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鼎钧

王鼎钧

王鼎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33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青年博览、看世界、书屋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王鼎钧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鼎钧、黄雅莉、戴永夏等。

王鼎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10.1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233 占比:89.67%

总计:1375篇

王鼎钧—发文趋势图

王鼎钧

-研究学者

  • 王鼎钧
  • 黄雅莉
  • 戴永夏
  • 汪政
  • 甘其勋
  • 于莉
  • 刘荒田
  • 徐学
  • 戴荣里
  • 曲筱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蕾
    • 摘要: 王鼎钧是当今华文文坛依然坚持创作的最高龄作家。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辗转于世界各地,他以大慈悲情怀记录历史,以真、醇、理、趣笔致洞见人心。或许你曾听说过他的“人生四部曲”,听他用“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历抗战艰苦,看两岸相隔,述人生悲苦;或许你也曾听过他自命“聆听哭声的捕蝶人”,在黑白人世捕捉华美幻影,写下《碎琉璃》《情人眼》《左心房旋涡》;或许你也曾听过他在黑夜回顾往昔,在人心不古中祈望时间与上帝,写下《活到老真好》《黑暗圣经》……他的文字,气质与沈从文最相契合,辞工旨丰,慧美丰赡。所以,著名作家韩少功才说:如果有青年要学写散文,我总是推荐中国台湾散文一哥王鼎钧。所以,与他并称华人散文双子星座的余光中才会说:海外作家鼎盛,风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创作不衰者,诗人首推杨牧,散文家首推王鼎钧
    • 张生全
    • 摘要: 贴近时代脉搏,回到生活现场。《在场》杂志是眉山市散文学会的会刊,又不纯粹是会刊,从2009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全国性、先锋性、特色性、丰富性四大特点。所谓"全国性",是指《在场》杂志的作者辐射全国,甚至还包括龙应台、齐邦媛、王鼎钧、高尔泰等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作家。这使得《在场》成为一本全国性的散文刊物。同时,寄阅的对象,也主要是"在场主义散文奖"评委及获奖作家、知名散文作家及骨干作者。
    • 摘要: 王鼎钧:每个方块字像一块土可以连成大地山河中国字号称方块字,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先贤说每个方块字像一块砖,可以铸成宫殿,作家像一个建筑师。我说,每个方块字像一个土块,可以连成大地山河。作家像一个画家或者电影导演。方块字除了一字一形还有一字一音,每一个字像一个音符,作家写作的时候像一个音乐家,他也在排列声音呢。
    • 马臻
    • 摘要: 鲁迅的杂文是经典。鲁迅的小说被众人推举——甚至连论敌都认可,而他的杂文更多是受到了质疑和诋毁。不少没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偏向、向来宽和的作家,也对鲁迅的杂文颇有微词。作家王鼎钧晚年在《文学江湖》里说,他非常喜欢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但无法接受和欣赏鲁迅的杂文。他曾说:"如果说读书变化气质,我拒绝变成这样的人,我也不能欣赏、不敢亲近这样的人。"
    • 孙晓东
    • 摘要: 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眼睛"的海外华文作家王鼎钧,穿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华夏历史和西方异质文化脉动中建构起了与国族地缘、中华人文传统紧密相关的文化谱系,并在情感互涉中实现对中华文化的皈依,他的"中国叙述"和"美学中国"也因此成了现代审美超越精神的代表。他根植中华文化传统,在乡愁情怀的离散书写中传达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乡愁的真谛和文化认同的诉求。他将"人生说理"散文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的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劣根性因子进行理性地审视与思考。他醉心于跨文体写作,调和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也为华人世界建构起一种新的、审美化的价值与观念。
    • 摘要: 1.王鼎钧:明代一位史学家自述读书之乐——怒而读之,悦然;忧而读之,欣然;躁而读之,悠然。南宋一位藏书家说,饿了,读书等于吃肉;冷了,读书等于披裘;寂寞了,书就是朋友;忧郁了,书就是音乐。现代人能证明阅读有更多的好处——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培养幽默感……别人不读书。
    • 摘要: 《盘瓠神话源流研究》吴晓东著学苑出版社2019年版盘瓠神话是一则族群起源神话,流传于我国许多地区,在日本、韩国、越南也有流传。本书以盘瓠神话为核心,旁涉人类诞生、族群起源、文化创造等神话主题,一举打破以往神话研究多关注个案的弊端,在内容与研究方法上自成一家,不仅为盘瓠神话研究,更为整个神话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海力波(大学老师)。
    • 何玉双
    • 摘要: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人类,最终却被人类"杀戮"的故事,表达出了作者对大树的惋惜,以及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深层思考和判断。这篇文章采用了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长于叙述和描写,少有议论,形象生动,读来意味深长。自然而然,笔者就选择了情境教学的方式切入文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