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床冲淤

河床冲淤

河床冲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3296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湖泊科学、长江科学院院报、广东水利水电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2014年宁夏水利论坛、第八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河床冲淤的相关文献由404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军强、肖俊、史英标等。

河床冲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3.31%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3296 占比:95.67%

总计:3445篇

河床冲淤—发文趋势图

河床冲淤

-研究学者

  • 夏军强
  • 肖俊
  • 史英标
  • 周美蓉
  • 张杰
  • 张红武
  • 李国斌
  • 潘存鸿
  • 邓珊珊
  • 陈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亦菲; 夏军强; 周美蓉; 邓珊珊
    • 摘要: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坝下游分组悬沙输移特点发生改变,不同河段冲淤过程有所差别。基于1999—2018年坝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及固定淤积断面地形数据,分析汛期分组悬沙输移的沿程调整特点,建立分组悬沙输移及河床边界条件双重影响下不同河段河床累计冲淤量的计算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汛期各组沙输沙率远小于蓄水前,且中沙输沙率降幅最大,在各水文断面平均降幅为85%;沿程上细沙输沙率基本不恢复,而中沙和粗沙恢复距离分别到利津及艾山。(2)坝下游河床持续冲刷,各河段河床组成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粗化;在拦沙后期(2007—2018年),游荡段和过渡段床沙中细沙和中沙占比不足5%,对悬沙几乎无补给作用,而弯曲段床沙对中沙仍有一定的补给能力。(3)下游各河段以冲刷下切为主,但调整幅度不同,故对水流的约束能力有所差异。建立了各河段累计冲淤量与前期河相系数及进口断面分组来沙系数的经验关系,并采用2019年下游水沙数据对公式进行了初步验证,公式能合理反映断面形态与分组悬沙输移对河床累计冲淤过程的影响。
    • 朱玲玲; 罗龙洪; 曹双
    • 摘要: 在长江上游及中下游其他水系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和运行的综合影响下,进入长江下游的水沙条件显著变化,从而引起下游大通至江阴河段河床的冲淤调整。2001—2021年,大通至江阴河段河床趋势性的普遍冲刷较为明显,进而给沿江涉水工程的运行带来一定影响。以大通至江阴河段的水文、泥沙、固定断面及水下地形等观测数据为依据,对大通至江阴河段的水沙条件、河床冲淤量开展分析计算。
    • 周美蓉; 夏军强; 邓珊珊; 李志威
    • 摘要: 在冲积河流上,各类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河床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改进现有的一维水沙数学模型,重点研究护岸及护滩(底)这类限制河床进一步冲刷的整治工程对水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的影响.首先对固定断面的各节点采用特定的代码进行标记,以此区分河漫滩、有或无整治工程的主槽区域.然后对悬沙输移及河床冲淤变形模块进行改进:当断面发生淤积时,其形态调整不受整治工程的影响,淤积量将在整个断面上进行分配;当发生冲刷时,断面形态调整仅发生在未实施工程的位置或者受工程限制但形成了一定厚度淤积层的区域;在实施了整治工程且无法提供沙源的区域,河床冲刷则不会发生.最后长江中游荆江段2016年的模拟结果表明:考虑整治工程情况时,改进模型计算的河道冲刷量偏小且与实测值更为接近;河槽断面形态与实测结果也更为吻合.
    • 肖俊
    • 摘要: 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由于建库初期蓄水运行,库容快速淤损,虽然改变了运用方式,但库区仍淤积严重.以水流运动方程及经过作者修正的泥沙运动方程为基础,同时引入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水流协沙力、动床阻力、泥沙级配等计算公式作为补充方程,构造出适合新疆南疆地区水库泥沙一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新疆乌鲁瓦提水库原型观测地形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模拟新疆南疆地区水库的输沙特性及河床变形规律.
    • 肖俊
    • 摘要: 新疆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大水大沙时期多集中在汛期,对泥沙问题较为严重的水库,汛期排沙控制水位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水库的淤损率.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玉龙喀什水库对汛期排沙控制水位进行论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一套既考虑汛期降低水位排沙,同时兼顾兴利的较优的汛期排沙控制水位,为水库规模设计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 肖俊
    • 摘要: 新疆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大水大沙时期多集中在汛期,对泥沙问题较为严重的水库,汛期排沙控制水位的确定将直接关系到水库的淤损率。本文结合实际工程——玉龙喀什水库对汛期排沙控制水位进行论证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最终提出一套既考虑汛期降低水位排沙,同时兼顾兴利的较优的汛期排沙控制水位,为水库规模设计提供可靠技术支持。
    • 余文畴; 张志林
    • 摘要: 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对长江口河床演变产生何种效应是泥沙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阐述长江口近期来水来沙和边界条件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江口基本河槽河床冲淤特点、形态演变及其趋势.分析表明,长江口基本河槽发生了全面的强冲刷,河床形态朝宽深比减小的方向发展.各分段基本河槽上、中、下3层河床的冲刷分布,体现了长江口愈向上游段受径流作用相对较大,而愈向下游口门受潮汐动力作用相对较大对河床冲刷影响的特性.在保滩护岸和近期圈围工程与岸线整治工程作用下长江口总体河势仍将继续保持相对稳定;在三峡蓄水后来沙大幅减小的大环境下,基本河槽将连续受到冲刷,河床形态仍将朝窄深方向发展.
    • 白亮; 许全喜; 董炳江
    • 摘要: 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河床发生了显著调整.为了加深对水库调蓄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河床整体冲淤规律的认识,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对汉江中下游水沙与河床冲淤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后,汉江中下游洪峰削减,枯水期流量增大,中水期延长,径流年内分配更加均匀,坝下游输沙总量大幅度减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径流年内分配更趋均匀,坝下游输沙量进一步减少.1978~2020年,丹江口至河口河段平滩河槽冲刷了10.75亿m3,冲刷强度自上而下逐步减小;中游丹江口至碾盘山河段仍是冲刷发展最为剧烈的河段.近期河床演变分析结果表明:丹江口至襄阳河段洲滩变化较大,江心滩面积有所淤长且整体下移;襄阳至碾盘山河段洲滩、汊道基本稳定,河道游荡性减弱;碾盘山至仙桃河段深泓线横向摆动频繁,洲滩冲淤变化较为剧烈;仙桃至河口河段河床演变强度相对较小,但局部弯道有裁弯取直现象发生.分析成果可为汉江中下游防洪减灾、规划设计、河道治理、采砂管理、航道整治等提供参考.
    • 刘亦伦; 李志威; 陈益民; 杨涵苑; 王赞成
    • 摘要: 熊家洲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尾端,其平面形态从顺直过渡到微弯再逐渐演变成S型,是目前荆江最为弯曲的河段.受水沙条件、河岸边界条件、自然裁弯和人工裁弯等因素影响,局部河势调整频繁.熊家洲凸岸斜槽裁弯形成新河槽,导致主流与支汊成为共生的分汊河势,改变了熊家洲出口段水流条件,进而影响下游七弓岭弯道崩岸速率和河床冲淤.为全面分析熊家洲河段平面形态演变过程和河床冲淤变化,选取枯水期遥感影像数据及沿程代表性断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熊家洲河段整体向下游蠕动且河道展宽,熊家洲弯道新生河槽呈冲刷扩大趋势,7 a平均展宽70 m;出流沿程断面深槽从左岸向右岸方向发展,熊家洲下游的深泓线偏向右岸;三峡水库建成运行后,深泓线开始贴近七弓岭凸岸,而原深槽回淤形成2个沙洲,经过七弓岭弯顶后逐渐向凹岸偏移,出熊家洲弯道后河道沿程呈现冲刷下切趋势.研究成果对目前该段河势控制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意见,为下一步研究三峡水库运行的河势控制提出了思路.
    • 樊咏阳; 胡春燕; 陈莫非
    • 摘要: 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出库沙量(以宜昌水文站实测数据为依据)大幅度降低,坝下游河床冲淤规律也随之发生改变.实测资料表明:荆江河段发生全面冲刷,而沿程冲刷又进一步引起了下游悬沙输移量的变化.基于1992 ~2017年长江中下游荆江河段各水文站实测流量、含沙量数据,对该河段水沙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初步得出三峡水库蓄水前、蓄水初期以及试验性蓄水后不同时期的水沙关系变化.基于实测资料,利用输沙量法计算荆江不同河段的冲淤量随流量的变化,提出了不同时期荆江河段冲刷强度最大的流量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