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2812篇;相关期刊24种,包括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河北地质、海洋开发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7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海洋、水产领域、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海洋环境科学的相关文献由48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彬、陈克亮、俞炜炜等。

海洋环境科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2812 占比:99.84%

总计:153053篇

海洋环境科学—发文趋势图

海洋环境科学

-研究学者

  • 陈彬
  • 陈克亮
  • 俞炜炜
  • 李青生
  • 陈光程
  • 胡文佳
  • 马志远
  • 王翠
  • 黄海萍
  • 于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赖敏; 欧阳玉蓉; 陈肖娟; 陈克亮
    • 摘要: 绩效评价是保障生态补偿机制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尽管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生态保护补偿的总体框架,并在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同时暴露出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使用不够精准、激励作用不强等突出问题。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判断生态补偿效果与政策目标的实际偏差,识别政策执行不到位、影响效力发挥的短板,是未来生态补偿理论探索的重要方向和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实践的迫切需求。本研究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剖析了生态保护补偿绩效的主要评价内容,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角度入手,讨论了生态保护补偿绩效的影响因素;结合海洋生态保护补偿的实践内容与进度、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区的共同特点以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等,探讨了海洋生态保护补偿绩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监管机制,以期为提高海洋生态保护补偿质量贡献新思路,为完善与优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科学参考。
    • 张慧; 肖辉; 周滨; 马喆; 邢美楠; 陈晨; 刘红磊
    • 摘要: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作为入侵物种,对我国沿海滩涂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为筛选成本低、见效快的互花米草化学除控剂,本研究选取了草甘膦、草铵膦2种除草剂,采用盆栽与大田试验探讨除草剂剂量及复配对互花米草的除控效果,通过底栖生物白蛤(Mactra veneriformis)和青蛤(Cyclina sinensis)培养模拟实验评价其生态安全性。结果表明,单一施用时草铵膦效果要优于草甘膦,最佳用量是药剂制造商推荐量的150%,但单一施用对互花米草致死率仅为20%;复配可以显著提高互花米草致死率、降低生物量,草甘膦、草铵膦复配处理的大田试验最佳用量为9450 mL/hm^(2)、13500 mL/hm^(2),致死率可达90%。底栖生物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所应用的剂量范围内,草甘膦和草铵膦对本土底栖生物致死率为0,在体内略有富集,但总体生态安全影响较小。本研究着重于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化学除控方式及生物安全性评价,以期为今后互花米草的除控研究提供参考。
    • 于涛; 倪甲林; 黄德坤; 林静; 纪建达
    • 摘要: 随着我国滨海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以保障和应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与风险。本文分别对当前海洋放射性样品采集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海洋放射性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梳理,提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海洋放射性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建设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 李婵娟; 吴耀建; 李青生; 方婧; 郭洲华; 戴娟娟
    • 摘要: 本研究以晋江盐场围填海项目为例,针对项目情况和区域环境特征,在收集现有资料和补充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围填海工程建设的海洋生态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①保护修复应推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的有效机制,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良性发展。②围填多年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围填海项目,制定修复对策也应遵循现有的生态条件,充分考虑修复工程的成本与效益,增强修复方案的可操作性,做出最有利的决策。③生态修复模式应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程度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可为类似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 张麋鸣; 颜金培; 叶旺旺; 张超; 高众勇; 徐长安; 李玉红; 张介霞; 赵淑惠; 孙恒; 詹力扬
    • 摘要: 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是海洋渔业碳汇的重要组成,开展其碳汇研究对服务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有积极的作用。福建省的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居于全国前列,对其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及潜力评估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析了2015至2020年度《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海水贝藻类养殖数据,估算了2014年至2019年全国及福建省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并评估了福建省贝藻类养殖碳汇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在全国贝藻类养殖碳汇强度占比较大,且逐年递增,在2019年估算的碳汇强度高达211.3万吨(占全国估算总值的31.16%)。与全国海水贝藻类碳汇增速17.3万吨/年相比,福建省的年增速数据(10.7万吨/年)表明福建省具有较强的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潜力,并可带来可观的减排经济效益,为我国实现碳中和这一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 倪甲林; 于涛; 黄德坤; 林静; 纪建达; 张金钊
    • 摘要: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通过调研国内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有关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法规标准,并在借鉴日本政府在福岛核事故期间所开展的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将我国海洋核应急监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探讨制定相应的海洋核应急监测方案,以便为核应急期间开展海洋放射性应急监测提供方案参考。
    • 陈光程; 王静; 许方宏; 杨袁筱月; 范敏; 黄山枫; 王振阳; 杨彪; 聂曦; 陈顺洋; 张晶; 陈彬
    • 摘要: 市场机制是实现蓝碳及蓝碳生态系统价值的有效途径,对于发挥蓝碳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梳理了当前碳市场中蓝碳碳汇项目的发展机遇和项目开发的现状,并就我国蓝碳碳汇项目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推进蓝碳碳汇项目开发和市场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都已开发了蓝碳碳汇项目或可用于蓝碳碳汇项目的方法学,并开发了多个CDM、VCS和Plan Vivo Standard认证的红树林碳汇项目。我国已成功开发并交易了首个蓝碳碳汇项目“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并且将继续推动蓝碳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市场的发展。但我国在碳汇项目开发上存在项目规模小、证明项目额外性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蓝碳资源管理机构作为碳减排量所有者和交易主体自主支配碳汇收益受到限制等不利因素。对此,建议可通过加强营造蓝碳碳汇项目开发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政府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或购买项目生产的效益,拓宽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资金渠道等措施,推进我国蓝碳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
    • 戚洪帅; 蔡锋; 刘建辉; 俞炜炜; 陈敏; 欧阳玉容; 赵绍华
    • 摘要: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深入分析我国海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本研究基于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标准检索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洋生态修复发展的态势,探讨了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修复标准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 尹艳; 王海燕; 韩大雄; 林彩; 林锡煌; 单柏
    • 摘要: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10、50、100、500、1000、2500、5000μg/L)和不同粒径(0.1、0.2、0.3、0.5、0.7、1.0、2.0μm)、不同浓度(1、10、15、20、25 mg/mL)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人单核细胞白血病(Human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THP-1)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单一污染时,Cu^(2+)(≥50μg/L)对THP-1细胞的DNA损伤极显著(p<0.01)。而且,DNA损伤值随Cu^(2+)浓度的增大而增加。2.0μm粒径的聚苯乙烯微塑料(10 mg/mL)对THP-1细胞产生明显的DNA损伤效应。复合污染作用下对THP-1细胞的DNA损伤效应,相比单一污染明显增强,而且DNA损伤值比单一污染的理论加和值高。本研究表明Cu^(2+)和聚苯乙烯微塑料均对DNA产生损伤效应,显示一定的基因毒性,二者复合对损伤具有交互增强的作用。
    • 崔守信; 张洪海; 门武
    • 摘要: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厦门成为一个宜居和滨海旅游城市的重要基石。自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和福建省核电站陆续运行之后,厦门邻近海域潜在的核污染风险受到公众和管理部门的关注。本研究测定了2015年2月和8月厦门邻近海域海水和海洋沉积物中主要放射性核素的含量水平,并据此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放射性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海水中总铀、^(90) Sr、^(226) Ra、^(137) Cs处于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无明显季节差异,其他放射性核素^(58) Co、^(60) Co、^(134) Cs、^(110m) Ag、^(59) Fe、^(54) Mn、^(65) Zn均未检出,海水中^(90) Sr和^(137) Cs的活度最大值远低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限值,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水平亦在我国海洋放射性水平变化范围以内。利用我国现有的海洋放射性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对厦门邻近海域放射性质量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得出其海水放射性质量为2级,海洋沉积物放射性环境质量为1级,均属于安全级别。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在厦门附近海域未观测到放射性污染现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