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

渗流力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8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20514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教育教学论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43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2009年学术会议等;渗流力学的相关文献由69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建军、尹洪军、齐成伟等。

渗流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8 占比:1.19%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20514 占比:98.50%

总计:20826篇

渗流力学—发文趋势图

渗流力学

-研究学者

  • 刘建军
  • 尹洪军
  • 齐成伟
  • 梁冰
  • 裴桂红
  • 袁益让
  • 刘慈群
  • 程林松
  • 刘先贵
  • 吴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傅鹤林; 安鹏涛; 成国文; 王仁健; 李鲒; 余小辉
    • 摘要: 基于反映法、叠加原理及渗流力学理论构建了是否含注浆圈的两种体外排水简化计算模型,推导了隧道与体外排水洞涌水量的计算公式、隧道二次衬砌外水压力表达式,通过解析退化验证了理论模型及解析公式的正确性与适用性,根据推导公式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体外排水洞与隧道涌水量均随注浆圈渗透系数的下降而非线性降低,隧道二次衬砌外水压力随注浆圈渗透系数的下降而非线性增大,但其临界值小于常规排水方式;增加初期支护的厚度可达到降低二次衬砌外水压力及隧道涌水量的目的;围岩与注浆圈、注浆圈与初期支护渗透系数合理比值分别为15与100,同时须严格控制二次衬砌渗透系数;排水洞洞径对体外排水洞涌水量影响显著,为保护地下水资源,体外排水洞洞径推荐为0.2 m.
    • 姜柏材
    • 摘要: 揭示页岩气微观渗流机理是当前页岩气藏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弄清气体在孔隙中的渗流机理,通过对孔隙中吸附气分子、吸附剂分子以及非吸附气分子两两相互作用方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作用对象的气体分子在孔隙中的运移机制。建立多重渗流机理耦合的页岩渗透率计算模型,并对不同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气微观渗流机理包括达西渗流、表面扩散和非吸附气扩散。通过引入有效分子平均自由程,修正了非吸附气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与现有的非吸附气三种扩散模型相比,该非吸附气扩散模型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性更好。3)饱和吸附量对渗流能力的影响由低压阶段的正向促进逐渐向高压阶段的负向抑制转变;储层的兰氏压力越高,渗流能力递减速率越快;温度对储层渗透能力起促进作用,但对渗透能力的提升效果先随储层压力增加而增加,储层压力超过3 MPa后,提升效果开始缓慢减弱。
    • 邓才; 王振华; 王立垒
    • 摘要: 高含硫气藏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是一种开发过程中伴随硫析出和沉积的非常规气藏。为了定量研究硫沉积造成储层渗透率降低而导致气井产量减小的井场问题,亟需建立气井产量与含硫饱和度的数学关系。基于气体渗流与液体渗流的相似特性,结合Roberts的含硫饱和度与气相相对渗透率关系,将齐成伟圆辐公式的适用范围成功地推广到近圆形水平边水高含硫气藏。根据推广所得的公式,获得了渗透率各向异性因数对产量的影响小于含硫饱和度的重要结论,给出了辐射状分支水平井的环形裂缝群内接圆半径、生产段长度、生产段条数设计方案,对川渝地区高含硫气藏分支水平井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 陈华鹏; 马飞英; 徐豪飞
    • 摘要: 油气层渗流力学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继的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从学生主体视角出发,审视了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对油气层渗流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论述,提出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建议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
    • 关富佳; 李菊花
    • 摘要: 毕业要求达成度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的重要内容,也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重要基础.文章以“渗流力学”课程为例,重点从考试命题和分析角度,阐述了如何提高渗流力学课程达成度.研究结果表明,对学生考试成绩分课程指标点进行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程目标点达成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上一学年学生掌握不好的课程指标点,在下一学年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从而改善教学效果,完成课程指标点的任务要求.
    • 杨洋; 高山; 贺春禄
    • 摘要: 姚军在油气开发和研究领域创新了页岩/致密非常规、缝洞型碳酸盐岩等油气藏数值模拟方法,创建了基于大数据方法和机器学习的智能油田生产的优化方法。多年来,他及其团队的一系列创新研究,有力推动了我国油气开发渗流力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为中国油气开发研究占领世界制高点做出了积极贡献。
    • 田宇; 黄晓明; 王瑞英; 雷加静; 史长青; 许国良
    • 摘要: 吊装孔是船舶舱室等设备结构的重要贯穿件之一,也是主要的泄漏源之一,因此有必要开展吊装孔螺栓-法兰-垫片密封结构的泄漏率预测和控制开展研究.将接触界面视作复杂微孔结构,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理论确定了接触界面微孔结构及其变形与气体输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接触密封泄漏率机制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微观接触界面流动分析与宏观结构力学分析,且不依赖于实验回归系数,对非标准法兰密封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结合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采用所提出的模型对吊装孔螺栓-法兰-连接结构的泄漏率预测,并定量分析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螺栓预紧力、法兰宽度、垫片厚度、螺栓个数、螺栓直径等.计算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独增大预紧力、垫片厚度或螺栓个数,可以减小高介质压力下的泄漏率,而改变螺栓直径对泄漏率基本没有影响.以最小泄漏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吊装孔密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计算得出最优方案下的泄漏率与最大泄漏率相比下降了37%.
    • 庞占喜
    • 摘要: "渗流力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针对"渗流力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分析"渗流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探索多向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渗流力学"教学中的应用,利用"设疑法""不定向提问法""课堂讨论法"等方法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渗流力学"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通过相关研究与分析,形成了最优化的石油工程专业"渗流力学"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方思冬; 程林松; 饶翔; 吴永辉
    • 摘要: 采用格林公式和基本解推导出直接边界积分方程来求解渗流问题.边界积分方程数值离散基于格林元方法(Green element methond),改进了原方法中压力和压力导数的求解方法,命名为混合边界元方法(Mixed boundary element method).相较于格林元类方法,该方法显式考虑了求解节点的外法向流量值和压力值,并使求得的数值解在求解区域上能够连续,符合实际的物理过程,在不增加额外未知数的情况下提高了计算精度.分析了不同网格类型对模拟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稳定渗流问题、非稳定(瞬态)渗流问题和非稳态问题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显示改进方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并对各类渗流问题有较好的适应性.
    • 齐亚林; 邵晓州; 庞锦莲; 程党性; 张晓磊; 孙勃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油层勘探历程回顾表明,制约页岩油直井勘探的主要问题:油产量整体较低;油产量与油层的厚度、基质渗流能力关系不密切;油产量整体与压裂规模呈正相关,但不完全取决于压裂规模;高油产量井勘探模式和成功经验难以推广,"甜点"难以确定;长7页岩油整体表现出"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特点.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分析了流体微观和宏观运动规律以及体积压裂的适用条件,探讨了直井油产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对于天然裂缝不发育仅靠基质渗流的页岩油层,渗流力学决定了自然产能条件下直井难以达到工业意义的油产量;岩石力学决定了其不具有体积压裂条件,无法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进而扩大泄油面积;天然裂缝或高渗砂体的发育程度是决定页岩油直井油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指标.未来应按照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转向高渗砂体形态的预测和刻画、天然裂缝的识别和预测、典型储层驱替压力(流速)-流体压力降的相关性、有效储层的多方法综合评价、"水平井+体积压裂"的裂缝有效性及分段贡献率评价等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