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影响

气候影响

气候影响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园艺、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1篇、会议论文51篇、专利文献20225篇;相关期刊639种,包括气象与减灾研究、沙漠与绿洲气象、世界热带农业信息等; 相关会议45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龙眼产业发展论坛等;气候影响的相关文献由139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有训、张艳芳、李崇银等。

气候影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1 占比:4.79%

会议论文>

论文:51 占比:0.24%

专利文献>

论文:20225 占比:94.97%

总计:21297篇

气候影响—发文趋势图

气候影响

-研究学者

  • 吴有训
  • 张艳芳
  • 李崇银
  • 王月娥
  • 帅世殊
  • 海青
  • 王勇
  • 程雪生
  • 赵宗慈
  • 钱晓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HAZARIKA Mridul; 陈宗懋(译); 林智(译)
    • 摘要: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茶叶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红茶消费国。印度有组织的茶叶研究始于1891年。1911年,托克莱茶叶试验站建立,从此在托克莱开始了印度100多年的茶叶研究历程。文章回顾了印度于1910—2010年间的茶叶研究历史、研究思路、不同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研究成果,并简要展望了茶叶研究的未来。
    • 乐荣武; 张娜; 王晶杰; 李振宇; 闫志辉; 冯一鸣
    • 摘要: 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分别构建基于实测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遥感指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模拟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最大AGB。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处草地的年均最大AGB为(82.74±56.34)g/m^(2),东北高西南低;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总体上,年均最大AGB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低地草甸和温性典型草原增加最为显著。最大AGB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70.62%,显著增加的面积占16.28%;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显著增加的面积均大于显著降低的面积。然而,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的增加均是波动的,其中,温性荒漠的波动最小,温性荒漠草原的波动最大。夏季气温与累积降水的交互作用对AGB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1—8月总降水量,而夏季气温对AGB的影响不大,且为负效应。
    • 梁红; 魏科; 马骄
    • 摘要: 作为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将是未来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全球变暖、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偏小,大规模建设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改变大面积的地表属性,有可能通过陆气相互作用过程,改变局地和区域气候,甚至有可能通过遥相关过程,产生更大的气候影响.本文利用RegCM4.5区域数值模式,模拟了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建设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场的气候效应,分析表明:(1)在西北地区大规模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将导致局地地面净短波辐射增加,地表感热通量升高,近地面气温升高,增加新疆西部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我国黄淮等地的降水量,而华北部分地区降水减少.(2)地表反照率对气候的影响大于地表粗糙度对气候的影响,因此太阳能利用导致的气候效应大于风能利用的影响.(3)反照率改变导致低层形成气旋性环流,我国中部地区出现南风异常,西北地区产生异常东风;在高层形成反气旋环流,可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4)当只在西北地区20%的面积上建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时,局地近地面气温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变,河西走廊地区的降水稍有增加,环流的改变较弱,基本不会有显著的气候影响.
    • 徐建鹏; 伍琼; 王晖
    • 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地区茶叶生长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皖南地区茶叶生产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安徽省皖南山区19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9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相对湿度等资料,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资源及开采期变化特征.[结果]近50年安徽省皖南山区茶叶生长热量资源呈极显著增加,其中年平均气温、≥10°C活动积温和适宜生长日数增幅分别为0.29°C/10年、111.7°C/10年和2.7 d/10年;光照资源极显著减少,年均日照时数降幅为57.5 h/10年;降水资源变化不一,其中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3.7 mm/10年,相对湿度极显著降低,降幅为0.5%/10年.[结论]气候变暖造成皖南山区早生种和中晚生种茶叶开采期极显著提前,提前幅度分别为4.2、3.6 d/10年,气候变暖带来的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皖南山区茶叶产量影响较大.
    • 默南鑫
    • 摘要: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国内外对于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的关联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本文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水文水资源作用关联,其次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主要影响,最后则结合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现状,对其解决应对策略进行了解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 黄雪松; 陈燕丽; 莫伟华; 范航清; 刘文爱; 孙明; 谢敏; 徐圣璇
    • 摘要: 利用广西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6个市(县)的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象资料以及海平面资料,分析近60年来该生态区基本气候要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红树林的影响,并分析未来气候变化对区域红树植物可能造成的影响.结果 表明:北部湾红树林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多数市(县)变化趋势不明显;年霜冻日数减少;热带气旋影响个数减少但平均强度呈微弱增大趋势;大风日数减少;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根据RegCM4区域气候模式预估,未来40年(2021-2060年),在RCP4.5情景下,相对于参照时段(1986-2005年),该生态区年平均气温将上升0.9-1.4°C,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升高,高温日数增多、低温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将增多1%-2%;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霜冻日数减少;预计未来30年,广西沿海的海平面较2019年上升40-160mm.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的升高以及冬季低温日数和霜冻日数的减少将有利于热带红树植物的北扩;夏季高温导致的蒸发加剧及夏秋季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增多,可能加剧红树林病虫害.极端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和人为影响等多重作用会对红树林分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红树林生态退化风险增大.
    • 陈宁
    • 摘要: 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2020年开鲁县国家基准气候站采集的气温、降水、日照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和相应历年值进行了对比,并对局地大风、暴雪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了气候对生产生活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气候条件对开鲁县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有利有弊.
    • 张宏思; 陈之光; 张翔; 张立峰; 古松
    • 摘要: 近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江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植被固碳量是反应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根据1977-2017年的气候资料,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植被固碳量变化,并探讨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的植被平均固碳量为1 130.3 g·m-2·a-1,总体上呈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态势,降水量是影响固碳量的主要因子,且存在超前性,3-7月的降水量对固碳量的影响最大;研究期间的固碳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主要是由于降水量的增加所导致.另外,21世纪后三江源实施的生态保护措施和政策对该区固碳量增加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 张永辉
    • 摘要: 核桃产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发展核桃产业,就需要考虑诸多因素.通过分析可知核桃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分析了成县核桃的适生性分布,并就影响核桃生长发育的气候灾害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 朱晓晶; 钱岩; 李晓倩; 李志刚; 郭辰; 王占山; 魏永杰
    • 摘要: 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环境影响日益严重.黑碳(black carbon,BC)作为环境空气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成分,会影响大气辐射强迫,造成气候变化,同时还会引发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在科学研究中,黑碳常易与其他碳质气溶胶名称相混淆.通过文献整理及内容对比等方式,厘清黑碳与炭黑、元素碳、碳烟等碳质气溶胶在定义、产生方式、组成成分、测定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明确黑碳在人体中诱导自由基反应、引起氧化应激等致病机理,以及对肺功能、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神经功能的短/长期健康效应的不良影响;梳理黑碳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如辐射强迫(直接效应、半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其他云效应影响等;发现黑碳会间接对人体产生健康影响,其与能见度、农作物产量、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均存在关联.研究显示:黑碳可吸附较多有毒物质,能作为载体进入人体产生各类不良健康影响;黑碳是颗粒物的重要成分之一,对太阳辐射有强吸收作用,但其辐射强迫值难以准确估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