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燃煤机组

燃煤机组

燃煤机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834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9篇、会议论文262篇、专利文献114336篇;相关期刊362种,包括发电技术、洁净煤技术、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50种,包括2016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形势下SCR(SNCR)脱硝系统运行管理及氨逃逸与空预器堵塞技术交流研讨会、2015全国脱硫脱硝(氮)、汞、颗粒物及除尘技术研讨会、全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等;燃煤机组的相关文献由38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林、严俊杰、刘明等。

燃煤机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9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262 占比:0.23%

专利文献>

论文:114336 占比:98.93%

总计:115577篇

燃煤机组—发文趋势图

燃煤机组

-研究学者

  • 王林
  • 严俊杰
  • 刘明
  • 侯玉婷
  • 高林
  • 周俊波
  • 王明坤
  • 郭亦文
  • 朱跃
  • 陈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洋; 刘芳琪; 周俊波; 吴建群; 吴昊; 于聪明; 于敦喜
    • 摘要: 采用低压撞击器(DLPI)分别对经过1000 MW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装置)、GGH(气气换热器)和ESP(静电除尘器)前后的PM_(10)进行采样并获得其粒径分布和排放质量浓度,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对PM_(10)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离子色谱(IC)对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烟气经过SCR后PM_(1)的质量浓度增加了约10%,而PM_(1-2.5)和PM_(2.5-10)的质量浓度分别降低约19%和17%,同时PM_(10)整体S元素含量增加;在SCR中SO_(2)与NH_(3)反应生成的NH_(4)HSO_(4)和(NH_(4))_(2)SO_(4)凝结形成颗粒物是导致PM1质量分数升高的主要原因,而PM_(10)在SCR中的团聚长大以及沾污沉积是导致PM_(1-2.5)和PM_(2.5-10)质量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烟气经过GGH后,PM1,PM_(1-2.5)和PM_(2.5-10)的质量分数降低,在此过程中,颗粒物的团聚长大是导致PM1质量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而颗粒物在换热面的沾污沉积是导致PM_(1-2.5)和PM_(2.5-10)质量分数降低的主要原因;LLT-ESP(低低温静电除尘器)对PM_(10)整体有较高的脱除效率(可达99.9%以上),但对空气动力学直径约为1μm的PM脱除存在“逃逸窗口”,由于LLT-ESP对含S元素高的PM1脱除效率相对较低,且飞灰在LLT-ESP中可进一步发生SO_(3)的凝结或硫酸盐化,导致烟气经过LLT-ESP后PM_(10)中S元素的相对含量明显增加。
    • 冯前伟; 张彭; 李存文; 张杨; 王丰吉; 朱跃
    • 摘要: 对脱硝还原剂尿素制氨工艺进行技术及经济比较分析,可为当前环保形势下燃煤机组液氨改尿素工程技术经济分析提供借鉴及指导。以某5个电厂13个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还原剂采用尿素替代液氨改造项目为例,分析比较采用尿素热解电加热器制氨、尿素热解烟气换热器制氨和尿素水解制氨3种改造方案的技术特性及物耗水平、投资费用、运行成本等,掌握了此类机组液氨改尿素工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尿素热解制氨和尿素水解制氨工艺在技术上均成熟可行,长远来看,尿素水解制氨更具优势;此外,大容量锅炉改造代价相对较小,锅炉容量小的电厂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暂缓或综合比选尿素制氨改造工艺路线。
    • 刘玉超; 李文建; 吕春阳; 王祝成
    • 摘要: 国能神华九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装设两台1000MW燃煤发电机组,本文介绍了神华九江电厂1000MW燃煤机组锅炉低负荷稳燃试验和精细化调整试验内容。深度调峰试验期间机组各主辅机及其环保设备适应性良好,试验结果可供同类型机组参考。
    • 章鹏; 丁海雷; 吴跃森; 韩平
    • 摘要: 近年来国内动力煤价格高企,出于成本考虑,火电厂普遍掺烧褐煤。另外,为消纳新能源电力,火电机组深度调峰频次大增。在机组启动及调峰低负荷运行期间,炉膛火焰温度低,煤粉燃烧不充分。未燃尽的煤灰经输灰系统至灰库储存,存在极大自燃风险。对某超超临界机组启动期间褐煤纯烧发生的灰库自燃进行分析,采用热水暖炉启动、分层储灰以及对灰库料位进行合理控制等措施,可减少54%的低负荷运行时间,避免未燃尽煤灰的集中堆积,兼顾增加气化风均匀性和减少储灰蓄热,保障了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为燃用褐煤机组的灰库自燃防治提供借鉴。
    • 王成文; 段明源; 韩磊
    • 摘要: 为解决燃煤机组启机过程中,人工模式下给水流量调节耗时长,操作复杂,十分依赖运行人员操作经验及技术的问题,设计了燃煤机组全程给水自动控制方案。现对该控制方案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实现不同功能所需的控制策略,具体包括主、旁路调节阀的切换,单、三冲量的切换以及给水泵自动并列。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确立控制策略设计的思想,为不可投自动等紧急情况下的人工操作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思想,从而能更好地保证机组的长时间安全可靠、稳定高效运行。
    • 童家麟; 吴瑞康; 茅建波; 吕洪坤
    • 摘要: 随着“双碳”目标下以新能源为主体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低负荷运行将成为常态,在40%连续经济出力(ECR)工况下,不存在限制机组稳定运行的制约因素,但在向30%ECR乃至更低负荷调峰时,诸多制约因素不应被忽视。提供多种从机组本体角度可有效改善制约因素的技术手段和改造方向及耦合多形态储能,耦合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多能耦合调节等新型耦合调峰技术。结果表明,通过有效技术手段及改造可极大程度改善机组调峰性能,并可拓展超(超)临界锅炉干态区间达6%以上额定负荷,但仅靠自身已很难满足机组继续下调峰的需求,耦合调峰是未来火电机组进一步增强调峰能力的重要技术手段,且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田景奇; 方旭; 王天堃; 顾永正; 张军峰; 魏书洲; 王金星
    • 摘要: 为在实现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同时保证传统火电厂的经济运行,提出一种风-光-蓄电-燃煤多能互补系统,在兼顾风电与光伏互补的基础上,还考虑了增设蓄电池的影响。以2×350 MW燃煤机组为例,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多能互补系统数学模型,分别从单一消纳、互补消纳、风电容量优化以及蓄电调节辅助4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结果表明:对于该燃煤机组,在新能源单一消纳情景下,风电消纳总量占比为1.45%,其容量设定为13 MW,光伏消纳总量占比为3.2%,其容量设定为49 MW;采用耦合风-光互补消纳方式后,新能源电力总消纳量可达到4.2%,其中风电容量为11 MW,光伏容量为45 MW;进一步优化风电容量,可将新能源电力消纳总量占比提高到6.91%;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蓄电池具体参数可将互补系统新能源电力消纳总量占比提高到22.55%。研究结果可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的嵌入提供参考。
    • 赵敏; 李治刚; 姜英伟; 吴建海; 杨金
    • 摘要: 京能(锡林郭勒)发电有限公司在660 MW火电机组上增加烟气冷凝提水设施,将脱硫吸收塔和提水冷凝塔合并布置,采用烟气提水、电水联产技术将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回收,并回用于全厂用水,实现了脱硫系统零补水、全厂零取水,同时进一步脱除了烟气中的SO_(2)、SO_(3)、烟尘,降低了排烟温度和湿度。2019—2020年共计589天发电零取水,平均每年节水1500 kt。
    • 王飞; 张盛; 王丽花
    • 摘要: 焚烧法作为实现我国污泥快速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主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而在“双碳”减排目标的推动下,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能有效实现燃煤低碳减排和污泥清洁焚烧处置。然而,现阶段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在锅炉结焦结渣、燃烧污染物排放和技术经济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总结了污泥基本理化性质、水分赋存形态、煤质指标和不同干化技术,对比分析了湿污泥直接掺烧、烟气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和饱和蒸气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这3种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典型工程项目的技术参数进行深入分析。实践表明,湿污泥直接掺烧存在燃烧工况稳定性差、处置量低等问题,而“干化+掺烧”技术路线能在保证燃烧热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较大的污泥处置量。考虑到烟气直接干化污泥存在粉尘爆炸风险高、烟气量需求大等问题,利用饱和蒸气间接干化污泥后掺烧燃烧效果较好。在污泥间接干化技术中,桨叶式干化和圆盘式干化热效率高、粉尘产生量低、占地面积小。由于污泥干化过程中存在黏滞性,需选取合适的干化模型对传热传质过程进行分析。我国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典型工程项目运行实践表明,污泥掺烧比例控制在较佳范围时,既能保证燃煤机组燃烧热效率,又能满足常规污染物、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在国家政策层面,亟需对燃煤耦合污泥焚烧发电技术污染物排放标准、发电补贴标准和碳减排核算标准等相关政策加以明确和细化,大力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 许俊锋; 王䶮飞
    • 摘要: 新时代“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转型步伐加快,能源革命加快,为响应“十四五”规划,为平衡电源、电网和负荷格局深刻变化,为保障电力安全、新能源消纳、系统稳定等问题,进行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研究与实践。文章从政策背景及意义、改造研究与实践、效果分析等方面,探讨了燃煤机组灵活性改造研究与实践,助力“双碳”改革,推进燃煤机组深度调峰,保障国家电力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