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爆发痛

爆发痛

爆发痛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62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农村卫生、解放军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一届江苏省药师周、2011年全国医院药学学术年会暨第71届世界药学大会卫星会、 2018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年会等;爆发痛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史学莲、徐慧巧等。

爆发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15.8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38%

专利文献>

论文:662 占比:83.80%

总计:790篇

爆发痛—发文趋势图

爆发痛

-研究学者

  • 刘艳
  • 史学莲
  • 徐慧巧
  • 曹启旺
  • 王苗
  • 马芹
  • 兰红艳
  • 冯善武
  • 刘慧
  • 刘清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邢冬; 陈丽; 国丽茹; 王澜涛; 刘小立
    • 摘要: 目的:评估鼻内滴入舒芬太尼与皮下注射吗啡相比,在癌性爆发痛中的镇痛效果、安全性以及病人的满意度情况。方法:172例急诊就诊的癌性爆发痛病人按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数字编号,分为皮下注射吗啡(SIM)组、鼻内滴入舒芬太尼(INS)组,每组86人,记录不同治疗方式病人爆发痛发生时(T0)和经治疗后5 min(T1)、10 min(T2)、20 min(T3)、30 min(T4)和60 min(T5)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情况、不良事件和病人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实施后,5 min、10 min和20 min时观察到INS组的NRS评分明显下降,优于SIM组(P<0.05);治疗后30 min分钟和60 min时NRS评分的降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满意度得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内滴入舒芬太尼治疗癌性爆发痛起效快、操作方便、镇痛效果确切,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解救癌性爆发痛的治疗方式。
    • 刘婧; 樊玉霞; 李岩
    • 摘要: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1],疼痛病人遭受生理侵害的同时,也面临着焦虑、抑郁情绪等心理痛苦及社交退缩及机体失能[2]。1986年WHO推出3阶梯镇痛后此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但该模式仍存在不良反应大、药物耐受等问题,尤其对于难治性癌痛及顽固性疼痛效果不佳,而《难治性癌痛专家共识(2017)》指出,癌症病人爆发痛高达33%~95%,10%~20%癌痛病人为难治性癌痛[3],因此近年来介入镇痛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 肖志平; 王峻峰; 袁响林; 宋绪苗; 肖晓光
    • 摘要: 目的分析椎体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爆发痛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317例椎体转移恶性肿瘤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体的X线外照射放疗。根据放疗期间爆发痛发生情况分为放疗爆发痛组和无放疗爆发痛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椎体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爆发痛的影响因素。结果317例椎体转移患者中有145例患者在放疗期间发生爆发痛,发生率为45.74%。两组性别、KPS评分、放疗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KPS评分、颈椎/胸椎转移是椎体转移患者放疗期间爆发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女性、高KPS评分、颈椎/胸椎转移患者在放疗期间发生爆发痛的风险较高。
    • 马芹; 王苗; 刘清磊
    • 摘要: 目的分析椎体转移瘤患者行姑息性外照射治疗期间爆发痛的发生情况及可能因素。方法选取317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均给予外照射治疗,评估放疗爆发痛的发生情况,并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放疗疗效与放疗爆发痛的关系。结果317例行椎体外照射治疗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发生放疗爆发痛145例,未发生放疗爆发痛172例。女性、颈椎/胸椎部位放疗、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71~100分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放疗爆发痛发生率分别高于男性、腰椎或骶椎部位放疗、KPS评分为40~70分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17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145例放疗爆发痛患者的爆发痛多出现在放疗开始后的5天内,共103例,占71.03%;32例患者于放疗开始6~10天内出现放疗爆发痛,其余10例于放疗开始10天后出现。共236例锥体外放射治疗患者获得了疗效评价(其余患者失访),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58例、疾病稳定57例、疾病进展14例,疼痛总缓解率为69.92%,语言评价量表(VRS)评分平均降低5.2分。236例获得疗效评价的患者中,发生放疗爆发痛100例,未发生放疗爆发痛136例,分别作为爆发痛组和无爆发痛组,疗效评价结果显示,爆发痛组与无爆发痛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高KPS评分、颈椎/胸椎转移患者更容易出现放疗爆发痛
    • 李敏
    • 摘要: 目的探讨分娩镇痛中爆发痛产妇给予氯普鲁卡因对镇痛效果、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分娩时出现爆发痛的106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53例)与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镇痛,观察组给予氯普鲁卡因镇痛,比较两组镇痛效果、麻醉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镇痛前、镇痛后30 min、镇痛后1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镇痛后10 min时的评分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自然分娩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中爆发痛产妇给予氯普鲁卡因,能够快速起效,麻醉效果较好,可改善分娩方式,缩短产程时间,改善母婴结局,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 肖芳芳; 杜宝昌; 毕利萍; 王帅兵; 齐秀恒; 郭茜
    • 摘要: 在晚期癌症病人中,癌痛严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带来焦虑、烦躁,导致晚期癌痛病人身心受到极大创伤。因此,有效的镇痛是晚期癌症病人姑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三阶梯镇痛治疗原则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成人癌痛指南进行治疗,10%~20%病人的疼痛属于难治性[1]。爆发痛发生率在40%~80%[2],而终末期癌痛病人中爆发痛的发生率可高达89%[3]。
    • 李美红; 姚文龙; 万里; 张传汉
    • 摘要: 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外周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传统的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镇痛模式,正在向以外周神经阻滞为主、少阿片类药物使用的镇痛模式转变。全麻复合外周神经阻滞有很多优势,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加快术后康复等。但是,部分患者在神经阻滞恢复期发生爆发痛,表现为难以忍受的剧痛,不仅增加术后镇痛药的使用,而且严重影响着术后恢复。该文就骨科手术神经阻滞后爆发痛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危险因素、发生机制、预防与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合理应用神经阻滞作为骨科手术辅助镇痛提供指导。
    • 王苗; 张楠; 马芹; 张亮; 王志芳; 张萌
    • 摘要: 目的:研究解毒定痛方对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及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给予解毒定痛方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炎症因子、疼痛因子、疼痛程度,统计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去甲肾上腺素(NE)、β-内啡肽(β-EP)、P物质(SP)、前列腺素E_(2)(PGE_(2))、5-羟色胺(5-HT)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TNF-α、IL-6、NE、β-EP、SP、PGE_(2)、5-HT、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病变局部或皮肤温度较高、病变局部疼痛、肢体疲倦、头晕目眩、纳差、口干渴评分及TNF-α、IL-6、NE、β-EP、SP、PGE_(2)、5-HT、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更低,治疗组临床疗效更高(P<0.05)。结论:解毒定痛方可有效缓解骨转移瘤放疗爆发痛患者疼痛程度,疗效显著。
    • 周惠明; 张胜青; 周少宇; 车龙通; 李乙笑; 王兵; 林进; 全莹
    • 摘要: 目的研究0.15%罗哌卡因和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硬膜外腔给药阻滞分娩镇痛中出现爆发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12例在分娩镇痛中出现爆发痛的初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6例。A组采用0.15%罗哌卡因进行镇痛,B组自控镇痛(PCA)给予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混合液。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30 min及1、2、3、4、5 h)、分娩时、分娩后1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爆发痛时、追加量后15 min VAS评分,追加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娩镇痛满意度,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使用量,最高阻滞平面,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及体重。结果镇痛后(30 min及1、2、3、4、5 h)、分娩时及分娩后1 h,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低于镇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4、5 h)和分娩时,A组产妇VAS评分分别为[2(1,3)]、[3(2,3)]分,均明显低于B组的[3(2,4)]、[4(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加量后15 min,两组产妇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爆发痛时,且A组VAS评分[2(2,3)]分低于B组的[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追加次数(2.2±0.8)次明显少于B组的(4.3±0.9)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皮肤瘙痒发生率3.57%、恶心呕吐发生率1.79%均明显低于B组的14.29%、12.50%,分娩镇痛满意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舒芬太尼使用量(23±7)μg少于B组的(32±8)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分娩镇痛中出现爆发痛时硬膜外腔快速推注0.15%罗哌卡因阻滞爆发痛的效果明显优于0.08%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且不良反应少,产妇满意度高,具有实用性、可控性。
    • 王纪鹰; 薛旺生; 齐慧; 潘涛; 金童; 姚萍; 徐伟胜; 王兴金; 张孝谱; 林福清
    • 摘要: 目的探讨短时程脊髓电刺激(temporary spinal cord stimulation,tSCS)治疗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疼痛科2020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2例接受tSCS治疗的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情况(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simple McGill scores,McGill)评分、爆发痛情况(发生率、NRS评分、次数以及持续时间)、触诱发痛情况(发生率、分级)、术后不良反应等;评估在治疗前、治疗后7 d、3个月、6个月的睡眠时长、睡眠中醒来次数、疼痛障碍指数(pain disorder index,PDI)、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KP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module scale,PHQ-9)和焦虑症筛查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 scale,GAD-7)等。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总体疼痛NRS评分、总体疼痛MCGILL评分、静息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 d、7 d、14 d、3个月、6个月的的爆发痛NRS评分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时的爆发痛次数以及持续时间都明显降低(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7 d、14 d、3个月、6个月时的触诱发痛的分级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DI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4 d、3个月、6个月的PHQ-9评分和GAD-7评分都明显减少(P<0.05),与术前的药物使用情况相比,治疗后各镇痛药使用人数普遍呈下降趋势;术中及整个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短时程脊髓电刺激对爆发痛合并触诱发痛的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