子、林况因子及乔木层的生物量进行调查;通过构建引入林龄和地位指数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估算杉木林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研究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与立地条件和林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引入林龄和地位指数的相容性生物量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林龄和立地条件对生物量异速生长规律和分配的影响;杉木各组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受林分林龄的影响显著,其中干材、树皮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树叶、树根则相反,树枝生物量占比先增加后减小;除树枝外,立地条件不会改变各组分生物量占比随林龄的变化趋势,但会影响各组分生物量占比大小。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中,树干生物量占比较大,树叶、树根的分配则相反。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人工林碳汇经营提供参考。
    • 龙大鑫; 文仕知; 李晶; 彭铁双; 何功秀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指数施磷水平对闽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土壤磷背景值较低地区培育优质闽楠苗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洞林场1年生闽楠容器苗为研究对象,设置7组指数施磷水平、1组平均施磷水平和不施磷组共9组处理,分析不同施磷处理对闽楠幼苗生长、生物量分配、根系形态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最佳的施磷水平和施磷模式。【结果】1)施磷促进了闽楠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施磷对闽楠幼苗叶、茎、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指数施磷2000 mg/株时达到最大,其次是指数施磷1600 mg/株,根冠比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在CK时表现最高。3)施磷促进了根系的发育,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根系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对根平均直径无显著影响。4)施磷促进了闽楠幼苗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的进行;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闽楠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表观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光饱和点(LSP)则随着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结论】合理的磷素施加可以有效促进闽楠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磷素过低会对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形成限制,而过高会造成抑制,均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闽楠幼苗最佳的指数施磷水平在1600~2000 mg/株;指数施磷相比平均施磷有利于闽楠幼苗苗木质量的培育和提升。
    • 李鑫; 王剑; 李亚兵; 韩迎春; 王占彪; 冯璐; 王国平; 熊世武; 李存东; 李小飞
    • 摘要: 发展棉花间套作体系是缓解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的主要策略,但目前对棉花间套作体系下棉花的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棉花与小麦、大蒜和花生间套作,并对其根系分别采取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从而研究在隔根处理下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1)隔根处理下的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试验中棉花间套作体系均体现出间作优势,且在小麦/棉花套作和大蒜/棉花套作的体系中,小麦和大蒜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大于0,小麦和大蒜在共生期内是优势种;花生相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小于0,在花生/棉花间作体系中,棉花是优势种。(2)在棉花盛蕾期,单作棉处理的棉花的叶、茎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多于其他3个处理,而在花铃期后,间套作体系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单作棉处理,间套作体系中的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棉处理。(3)盛蕾期和初花期,单作棉的茎、叶器官的分配率高于小麦套作棉花、大蒜套作棉花和花生间作棉花处理,在盛花期和盛絮期,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下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差异与茎、叶器官相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间套作模式下的棉花间作优势的产生机理探究提供理论支持,为间套作体系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 叶澜; 段华超; 李燕燕; 李世民; 井卉竹; 董琼
    • 摘要: 研究遮荫对白枪杆Fraxinus malacophylla 幼苗生长、生物量及其分配等指标的影响,为今后白枪杆苗木培育和石漠化植被恢复提供优质种苗。试验以1年生白枪杆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方法,设置不遮荫(F_(1))、25%±5%遮荫(F_(2))、50%±5%遮荫(F_(3))、75%±5%遮荫(F_(4))4个处理,试验开始后每隔30 d测定白枪杆幼苗的地径、苗高、株幅等生长指标,生长期结束后称量白枪杆幼苗的生物量,并对生长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处理会对白枪杆幼苗的生长、生物量及分配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遮荫程度增加,白枪杆幼苗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冠幅生长量、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均在中度遮荫处理下达到最大值;根生物量分配比和根冠比总体随着遮荫程度增加而下降,茎生物量比随着遮荫程度增加而增加,叶生物量分配比变化不显著;随遮荫程度的增加,白枪杆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增大,而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Chla/Chlb)下降。研究表明,中度遮荫下一年生白枪杆幼苗生长最好,具有较高的耐荫性;因此,白枪杆幼苗在育苗和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利用应充分考虑其耐荫蔽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