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北黑土区

东北黑土区

东北黑土区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5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9445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水土保持应用技术、中国水土保持、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第四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等;东北黑土区的相关文献由660位作者贡献,包括范昊明、郑粉莉、王岩松等。

东北黑土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39445 占比:99.13%

总计:39791篇

东北黑土区—发文趋势图

东北黑土区

-研究学者

  • 范昊明
  • 郑粉莉
  • 王岩松
  • 方海燕
  • 蔡强国
  • 钟云飞
  • 阎百兴
  • 吕志学
  • 孟令钦
  • 沈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中峰; 史彦林; 严尔梅; 贾洪纪; 杨文姬
    • 摘要: 植物措施在治理水土流失上具有立体多点防侵蚀的特点,同工程措施与耕作措施相比,地表扰动较小,对防治人为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实践,目前生产建设项目植物措施从周边环境、立地条件及建设要求的角度可分为生态恢复型、生态功能型和生态美观型三类。在调查东北黑土区生产建设项目植物措施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立地条件划分情况,从植物品种选取、配置模式和栽植技术等方面进行设计,总结出了适应东北黑土区不同立地类型的植物措施配置技术。
    • 胡建忠; 高岩; 单金友
    • 摘要: 为了解引进的大果沙棘和新选育蒙中杂交沙棘无性系果实的VC含量,采摘两类沙棘果实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果实VC含量。结果表明:18个引进沙棘全果干基VC含量平均值为671.58 mg·(100 g)^(-1),从单个无性系看,含量在1000 mg·(100 g)^(-1)以上的有4个无性系(201319、201303、201316、201313),而含量最低的"201315"VC全果干基含量仅有124.40 mg·(100 g)^(-1),只相当于含量最高的"201319"的7.31%。杂交沙棘全果干基含量平均值为1338.45 mg·(100 g)^(-1),以"杂雌优54号"最大,达2092.88 mg·(100 g)^(-1),为含量最低的"杂雌优12号"654.28 mg·(100 g)^(-1)的2.05倍。杂交沙棘全果干基VC含量相对引进沙棘约增加了1倍,两类间差距十分明显。
    • 李玉恒; 黄惠倩; 郭桐冰; 杜国明
    • 摘要: 研究目的:将韧性理论引入耕地保护研究,评价黑土区耕地韧性进而揭示其短板要素,提出黑土区耕地韧性的提升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基于覆盖黑龙江省拜泉县16个乡镇、154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及土地遥感数据,从韧性发生学视角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村域为单元,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果:(1)拜泉县耕地韧性为0.421,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耕地韧性不足;(2)立地条件对耕地韧性具有显著负向作用,耕地韧性较高的村庄集中于远离县城且地面坡度较低的地区,靠近县城且地面坡度较大的村庄耕地韧性相对较低;(3)农田排涝设施短缺、耕地劳动力投入不足是制约拜泉县耕地韧性的关键短板因素,耕地集中连片程度、耕地的机械、化肥投入以及粮食产出与收入有效支撑了拜泉县耕地韧性。研究结论:针对外界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有效实施耕地保护应强调基于韧性的治理理念。一方面要注重不同地域耕地内核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的交互作用方式与过程,诊断识别影响耕地质量与生产力的关键短板因素并制定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要培育增强对发展环境变化和外界不确定性的研判能力,及时调整耕地保护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风险挑战或将损失降到最低。
    • 姚彬
    • 摘要: 北国正值好风景,辽阔黑土绽芬芳。为更好地服务东北区域客户、筑牢“北大荒粮仓”,日前,潍柴雷沃收获机械业务东北市场启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盛大举行,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东部区域的经销商齐聚会议,欲共推下半年销售业务再攀新高峰。“双星”组合为东北用户量身定制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超过全国粮食产量的1/5,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 乐雯
    • 摘要: 黑龙江省黑土地面积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45.7%,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五常市、尚志市地处东北黑土区核心区,均为全国产粮大县,蕴藏着丰富的泥炭土资源。2019年3月,王某得知尚志市老街基乡青川村有泥炭土资源,便从青川村村民手中租用了农用地,采挖泥炭土并出售给买家用于制作有机肥原料。2020年1月,尚志市自然资源局发现王某非法开采泥炭土后,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 王娜; 王璐; 宋昌海
    • 摘要: 坡耕地是东北黑土区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近年来由于坡耕地不合理的利用,耕地措施的不科学使用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土地生产力和粮食生产。坡耕地治理对于黑土地保护的意义重大。探讨分析了黑土区坡耕地形成机理,主要包括水力侵蚀(降雨溅击、坡面径流)和风力侵蚀;系统阐述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坡改梯、修筑排水工程)、耕作措施(免耕、少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措施(种植等高植物篱)。
    • 姚彬
    • 摘要: 凝心聚力开新局,砥砺奋进赢未来。为更好地服务东北区域客户、筑牢“北大荒粮仓”,日前,潍柴雷沃收获机械业务东北市场启动会在哈尔滨举行,黑龙江、吉林、辽宁、蒙东区域经销商参加会议,共同推动下半年业务再攀新高峰。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粮食产量超过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 刘凯; 魏明辉; 戴慧敏; 刘国栋; 贾树海; 宋运红; 梁帅
    • 摘要: 黑土层厚度是评价东北黑土区土壤质量的重要参数,但其厚度的空间分布及多年变化情况仍然不够明确.针对东北黑土区第二次土壤普查的61处典型土壤剖面进行了现状实地调查,并对黑土层厚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平均减少了12 cm,平均减薄速度为0.32 cm/a.四省(区)黑土层减薄厚度具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吉林(23.65 cm)>辽宁(11.83 cm)>内蒙古(10.33 cm)>黑龙江(6.83 cm).吉林省黑土层减薄厚度和比例最大,生态风险最为严峻.吉林省黑土层厚度变化值与气温升高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土壤有机质下降明显,黑土层的厚度也呈减薄趋势.研究表明,水蚀作用也是黑土层厚度减薄的重要影响因素.未来应加强黑土层厚度判定和黑土层厚度空间制图等方面研究,对指导黑土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佟思宇; 孙征权; 陈实
    • 摘要: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面积1.56亿亩,占国家发布的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56.1%,以黑土、暗棕壤、草甸土、白浆土、黑钙土为主。由于多年的秸秆焚烧和浅耕、旋耕等传统耕作方式的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地表裸露,加之“风蚀、水蚀”,黑土地逐年变薄。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经过多年的试验,提出黑土地区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秸秆腐烂和抗低温保全苗技术机理,创造性提出秸秆全量原位覆盖免耕播种、秸秆全量条带归行免耕播种、秸秆全量条带少耕免耕播种、秸秆少量覆盖免耕播种4项保护性耕作核心技术模式,为不同区域黑土地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 高志颖; 李彦生; 于镇华;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 摘要: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大气CO_(2)浓度升高以植物为媒介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而影响由土壤微生物参与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土壤碳库的平衡。本研究以不同年代培育的大豆品种:‘小黄金’(XH)、‘牡丰5号’(MF)、‘绥农14号’(SN)和‘东生1号’(DS)为试验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21世纪中叶大气CO_(2)浓度(550 mol∙L−1)升高条件(EC),并以正常大气CO_(2)浓度为对照(CK),通过BIOLOG方法,解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不同,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总体趋势表现为MF>SN>DS>XH。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不一致,其中XH、MF和DS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不显著,而SN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显著;主成分贡献率结果表明,SN的EC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正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而CK的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负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其中L-精氨酸和2-羟基苯甲酸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碳源类型,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否会增加有害/有益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有待通过田间原位试验进一步佐证。综上,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与大豆品种有关,同时,大豆品种和大气CO_(2)升高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部分碳源的代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