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220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新疆地方志、现代班组、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一届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0届年会等;构造地震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善军、吴立新、吴育华等。

构造地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2202 占比:99.85%

总计:62293篇

构造地震—发文趋势图

构造地震

-研究学者

  • 刘善军
  • 吴立新
  • 吴育华
  • 李永强
  • 张军
  • 李宪华
  • 黄杰
  • 倪晓寅
  • 关玉梅
  • 吴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姝荞; 曹思远; 孙丽; 马秀丹; 赵翠萍
    • 摘要: 利用紫坪铺水库2004~ 2007年记录的实际地震数据,通过比较多种滤波方法,发展出一种既能有效滤除地震数据中本底噪音、又对有效信号损伤较小的比值滤波方法.对去噪后的水库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数据,利用小波变换方法,分别进行时频分析获得两类地震的时频谱,并提取可以反映地震发生前后能量分布和聚集情况的时频属性,最后根据各个属性的响应效果,组合得到新的属性.将时频谱与时频属性相结合,总结归纳紫坪铺水库诱发地震与构造地震波谱时频特征的差异性,为地震监测分析提供基础依据.
    • 李晋
    • 摘要: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全球90%以上地震发生在板块构造边缘和接触带上,称之为构造地震.笔者认为构造地震起源其实就是幔柱构造引起,幔柱构造就是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不同导致核幔物质沿着温压高的地方向上运移,到达岩石圈后受阻回返,沿壳幔界面向外围迁移,在温压低的地方向下移动,进而形成冷热对流运动(旋回运动).
    • 李晋
    • 摘要: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全球90%以上地震发生在板块构造边缘和接触带上,称之为构造地震。笔者认为构造地震起源其实就是幔柱构造引起,幔柱构造就是由于地球内部温度、压力不同导致核幔物质沿着温压高的地方向上运移,到达岩石圈后受阻回返,沿壳幔界面向外围迁移,在温压低的地方向下移动,进而形成冷热对流运动(旋回运动)。
    • 梁飞; 阎春恒; 向巍; 黄惠宁; 原永东; 李莎
    • 摘要: 收集来自广西地震台网的493个M^(L)1.8以上的广西地区典型构造地震、塌陷地震和爆破事件,采用小震震源参数计算软件包解算每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类地震震源参数特征和定标关系。结果表明:构造地震和塌陷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与近震震级存在较好的定标关系。震级相当时,爆破比塌陷地震的应力降高1个数量级;构造地震比塌陷地震的地震矩高1个数量级,比爆破事件的地震矩高2个数量级。不同类型地震的拐角频率差别不大。上述认识可为广西地区不同类型地震识别提供参考。
    • 陶娟; 张军; 李宪华; 黄杰
    • 摘要: 针对将压电阻抗技术应用于地震预测的可行性问题,从构造地震原理与压电阻抗技术基础理论着手,通过对构造运动中岩石受压受损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来了解岩石的健康状态的方法,从而达到地震预测的目的.设计了压电阻抗传感器,确定实验方案,搭建实验平台进行构造地震模拟实验并采集阻抗值数据,并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对岩石受载动态过程中健康状态进行定量分析.利用实验与仿真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将压电阻抗法应用于构造地震预测的可行性.
    • 张红波; 胡金苗
    • 摘要: 目前发生次数最多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地震绝大部分为构造地震,传统上认为构造地震与板块运动有关,是由活动断裂活动产生,构造地震能量主要来源于断层两侧岩体因地壳变形而产生并储集的弹性应变能.笔者认为真正驱使构造地震活动的力不是由活动断裂运动产生,根本来源于使活动断裂运动的能量,该能量可能来自地幔热柱的超临界流体,活动断裂运动只是行为现象,不是本质原因.
    • 陈昊; 李红星; 吴从辉; 丁煜辉; 陈爱飞
    • 摘要: 本论文通过对与火山成因有相似性的地震(主要以构造地震为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暗火山”“地幔柱”及火山的形成因素等的研究分析,寻找构造地震和火山喷发在构造机理,发震前兆,震时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得到有关部分构造地震成因机制新的启示和思路,从而更好地弥补“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
    • 张磊; 李守勇
    • 摘要: Using the data recorded by the seismic network of Handan,we analyse the seismic phase in the juncture area of Shanxi,Hebei,Shandong and Henan provinces,and use the software program to researc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rough spectral analysis.Then we get the method of distinguishing wave features of seismic phase between tectonic earthquake,explo-sion and collapse.The method is correct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test data.It provides a new approacch for improving veracity and availability of data.%以邯郸数字化地震台网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主要震相特征,利用软件程序对实验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得出本区域识别构造地震、人工爆破和塌陷的数字化波形特征的显著方法。经过大量数据检验,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为提高基础台站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利用率提供思路。
    • 魏娅玲; 蔡一川; 苏金蓉
    • 摘要: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ficial blasting and tectonic earthquakes in Lushan County,Sichuan Province. Different seismic phas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types of earthquakes with different dis-tances and similar seismic magnitude,and in different areas are explained with examples. Our study shows that when epicenter distance is lesser than 120 km,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ypes of seismic wave-forms are obvious. In other words,the seismic waveforms produced by the blasting usually are obvious and the Pg wave amplitudes are highlighted. The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wave Pg onset is upward. The seismic wave Sg is not easy to recognize. The seismic surface waves are relatively developed well. When the epicenter distance is greater than 120 km,two types of seismic event waveform records are similar and is difficult to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order to recognize these seismic waves,we have to calculate further the seismic wave speed,the duration time. Correctly type determination can help u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arthquake catalog.%对四川芦山地震科考人工爆破与构造地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用实例说明了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震级相近的两类地震事件震相特征的不同,指出在震中距小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特征差异显著,通常爆破地震波形多显示为 Pg振幅突出,垂直初动向上,Sg波不易识别,面波相对较发育等特征;在震中距大于120 km时,两类地震事件波形记录比较相似,不易直接通过波形记录进行判别,需进一步计算出地震波传播速度、持续时间等参数后才能判别。正确判定地震事件类型有助于提高大震速报和地震编目工作质量,能更好地为地震科研工作者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