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浙江潮

浙江潮

浙江潮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70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齐鲁学刊、浙江学刊、炎黄春秋等; 浙江潮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嘉良、何扬鸣、刘训华等。

浙江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62.57%

专利文献>

论文:70 占比:37.43%

总计:187篇

浙江潮—发文趋势图

浙江潮

-研究学者

  • 王嘉良
  • 何扬鸣
  • 刘训华
  • 吕旸
  • 文景迅
  • 朱正
  • 焦艳琴
  • 王杏根
  • 王若海
  • 章开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左玉玮
    • 摘要: 一篇俄国侦探小说十多年间分别刊载于《浙江潮》《新小说》《绣像小说》《眉语》,不同的讲述者在不改变故事内核的情形下,进行了侧重点不同的演绎。从述说域外故事之奇,到推崇西方法律和科学、赞扬侦探睿智神勇,到针砭国内弊病,再到渲染女色危害,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本内涵。文章试图通过这个侦探故事的演变,呈现社会环境变动、刊物宗旨不同以及译介者动机对侦探小说的影响,由此一窥近代侦探小说的流变。
    • 周丽华; 曾攀
    • 摘要: 《浙江潮》作为一本以启蒙和救亡为目的而创办的刊物,不仅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激起了鲁迅的创作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鲁迅早期“立人”思想和“硬气”风格的形成。而这种思想和风格也成为鲁迅1930年选择“向左转”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他的这一选择是理性地从时代环境出发,始终以一身“硬气”秉持着独立人格,自觉地进行以“立人”为旨归的文学革命及其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浙江潮》对鲁迅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以鲁迅首刊在《浙江潮》上的作品《斯巴达之魂》为例,结合该作发表前后通过《浙江潮》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语境、思潮,不仅能进一步回到其作品创作伊始的历史现场,还能在报刊所记录的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中窥见一个形象更为饱满的鲁迅,从而对其思想、人生和创作历程有更为深刻的把握。
    • 王悦阳(整理); 刘绮黎(制图)
    • 摘要: 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细雨江南……无论是诗词里的流连婉转,还是水墨间的氤氲渲染,江南,在历朝历代文人骚客、丹青高手的笔下,总是这般风流蕴藉,风情万种。无论是六朝金粉地,还是姑苏烟雨巷,从市井人家的烟火气息,到文人雅士的西子清梦,乃至莼鲈之思的智慧,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机……江南,永远是笔墨描绘不尽的奇景、奇情,可发思古之幽情,可赏四时风物之变迁,可感中华文化之博大,正所谓墨客堪吟咏,千古传佳话,兴亡多感慨,笔底落墨花。
    • 柳宗悦; 徐艺乙(译)
    • 摘要: 一苏东坡①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因第一句与最后一句相同而成为有名的诗。庐山烟雨浙江潮,不到千般恨未消。到得归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东坡的诗传达了深深的禅意,声望颇高。但这是一首既易懂又难懂的诗,可以说如果要对其充分理解的话,要达到禅境吧。非常坦荡的情趣,正因为如此含意更深。真意是按照读者的心境准备的,既深有味,又白有浅。但是在这四行当中,我想对之解说的是下面的一行。
    • 陈璐瑶; 林珂未; 裴云妹; 曲淼; 朱永香(指导)
    • 摘要: 《浙江潮》由留日学生同乡会创办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是一份大型综合性、知识性的月刊。鲁迅先生(周树人)的早期翻译小说大多发表于此,他的这些早期作品及其与《浙江潮》的互动,为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日丸尾胜
    • 摘要: 一、序言1902年,周树人在南京的矿务铁路学堂毕业,上了在东京的弘文学院,1908年著作了《中国地质略论》,发表在《浙江潮》第八卷上。周树人写作这篇《中国地质略论》的主旨是,对由于列国侵略、抢夺煤炭而渐渐衰退的中国的现状,抱有危机感,同时对国人大概没有反抗列国的侵略而且卖国贼都出现了的现象,觉得焦躁。他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以下一些措施:讲述了中国的地质学与地史学,列出了很多的煤田的所在,认为应该推进自立地开发煤田,用这些煤炭可以振兴很多的产业,而且防止列国抢夺中国的煤炭。
    • 不小可
    • 摘要: 多视角的完成度已经很高,《叹息桥》再来一招打乱时间线——15集里出现过的几十位人物,实际上是三对主角和多位配角们的青年、中年期,如何将不同年代的他们划线连接对号入座,又成为观剧过程中的一大探索乐趣。等到线索一一盘清,便是叹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之时。如何用一句话证明你看过港剧《叹息桥》?答案是:庐山烟雨浙江潮
    • 何慧燕
    • 摘要: 本文以《浙江潮》中涉日报道为切入点,将涉日报道按照文章类型进行分类统计后,对于近代浙江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展开分析.近代浙江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可以说是围绕"以日为师"与"防日之心"这两个主题而形成的多元性、多层次的日本观.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浙江省乃至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推动浙江辛亥革命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推动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和军事教育的近代化.
    • 李向南
    • 摘要: 1903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完成了《斯巴达之魂》,发表在同年第五、九期《浙江潮》上。文章塑造了黎河尼佗、涘烈娜等以身许国的男、女烈士形象,高度弘扬了牺牲精神。此后,鲁迅写作了诸多烈士题材的文章:如《摩罗诗力说》《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此文是"鲁迅第一篇用铅字排印在期刊上发表的文章",①也是其烈士文章的发端和烈士精神的起点。
    • 陈华积
    • 摘要: 中国的文人群体自古以来就有聚会结社之风.明清之际,由于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知识分子的增多与文人聚会结社制度的逐步完善,文人群体间的聚集开始有了自觉的群体归属意识,也即是"圈子""群体"的归属意识.晚清报刊媒体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人社交的"圈子化".鲁迅在初到日本留学时就开始有了"圈子"意识,先是加入了"同乡会",继而结交《浙江潮》的编辑,后来自己组织人员想创办新的文艺刊物《新生》,在经历《新生》创办失败后的多年沉默,鲁迅在北京又加入了《新青年》的文化圈,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盟军.鲁迅深知文学圈子的重要,多年来不断组织身边的青年创办各种文学杂志,并最终形成了以鲁迅为核心的文学圈子与文化圈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