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桑沟湾

桑沟湾

桑沟湾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海洋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04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海洋科学、生态学报、渔业科学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等;桑沟湾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方建光、张继红、蒋增杰等。

桑沟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6 占比:1.2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049 占比:98.74%

总计:13216篇

桑沟湾—发文趋势图

桑沟湾

-研究学者

  • 方建光
  • 张继红
  • 蒋增杰
  • 孙耀
  • 王巍
  • 毛玉泽
  • 高亚平
  • 孙丕喜
  • 连岩
  • 张义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肖雪艳; 刘毅; 牛鹏丽; 陈欣; 冯志华; 王晓敏; 江涛
    • 摘要: 2015年秋季在桑沟湾开展围隔实验,研究了60 h内高容量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养殖对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浮游植物群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 显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在60 h内能显著改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和溶解态无机氮(DIN)的浓度,同时,能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组成特征.从各实验组来看,12 h后,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实验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空白实验组.虾夷扇贝对水体中4种硅藻优势种[包括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双菱藻(Surirel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p.)、针杆藻(Synedra spp.)]的滤除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即对柔弱拟菱形藻和双菱藻有较大的滤除效应,但对菱形藻和针杆藻却影响不大.基于水体中的光合色素变化特征也揭示了虾夷扇贝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效应,即虾夷扇贝能显著滤除水体中的岩藻黄素(fucoxanthin,硅藻特征色素)、别藻黄素(alloxanthin,隐藻特征色素).与此相反,青绿藻素(prasinoxanthin,微微型藻类的特征色素)在48 h后,虾夷扇贝实验组显著高于空白实验组和大型藻实验组,说明龙须菜养殖对微微型青绿藻生物量无显著影响.
    • 柴正晴; 李瑞环; 宁志铭; 董书航; 宁晓燕; 刘素美
    • 摘要: 为讨论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结构的变化情况,于2013年7月28日—8月7日在桑沟湾进行了现场围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磷匮乏的海域,贝类养殖引起的营养盐累积以无机态含氮营养盐为主,使得实验结束时水体DIN含量相较于初始浓度增加了39.5%~71.8%,其中NH^(+)_(4)的含量升高为初始浓度的3.0~3.5倍,是引起DIN升高的主要因素。同时,贝类的滤食作用还会促进浮游植物对DSi的吸收利用。此外,贝藻养殖会对浮游植物粒径结构产生影响,滤食性贝类的滤食作用以及藻类竞争利用营养盐,均会使水体内浮游植物偏小型化,因此nano-级和pico-级浮游植物在养殖活动的影响下更易成为优势种。
    • 白怀宇; 刘赛; 杨茜; 黄凌风; 孙耀
    • 摘要: 本研究对2014年取自桑沟湾贝类养殖区的柱状沉积物进行分析,测定每层沉积物中总碳(TC)、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质量分数,并计算总无机碳(TIC)、海源性有机碳(C_(m))和贝壳无机碳(Shell-IC)的质量分数以及各组分碳在总碳中的贡献率,同时对其年汇入速率(BF)进行估算。结合^(210)Pb测年法,研究近80年沉积碳库各种碳的年汇入速率的高分辨率记录,发现其中TC、TIC、TOC、C_(m)和Shell-I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9%、0.75%、0.34%、0.15%和0.06%。研究还发现,TIC是TC的主要形式,在1960—2010年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C_(m)的质量分数在2010年前无较大幅度的波动,但在2010年后显著增加,使得C_(m)/TC及TOC/TC也显著提升。Shell-IC在养殖活动开始后至2000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各组分碳的年汇入速率在1960—2000年间随海水养殖活动呈现相应的变化,之后由于养殖规模和格局的调整,BF_(C_(m))、BF_(TOC)和BF_(TC)显著升高,BF_(TIC)降低,BF_(Shell-IC)先升高后降低。桑沟湾的海水养殖活动影响着贝类养殖区沉积碳库的组成和年汇入速率,碳库各组分的变动也体现出与之相应的变化。本研究详细描述了人类海水养殖活动在开始后的50年里对沉积碳库年汇入速率的影响特征,也为今后陆架海区水产养殖活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 孙威; 张继红; 吴文广; 刘毅; 仲毅; 王新萌; 康秦梓
    • 摘要: 碳足迹是指商品或服务在生产、运输、使用、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为探究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在整个养殖周期内CO_(2)的源与汇,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了筏式养殖海带碳足迹测算方法,对桑沟湾养殖海带的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误差来源。结果显示,养殖1 t海带的碳足迹约为–95.93 kgCO_(2)e,其中,碳排放量为74.30 kgCO_(2)e,碳吸收量为170.23 kgCO_(2)e。从海带育苗开始至养成收获的整个过程是碳汇过程,其中,以海带生物质碳的形式固定的CO_(2)占比约为79.9%,以沉积埋藏碳的形式固定的CO_(2)占比约为14.1%,以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的形式固定的CO_(2)占比约为6.0%,沉积埋藏碳和惰性溶解有机碳长期封存于深海或海底;养殖设施是主要碳源,碳排放占比为93.81%,柴油和电能的碳排放占比分别为5.05%和1.14%,肥料和运输的碳排放占比仅有万分之一。
    • 高亚平; 蒋增杰; 李文豪; 石亚洲; 万东杰; 王林华; 张义涛
    • 摘要: 海草床是浅海典型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积聚和储存碳的能力备受关注。沉积有机碳是海草床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沉积有机碳的来源与海草的种类及其所处的生态场景密切相关。本研究聚焦我国北方规模化养殖海湾桑沟湾2处主要鳗草(Zostera marina)分布区,基于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和δ15 N)技术研究了潮间带鳗草床表层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碳储量。结果显示,2处草床沉积有机碳均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约占34.0%~41.4%,鳗草自身贡献约占8.3%和17.1%,贝类生物沉积物的贡献约为23.9%~25.3%,大型藻类约贡献25.0%。在楮岛草床周围,鳗草输出碳对周围2 km内站位表层沉积有机碳的贡献约为5.2%~10.7%。碳储量估算结果显示,2处草床沉积物为0~30 cm的有机碳储量为2.01 Mg C/hm^(2)和3.75 Mg C/hm^(2),平均为2.88 Mg C/hm^(2),来自生物沉积的有机碳储量约为0.71 Mg C/hm^(2)。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桑沟湾鳗草床分布区沉积碳汇的来源及与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的贡献提供了数据支撑。
    • 聂梦晨; 黄翠玲; 隋琪; 邹立; 朱琳; 孙雪梅; 赵信国; 夏斌; 陈碧鹃; 曲克明
    • 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碳和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 N)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了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结果显示,桑沟湾沉积物成分组成以粉砂为主,且粒径分布与海水养殖和水动力学条件密切相关;TOC、T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均呈相似性,数值上总体表现为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季节差异不大,在贝藻、鱼贝和贝类养殖区域出现较高值;而δ^(13)C和δ^(15) N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有较大差异。从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TOC和TN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5,P<0.001),表明桑沟湾表层沉积物的TOC和TN具有同源性。根据对δ^(13)C和C/N的综合分析表明,贝类生物沉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和土壤有机质是桑沟湾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采用三元混合模型估算得到贝类生物沉积贡献率为67.52%,土壤有机质贡献率为26.47%,海带贡献率为5.97%。研究表明,海洋贝藻生物沉积对近海碳埋藏具有显著影响。
    • 刘家琦; 任景玲; 陈晶; 房瑞雪; 蒋增杰
    • 摘要: 利用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和两步提取法对2011年4月(春)、8月(夏)、10月(秋)和2012年1月(冬)桑沟湾海域溶解态无机锰(DIMn)和表层沉积物中的锰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桑沟湾4个季节(春季至冬季,后同)DIMn浓度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其平均浓度分别为(60.5±43.1)nmol/L、(42.0±30.5)nmol/L、(23.4±11.2)nmol/L和(18.2±13.5)nmol/L,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即春季最高,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低;与相邻的俚岛湾和爱莲湾相比,桑沟湾春季、夏季DIMn的浓度较高,秋季、冬季则没有显著性差异.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总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861±308)mg/kg、(915±322)mg/kg、(589±108)mg/kg、(653±185)mg/kg,表层沉积物中醋酸提取态Mn在4个季节的含量分别为(500±272)mg/kg、(502±232)mg/kg、(322±81)mg/kg、(345±91)mg/kg,两者均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特点.醋酸提取态Mn的含量在春季、夏季要显著高于秋季、冬季.悬浮颗粒物的吸附和浮游生物的利用是影响桑沟湾DIMn浓度与分布的重要因素.桑沟湾DIMn的源主要包括河流及地下水输送、大气输送、沉积物-水界面释放;汇主要包括养殖生物的清除、向黄海的输送等.简单箱式模型收支计算结果显示,桑沟湾DIMn的源略大于汇,表明除了养殖生物的清除和向黄海的输送,桑沟湾DIMn还存在其他汇.本研究的结果为桑沟湾DIM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深入认识提供了基础数据.
    • 侯兴; 张义涛; 蒋增杰; 高亚平; 杜美荣;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孟珊; 王军威
    • 摘要: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ellate)3属4种,绿藻(Chlorophyta)2属2种,金藻(Chrysophyta)2种,蓝藻(Cyanophyta)1种.按照季节划分,春季22种,夏季20种,秋季23种,冬季20种.优势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硅藻是绝对优势种,其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e)为全年优势种,数量百分比在18.6%~84.9%之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0.16×103~12.20×103个/L之间,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范围为0.69~1.35,物种均匀度指数J(Pielou)范围为0.42~0.70.磷酸盐是桑沟湾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营养盐.研究结果揭示了桑沟湾养殖水域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深入认识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 王一聪; 凡仁福; 聂红涛; 魏皓
    • 摘要: 基于桑沟湾海带非养殖季和养殖季的长时间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养殖时期的潮位潮流调和要素、潮流垂向和水平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利用谱分析以及潮能通量的对比从能量角度进一步探究了不同海带生长阶段的养殖阻力对当地水动力环境的影响.在7月海带收获季,上层水体受到的养殖阻力最强,且落潮阶段的流速剖面在海带长度范围内(水深5m以浅)出现了流速均匀分布的现象,相比4月生长旺盛季更为明显.通过潮流分层谱分析可知,半日分潮的功率谱密度的垂向变化是造成流速剖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养殖阻力的存在削弱了桑沟湾湾内的潮能传播,养殖季寻山至楮岛的潮能通量衰减是非养殖季的将近2倍.
    • 李凤雪; 杜美荣; 高亚平; 王军威; 张义涛; 张志新; 蒋增杰
    • 摘要: 为了更加细致地甄别滤食性贝类的食物组成,于2019年8月,以北方规模化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养殖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为研究对象,运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长牡蛎的胃含物及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扩增18S rDNA V4区平均得到111,359个有效序列短片段,在97%相似性水平上划分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后得到239个类别.其中,长牡蛎胃含物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4个门,绿藻门(Chlor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链形植物(Strept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原生动物(Protozoa)等为主要类群.所处养殖水体中的真核生物分属于37个门,绿藻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藻门和硅藻门等为主要类群.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是长牡蛎的主要食物来源,链型植物和原生动物也有一定的贡献,分别占总食物贡献量的10.43%和4.11%.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态学及其在养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