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潜在分布

潜在分布

潜在分布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96523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等; 潜在分布的相关文献由379位作者贡献,包括朱耿平、李敏、刘强等。

潜在分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96523 占比:99.90%

总计:96620篇

潜在分布—发文趋势图

潜在分布

-研究学者

  • 朱耿平
  • 李敏
  • 刘强
  • 范靖宇
  • 许仲林
  • 布仁仓
  • 张华纬
  • 张志东
  • 李志鹏
  • 胡远满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增力; 胡理乐
    • 摘要: 篦子三尖杉(Cephalotaxus oliveri)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了解篦子三尖杉分布范围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该物种的保护。利用文献和标本库分布记录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分析篦子三尖杉在我国的地理分布,并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CMIP6气候数据预测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篦子三尖杉未来80年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1)最干燥月份降水量、坡度和年降水量是影响篦子三尖杉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2)篦子三尖杉高适宜生境(适宜生境以下简称适生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7%,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山地、武陵山系—神农架、雪峰山、南岭、罗霄山、大别山、皖南山地—天目山、武夷山—浙南山地、戴云山和台湾中央山脉;但篦子三尖杉西南部种群(位于云南省)不处于模型预测的高适生范围内,这可能与当地明确位置的点位相对较少和微生境有关;3)总体上来看,篦子三尖杉的分布格局对未来气候暖湿化的响应不太敏感,在未来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篦子三尖杉高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没有显著变化,而篦子三尖杉低、中、高3个等级的适生区面积和适生区总面积普遍扩大,对于极高适生区面积,除了在SSP245的情景下极高适生区面积将持续下降外,其余情景极高适生区面积变化较小。
    • 李艳; 卢欣
    • 摘要: 最大熵(MaxEnt)模型是基于最大熵原理评价预测物种生境分布的生态位模型。该模型通过统计已知研究物种的分布点,根据物种现实的分布信息和环境变量,推断物种未知概率分布,再得到目标物种的潜在分布。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种如何响应气候和栖息地变化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尤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模型对于鸟类多样性保护研究变得越发重要。本文介绍了MaxEnt模型的基本原理,从生境适宜性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环境因子重要性、历史分布区与潜在适生区预测、生物廊道建设等方面阐述MaxEnt模型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 杨洪; 易文; 瞿佳利; 秦霞; 谌利民; 周国兵; 陈艳
    • 摘要: 紫茎泽兰是世界性恶性杂草,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早期的研究显示,河流和道路为其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河流的作用大于道路,但扩散通道是否同时为紫茎泽兰的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尚不明晰。运用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紫茎泽兰在我国的潜在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对其扩散路径(河流、道路)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紫茎泽兰的潜在适生区面积达139.42×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4.52%,其中云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省份分布最为集中,占全国高度适生区总面积的95.94%。紫茎泽兰的分布概率随与河流和道路距离的加大而降低,其中随距河流距离的增加适生区面积比的降低达到显著程度,河流的作用大于道路。模型预测显示,10月的平均降水量、等温性与3月平均气温对紫茎泽兰分布的影响最大,大型河流对温度和降水的调节作用,可能使河流不仅为紫茎泽兰的扩散提供良好的通道,同时为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在紫茎泽兰的管理中应更重视对河流及周边区域的监测和防治。
    • 钱天陆; 秦淑洁; 吴朝宁; 席唱白; 王结臣
    • 摘要: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两种情景下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模型,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干扰两类共计11个变量对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类出行密度这一指标能很好表征人类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2)模型预测得到滇金丝猴高适宜栖息地面积3487.28 km2,认为影响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海拔、年降水量、人类出行密度和距道路距离。(3)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有明显的负影响(使适宜栖息地面积相较于自然环境下减少9.32%),其中人类出行活动对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干扰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研究区78.8%的区域均受到一个或多个人类变量的较强干扰。(4)在现有15个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斑块中,3个同时具有较高栖息地适宜性和较多人类干扰的斑块,可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发现栖息地质量在距道路和居民点约2500 m处均出现明显拐点,可作为开展保护工作的缓冲区参考距离。降低这些区域的人类干扰强度,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保护意义。
    • 朱满乐; 韦宝婧; 胡希军; 吴家荣; 李芮芝; 任哲民
    • 摘要: 模拟预测濒危植物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的潜在适生区,对合理指导保护该植物有重要意义。通过MaxEnt(最大熵模型)和ArcGIS,基于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野外实地调查的16个分布点,及生物气候、地形和地貌覆被多重环境变量,对丹霞梧桐在广东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的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模拟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分别为0.851和0.913,预测结果准确性高。丹霞梧桐的高、中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南部,占总面积40.45%;影响丹霞梧桐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地貌成因、土地覆被、最旱季降水量、坡度及等温性等,其中地貌成因(贡献率75.8%)是影响丹霞梧桐潜在分布的最主导因子。综合分析表明,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为海拔150—300 m、坡度30°—55°、年度气温范围28.3—28.6°C,最旱季降水量135—137 mm之间的侵蚀分化低丘陵丹霞地貌,适生的气候条件为温度相对较高、降水量少的区域。上述研究结果可为丹霞梧桐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宗瑾; 曹光兰; 金雪梅; 金日; 朱卫红
    • 摘要: 该研究以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小叶章适宜生境进行建模,模拟适生区变化,运用Jackknife(刀切法)评估环境变量,并进一步模拟未来小叶章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汪清县是小叶章当前和未来适宜分布区最大的区域,但在未来情景模拟下,小叶章适生区在2050 s低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2070 s高浓度情景下分布较大,小叶章适生区整体呈减少趋势;通过影响因子研究发现,地形因素和土壤因素是影响小叶章适宜生境变化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减缓湿地退化提供科学依据。
    • 成丽芳; 赵清; 张虎芳; 高新悦; 魏久锋
    • 摘要: 由于未来温室效应对昆虫发育的影响,气候变化将对害虫分布格局产生显著的影响。康氏粉蚧和日本龟蜡蚧是我国严重的蚧害之一,严重影响果树产量。基于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2050、2070年),利用生态位模型来预测康氏粉蚧和日本龟蜡蚧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康氏粉蚧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河北、河南和湖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和广西的部分地区;日本龟蜡蚧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江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山西、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河北、安徽、内蒙古和山东的少数地区。与当前气候相比,康氏粉蚧在2050年高适生区面积逐渐增加,增加了1.22%;而日本龟蜡蚧的高适生区面积逐渐减少,减少了1.85%;在2070年,康氏粉蚧的适生区面积逐渐增加,在RCP为8.5时达到最高,为67.1万km^(2);日本龟蜡蚧适生区的面积逐渐减少,在RCP为8.5时达到最小,为26.5万km^(2)。基于当前和未来气候,研究对危害较为严重的康氏粉蚧和日本龟蜡蚧2种蚧虫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预测,通过潜在分布区范围来确定害虫综合管理,进一步针对性优化害虫的防治措施。
    • 郑庆伟
    • 摘要: 研究人员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数据、灰茶尺蠖已知地理分布资料和生物学数据,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模拟预测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评估了灰茶尺蠖的潜在分布范围及气候变暖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
    • 颜懋瑶; 彭晓昶; 代光辉; 张志明
    • 摘要: 达摩麝凤蝶是一种亟待保护的珍惜濒危物种,然而目前我们对其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了解十分匮乏,只有零星的野外数据,这对于达摩麝凤蝶的保护工作十分不利.因此,通过物种分布模型来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是掌握其自然资源分布的有效手段.同时,达摩麝凤蝶与贯叶马兜铃(濒危物种)之间存在特异性寄生的关系.这种强种间相互作用在以往的物种分布模型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但近来一些研究表明,种间关系在对有强烈相互作用的物种进行分布预测时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因此种间关系在达摩麝凤蝶的适生区预测中可能是不可忽略的因子.本文使用最大熵模型(MaxEnt),设置了Ma(仅考虑非生物因子)、Mb(仅考虑种间关系)、Mc(寄主植物的潜在分布)和Md(同时考虑非生物因子和种间关系)4个模型对达摩麝凤蝶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并对Md模型使用通径分析量化非生物因子和种间关系因子对达摩麝凤蝶潜在适生区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模型的预测精度都较高(AUC>0.9),考虑了种间关系的2个模型拟合结果表现较好(AIC:Ma>Mc>Md>Mb).加入种间关系后得到的分布区面积明显缩小(高适宜区面积:Ma>Mc>Mb>Md).刀切法结果表明,种间关系在预测中的贡献率最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Mc模型(即种间关系)对Md模型预测的直接通径系数(0.578)和决策系数(R2=0.546)均为最高.综上所述,种间关系是达摩麝凤蝶潜在分布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其在达摩麝凤蝶的适生区预测中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陈智强; 赵增辉; 王远飞; 韦力; 丁国骅; 林植华
    • 摘要: 黑麂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鹿科动物,分布于浙闽赣皖四省的部分山地丘陵.为明确黑麂的活动节律及适宜环境温度,探讨四省区域的潜在分布区情况,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遂昌牛头山林场内布设57台Ltlacorn红外相机,对黑麂及其同域物种进行研究.监测期间红外相机共有效监测到黑麂26次,相对多度指数为1.79.根据监测到黑麂位点与文献记录,共确定黑麂出现位点16个.根据黑麂栖息地特征选择6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利用MaxEnt模型预测黑麂在浙闽赣皖四省的潜在适生区.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AUC=0.976).结果 表明:(1)黑麂年活动高峰季节为夏季,日活动高峰为7:00-9:00和16:00-18:00;(2)温度是影响黑麂活动的重要因素,其活动最适宜温度范围为18-28°C;(3)黑麂潜在适生区总面积约为25980.62 km2,占四省总面积的4.87%;(4)黑麂潜在适生区分为浙赣皖潜在分布区、浙赣潜在分布区、洞宫山潜在分布区和括苍山潜在分布区4个区域.建议(1)加强潜在分布区内种群资源的调查;(2)识别并建立各适宜生境之间的生态廊道;(3)建立黑麂保护网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