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叙事

生态叙事

生态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专利文献62860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青年时代、东岳论丛、河南社会科学等; 生态叙事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纪秀明、杨成、汪树东等。

生态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62860 占比:99.89%

总计:62930篇

生态叙事—发文趋势图

生态叙事

-研究学者

  • 纪秀明
  • 杨成
  • 汪树东
  • 石健
  • 肖志红
  • 郭先进
  • 闫慧霞
  • 陈淑霞
  • 马明奎
  • 高旭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晓梅
    • 摘要: 废名以浪漫与生态双重表征的个人化抒情话语,整合自然本我和历史世变,呈现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念,反思社会和现实危机,成为20世纪中国浪漫生态文学的早期代表。其前期小说中的浪漫生态美学体现为话语内涵、理想追求和现实指向三者的统一,意指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又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基于浪漫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废名前期小说,探索其中的原生态世界,挖掘文本内在的浪漫生态美学意蕴,有助于把握废名前期小说的深刻思想,重新审视自然神性和人性自然,从而反思现代性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
    • 田龙过; 王昆
    • 摘要: 自然生态类纪录片以大自然的原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的生存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真实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其视野和价值以国家和民族视角为基础,同时具有全球性,有利于国际化传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通过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话语体系表达构建生态文明国家形象,生态叙事的表达手法也彰显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与话语自信,为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影像构建树立了美学典范。
    • 于晖; 宋金戈
    • 摘要: 绘本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语篇体裁,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目前,少有研究关注儿童绘本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取向,而这对儿童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鉴于此,文章基于社会符号学理论,对儿童绘本《你好!大自然》进行多模态生态话语分析,并探讨图文互补生态叙事策略,旨在为儿童绘本的生态评估提供思路,并为其编写提供策略。研究发现该儿童绘本中文字与图像协同建构语篇生态意义和观念,整体呈现有益性生态表征。儿童绘本的生态叙事策略包括个性化参与者角色、叙事视角同时空视点交叉转换和强化静态视觉信息呈现等。
    • 牛慧
    • 摘要: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 付晴晴
    • 摘要: 《候鸟的勇敢》以候鸟保护地金瓮河湿地为背景,聚焦一批边缘人物,讲述了在四季更迭中瓦城这座小城市的人情世事,展现了东北自然曼妙的生态图景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图景,在这片看似祥和的土地上,却编织着生态与世态的庞大秘网.本文旨在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析,研究《候鸟的勇敢》的生态叙事.
    • 汪树东
    • 摘要: 长篇小说《麋骨之壤》是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聚焦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凄厉诉求和悲惨命运,把犯罪谋杀故事的通俗性和生态叙事的先锋性融于一体,呼唤现代人生态意识的觉醒,超越物种歧视,与其他自然生命共生共荣.该小说题材独树一帜,构建了一种孤独个人反抗庸众的启蒙叙事,其互文和反讽手法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不过,该小说缺乏动物视角和复调叙事,生态维度和灵魂维度缺乏平衡,从而使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张倩
    • 摘要: "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阶级分析的二分法形成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和藩篱亟待突破.198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简称"广影")郭宝昌导演的作品《雾界》开启了生态叙事的新探索.而这种生态叙事的创作理念绵延和流动在"广影"制作的多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中,体现了生态叙事的发展、承继与变革.本文将以三部作品为重点考察样本,基于生态空间、生态冲突和"生活流"结构三个维度,梳理"广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态叙事的特征、流变与经验启迪.
    • 张海玉; 于京一
    • 摘要: 父辈代际经验与主体现实体验的"视域融合"与情感积淀主导着哈尔滨这座城市在迟子建文学世界中的多维阐释与表现。新作《烟火漫卷》(2020)显示出迟子建对哈尔滨城市书写独特"地方路径"的发掘。小说在怀旧视域下漫溯哈尔滨历史文化记忆,城市地理空间历史感的纵深掘示与故事人物现实生命进程相互映照,传达出城与人深刻的生命联系;在关于自然、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地方生态叙事中呈现哈尔滨的精神风貌,表现哈尔滨人的生活仪式及日常美感;在城市烟火日常的温情描摹中聚焦生命个体不断"寻找"的人生历程,彰显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困境与人性幽深的坚执信念。虽然迟子建的城市书写存在某些局限,但其对城市地方性的发掘与强调将开辟一条意义非凡的书写路径。
    • 代兆凤; 王振平
    • 摘要: 《上层林冠》以"树"为主角,以"树状"生态叙事结构以及围绕"树"展开的生态叙事情节,展现了一个关于人与树的生态寓言.理查德·鲍尔斯在小说中采用的生态叙事给予树木作为"非人类群体"更多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通过树木与人类群体关系的探讨指出自然与人从二元对立到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自然与科技相融.以"树"为核心,让人重新审视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这对反思全球生态危机下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杨晓林
    • 摘要: 《罗小黑战记》攀蟾折桂,堪称中国生态动画云程发轫之作,但从比较电影学视域来看,与"吉卜力"生态动画相比仍有不足:因地理条件有异,工业化进程不同,故生态观也有不同.吉卜力动画始终秉持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而《罗小黑战记》表达的是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受不同的生态观制衡,吉卜力的"动物本体"形象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而《罗小黑战记》的"人化动物"形象,将人类的思想和意图加之于动物;吉卜力以"动物本位"的视角批判和审视人类的行为,《罗小黑战记》从"人类本位"的视角表达的依然是人类的感情倾向和现实社会的诉求;吉卜力以田园式神话空间为主体来关照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罗小黑战记》则偏向以科幻空间为主体,表现人类征服自然、驱遣自然的盲目自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