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物境

物境

物境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3篇、专利文献909947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上旬刊)、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物境的相关文献由1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丹、阮荣春、任钧等。

物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09947 占比:99.98%

总计:910090篇

物境—发文趋势图

物境

-研究学者

  • 张丹
  • 阮荣春
  • 任钧
  • 刘明
  • 吴丹
  • 张继华
  • 穆兰
  • 肖小军
  • 郭善涛
  • 郭英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建国
    • 摘要: “诗歌三境”是有“七绝圣手”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提出的诗歌美学观点。王昌龄不仅工于七绝,在诗歌评论、诗歌美学方面也具有非常高深的造诣。王昌龄在其诗歌评论作品《诗格》中将诗歌的审美层次总结为“诗歌三境”,即诗歌有物境、情境与意境。王昌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诗人,他的“诗歌三境”观点对于后世的诗歌创作以及诗歌评论和赏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诗歌三境”的观点对中国古代诗歌作品进行赏析和教学,可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试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为案例解析,探讨“诗歌三境”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 徐玉倩; 王树声; 李小龙; 王珂
    • 摘要: 1.何谓“景与心会”中国本土规划崇尚立意,注重在风景营造中融入人的思想情感,创造“心中目中与景相融浃”的空间意境。由此形成了“景与心会”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心相孚也,景相契也”“揽景会心”“景与心融”“景会于心”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作为一种追求物境与心境交融的风景营造理念,“景与心会”贯穿在风景评价、提炼、塑造的实践全过程。
    • 侯禹升; 张子赫
    • 摘要: 自古以来,形象思维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思考方式与实践活动.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件精美的"瓷器",将"物、象、意、境"四字蕴藏其中.通过对古典园林中"物象、意象、物境、意境"四个词语,两两一组剖析解读,得出"象"作为构建"境"的基础,"境"作为"象"所追求的目标,在"境"营造之后又可澄怀回味于"象".而后从创作与审美两个角度论证"物""意"之间的关系,得出创作角度是"意"向"物"的落实,审美角度是"物"向"意"的体味,两个视角之间互逆互证,以此来加固中国古典园林的"物、象、意、境"之间的关系.
    • 吴丹
    • 摘要: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一直都是在追求着精神的最高境界,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人生三境界,还有王昌龄对诗总结出了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和意境,通过喻拟物境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禅学的意境以最真实虚空的境界达到去情息念的境界。本文以陕西德璟置业草堂寺建筑设计为例,以“禅学三境”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渗透与应用,增强人们在建筑与空间里沉浸式的体验,从中感受最真实的自己,使心理得以自然的回归。
    • 吴丹
    • 摘要: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一直都是在追求着精神的最高境界,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人生三境界,还有王昌龄对诗总结出了三种境界即:物境、情境和意境,通过喻拟物境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禅学的意境以最真实虚空的境界达到去情息念的境界.本文以陕西德璟置业草堂寺建筑设计为例,以"禅学三境"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渗透与应用,增强人们在建筑与空间里沉浸式的体验,从中感受最真实的自己,使心理得以自然的回归.
    • 周金刚
    • 摘要: cqvip:古诗词声乐作品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通过使用最简练的一种语言来传递我国原有的文化底蕴中所包含的意境以及丰富的情感内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声乐创作中我国大部分优秀古诗词为作曲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从而使古诗词在世人面前更加生动、灵活化、形象化。目前,多数作曲人员将无限挖掘古典文学作为当前首要任务,经过不断的创作与发现使得我国古诗词声乐作品更加富有韵味,因此,在声乐的演绎中需要将作曲者的诗作原意、新思维等进行融入,重视声乐作品的气息与音色、情感等,淋漓尽致地将声乐作品的音韵美、情感等演绎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古诗词声乐作品进行概述,同时对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的物境与情境以及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分析,将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作品的真实韵味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来,以便后期学者的参考与借鉴。
    • 吴昕阳; 梁学成; 赵媛
    • 摘要: 随着文旅演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需求的增长,演艺事业旅游场的旅游体验受到学界和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通过网络文本资料研究,基于具身理论视角,探索"又见"系列旅游场中三境体验的内涵与维度.首先,从"又见"旅游场具身视角下分物境体验、情境体验及意境体验3个阶段对游客体验进行识别探索,构建了三境旅游体验的理论框架,即物境体验注重外部塑形,情境体验强调空间叙情,意境体验则注重内心感悟与精神感受,最终游客在外部物像和内部情绪结合的旅游场中形成了精神共鸣与情感共识,实现了得其真的本质追寻;其次,通过对游客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体验进行研究分析物境体验,通过对游客的访谈文本进行分析阐述情境体验和意境体验,逐步探究了游客三境体验的具体内容.研究结论对于文旅演艺事业的规划开发及旅游体验的深层挖掘均具有显著价值.
    • 帅民曦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纪念性景观的概念内涵、特征要素和发展趋势,提出新自然主义和多层意境结合的纪念性景观规划设计策略,并以桂林市全州县湘江战役纪念园规划设计实践为例,结合自然景观特征,从情境、景境和物境3个层面突出战争主题纪念园的风貌特色并构建纪念系统,以期为类似纪念性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 杨静
    • 摘要: 禅诗既有诗的韵律,又有禅的意味,在唐代发展得非常繁荣,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青年时参加科举屡次不第,于30岁左右隐于天台山.寒山禅诗在"物境""情境""意境"这三重世界中达到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寒山禅诗隐于文字背后有意味深长的哲学和审美意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