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爆轰产物

爆轰产物

爆轰产物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武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7265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兵工学报、爆炸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第二届全国危险物质与安全应急技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等;爆轰产物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艳红、刘海风、王辉等。

爆轰产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265 占比:99.77%

总计:37352篇

爆轰产物—发文趋势图

爆轰产物

-研究学者

  • 赵艳红
  • 刘海风
  • 王辉
  • 何昱江
  • 杨向东
  • 沈飞
  • 邓文才
  • 吴国栋
  • 张弓木
  • 徐更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中友; 李星翰; 甘云丹; 施逸蕾; 刘福生; 仲凯; 苏健军
    • 摘要: 为了研究炸药爆轰产物的演化规律,建立了产物自由膨胀模型和等体积放热模型,基于自编热化学程序(DLCHEQ)和多种经验方法,计算了标准爆热弹实验中PETN、RDX、HMX和TNT 4种炸药产物从CJ点到常温点的组分和热力学状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基于DLCHEQ计算的3个重要物理量(CJ状态、准静压和爆热值)都与实验值吻合很好,远小于其他方法的计算误差,验证了DLCHEQ的可靠性。CJ点后产物组分间发生了显著的化学反应。计算揭示了外界条件对产物组分间反应的影响规律:敞开空间爆炸时产物发生吸热且大量生成气体的反应;封闭空间爆炸时产物发生放热且大量消耗气体的反应。计算还预言了4种炸药可能存在独特的组分对称现象:CJ点爆轰产物主要组分和低温点(300~400 K)基本一致。
    • 吴俊浩; 郭子如; 杜宝强; 刘伟; 张金元
    • 摘要: 为探索不同方法得到的爆轰产物组成对爆热计算的影响,分别对不同炸药采用理论方法和经验方法得到的爆轰产物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对由此得到的爆热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与讨论。结果表明:对典型乳化炸药,采用以理论方法得到爆轰产物组成计算的爆热与以B-W经验方法得到爆轰产物组成计算的爆热差别不超过10%,说明能量优先的经验方法得到的爆炸产物组成用于计算乳化炸药爆热可满足工程需要;对于RDX、TNT、PETN等炸药,按经验方法得出爆轰产物组成计算的爆热明显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误差,理论得到爆轰产物组成计算的爆热与最大放热量经验规则得到的爆热相近,相差在5%左右。
    • 盛振新; 刘建湖; 毛海斌; 张显丕; 周章涛; 杨静
    • 摘要: 针对水下接触爆炸条件下爆轰产物冲击带破口双层板内板壁压载荷特性不清的问题,开展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将舱外附着气泡和爆轰产物气柱射流的演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1)气泡膨胀和爆轰产物从破口随进过程;2)爆轰产物形成气柱射流并在结构内运动过程;3)爆轰产物气柱射流冲击结构内板过程,构建了爆轰产物气体破口随进动力学方程组,给出了爆轰产物气体在结构内部运动时速度和密度的衰减规律,建立了爆轰产物冲击带破口双层板结构内板壁压的理论计算模型,并且分析了药量、破口半径和舱室宽度对气泡运动和内板壁压的影响规律。同时,开展了带破口双层板结构的水下接触爆炸试验,采用高速摄像拍摄了气泡和爆轰产物气柱的运动演化过程,测量获取了爆轰产物气柱射流作用在内板上的壁压时程。结果表明,壁压峰值和冲量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的偏差分别为-5.84%和9.71%。理论计算模型精度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可为舰船结构的毁伤评估和抗爆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 李中; 文敏; 邱浩; 毕刚; 黄辉; 闫新江
    • 摘要: 为深入研究海上油气田双层套管射孔过程的动态力学规律,保证双层套管射孔作业的顺利进行。综合考虑双层套管结构特点,采用ANSYS/LS-DYNA仿真技术建立双层套管射孔动态模型,研究射孔弹射孔过程中速度变化规律,揭示双层套管动力学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炸药爆炸后产生巨大压力,使得药型罩形成聚能射流,金属粒子流作用使得套管开始产生塑性变形,最终击穿套管;内层套管壁受到爆炸冲击波的影响出现应力变化,套管内壁应力区域较为分散;金属粒子流开始接触内层套管,此时内层套管开始出现应力集中区域,管道内部高应力区域以射孔中心为原点逐渐向四周扩大,内层套管逐渐受损;水泥环应力变化曲线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终保持稳定的趋势;外层套管击穿处应力变化呈现持续震荡形态,60μs时外层套管应力急剧增大至862 MPa,应力保持短暂平稳后,于125μs后处于震荡阶段,最大应力为862 MPa。研究结果可为双层套管射孔可行性分析提供指导。
    • 沈飞; 王辉; 罗一鸣; 余文力; 王煊军
    • 摘要: 为了探索既能延长爆轰产物有效膨胀时间、又可避免大幅增加试验药量的圆筒试验方法,以满足释能时间较长的含铝炸药的试验需求,针对仅增加壁厚的非相似圆筒结构,分析其在内爆条件下的膨胀过程,优化了炸药格尼能计算模型,并通过3个不同壁厚且均装填TNT炸药的圆筒试样的内爆加载试验验证了试验可行性及计算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内径Φ50mm、壁厚10mm、长度700mm的非相似圆筒结构,其破裂前的最大位移较Φ50mm标准圆筒未显著提升,但可使爆轰产物的有效膨胀时间提升42%,而装药量仅增加40%;且在经典格尼模型基础上增加爆轰产物沿圆筒轴向的运动、圆筒变形能两个因素后,该圆筒的爆轰能量数据与标准圆筒较为吻合,反映出优化后的分析模型可以准确地评估该非相似圆筒中的炸药驱动性能。
    • 栗保华; 畅博; 张立建; 吕永柱; 谷鸿平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在任意装药密度下JWL状态方程参数的计算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装药密度大于1g/cm^(3)下的炸药JWL状态方程参数。通过与文献中PENT和HNS两种炸药的JWL状态方程参数对比,爆轰产物膨胀压力-体积曲线的计算值与文献值在高压段和低压段均吻合较好,反映了炸药在不同密度下爆轰产物膨胀规律,但炸药JWL状态方程参数计算值与文献值有一定差异。通过在某DNTF基炸药破片战斗部威力数值仿真中的应用及试验对比,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提高战斗部威力数值仿真的准确度,为未来的精密战斗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 栗保华; 畅博; 张立建; 吕永柱; 谷鸿平
    • 摘要: 建立了一种在任意装药密度下JWL状态方程参数的计算方法,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装药密度大于1g/cm3下的炸药JWL状态方程参数.通过与文献中PENT和HNS两种炸药的JWL状态方程参数对比,爆轰产物膨胀压力-体积曲线的计算值与文献值在高压段和低压段均吻合较好,反映了炸药在不同密度下爆轰产物膨胀规律,但炸药JWL状态方程参数计算值与文献值有一定差异.通过在某DNTF基炸药破片战斗部威力数值仿真中的应用及试验对比,证实了该方法可以提高战斗部威力数值仿真的准确度,为未来的精密战斗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 甘露; 陈力; 宗周红; 钱海敏
    • 摘要: 如何准确界定"近距离爆炸(close-in explosion)"一直是防护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中基于已被充分验证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研究了TNT球形装药自由场爆炸冲击波传播与爆轰产物高速膨胀共同作用的特点和规律,发现在比例爆距小于0.80 m/kg1/3的范围内,爆轰产物对刚性壁面的爆炸荷载影响显著,提出球形装药近距离爆炸的比例爆距界定标准为0.30~0.80 m/kg1/3.研究发现,在近距离爆炸下,爆炸波在入射角为0.~5.范围内的刚性壁面反射荷载峰值会出现急剧下降的现象,这是由爆轰产物喷射的不均匀性和随机性导致的;近距离爆炸下,刚性壁面反射超压出现了两个峰值的现象,这是由冲击波和爆轰产物分别与刚性壁面相互作用导致的.提出了近距离爆炸情况下两个荷载峰值的计算公式,以及适合工程结构响应计算的简化荷载模型;揭示了近距离爆炸下刚性壁面反射超压的分布规律.
    • 牛磊; 曹少庭; 金大勇; 高杰; 郭昕
    • 摘要: 为了探索α?AlH3在凝聚相炸药中的爆轰反应规律,对α?AlH3的安全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α?AlH3热稳定性较差,对温湿度敏感,处理α?AlH3样品时应控制室温不超过30°C,相对湿度不大于60%.以自主设计的梯次控温冷却直接法造型粉制备工艺,制备了以HMX为主炸药的系列含α?AlH3炸药配方样品,并对其安全性、爆轰性能、做功能力、爆炸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造型粉机械感度低,成型能良好;α?AlH3含量超过10%后药柱成型相对密度随α?AlH3含量增加而降低;α?AlH3的特征爆速为6078 m·s-1,含α?AlH3的HMX基凝聚相炸药与同质量分数含铝炸药相比,二者总做功能力相当,含α?AlH3炸药爆轰产物在高压和中压阶段做功能力较低;α?AlH3中的氢元素在爆轰产物中主要以氢气的形式存在.
    • 崔金雷; 侯俊亮; 肖辉朗; 王修益; 曲利峰; 何小旭
    • 摘要: 为降低现有预制破片初速计算方法误差,基于战斗部作用后能量释放和预制破片驱动过程,应用量纲分析理论,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Gurney公式为基础,构建爆轰产物泄漏系数表征的修正模型.利用非线性分析软件AUTODYN-3D对球形和立方体两种常见的预制破片爆炸驱动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对构建的模型参数进行标定,提出一种考虑爆轰产物能量泄漏的预制破片初速的修正计算模型,并设计实施相应的试验对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该修正计算模型精度相比原公式平均提高14%以上.该文结论可为破片式杀爆战斗部设计计算和毁伤效应准确评估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