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构造反转

构造反转

构造反转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1495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内蒙古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全国铀矿大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2009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研讨会、第九届全国矿床会议等;构造反转的相关文献由40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均亮、任建业、刘池洋等。

构造反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1495 占比:99.77%

总计:51612篇

构造反转—发文趋势图

构造反转

-研究学者

  • 陈均亮
  • 任建业
  • 刘池洋
  • 李忠权
  • 李朋
  • 林春华
  • 柳忠泉
  • 肖坤叶
  • 阳怀忠
  • 陶明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洪亮; 李彦来; 汪瑞宏; 颜冠山; 刘斌
    • 摘要: JX油田位于辽东湾辽中凹陷,目的层东营组砂岩厚度大,砂岩百分含量最高可达70%以上,辽中1号断层将其分割成东、西两块。辽中1号断层由两条分段断层组成,属于郯庐走滑断裂带的一部分,因其既具有一定持续性,也具有间歇性,从而使西块在走滑活动期(东营组沉积时期)发生构造反转,并在走滑活动间歇期沉积相对稳定。由于受活动期构造反转影响,间歇期前后沉积模式差异较大,导致同一区域不同层位砂体范围、水体倍数等差异明显,对开发方式和井网部署影响较大。通过对构造活动期次及其影响下的古地貌特征分析,开展各层段沉积模式研究,找到该区域油井低压原因,并进行相应调整井部署,取得了较好开发效果。该方法对于同类型走滑活动下沉积模式研究和开发方式、井网、井位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王利; 张新顺; 肖坤叶; 王林; 杜业波; 王玉华; 梁巧峰
    • 摘要: Baobab构造带位于中非裂谷系邦戈盆地东北部斜坡,相对远离现今盆地中心,却是盆地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带,深入分析该区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可为中非裂谷系油气勘探提供良好借鉴。通过研究Baobab构造带演化历史,结合油气分布特征,分析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Baobab构造带先后经历了前断陷期、断陷期、坳陷期、反转期和消亡期5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断陷内稳定分布的下白垩统深湖—半深湖相M组和P组泥岩,既是主要烃源岩,又是良好的区域盖层。晚白垩世反转期发生大规模的构造反转和地层剥蚀,在Baobab构造带形成一系列背斜或断背斜圈闭,有利于油气聚集。在构造高部位或凸起带,发育以基岩风化壳和裂缝发育带储层为主的潜山油藏,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储层改造均受断裂活动的控制;靠近凸起带的次洼中,发育浊积水道和扇三角洲砂岩储层为主的P组油藏,成藏明显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整体上形成凸起带以基岩潜山油藏为主、次洼带以源内P组油藏为主的油气分布规律。
    • 张宙; 何新建; 唐贤君; 朱虹浩
    • 摘要: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连片解释成果,对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构造圈闭分布规律、形成时期和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得出构造圈闭的主要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发育断层型和背斜型两大类构造圈闭,其中断层型圈闭主要分布于西部斜坡带,背斜型圈闭主要分布于中央洼陷反转带。断层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断-拗转换阶段,受控于斜向伸展背景下的断裂组合,定型于始新世末玉泉运动;背斜型圈闭主要形成于盆地拗陷-反转阶段,受花港、龙井运动区域挤压作用控制。西湖凹陷构造圈闭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鼻、断块、断背斜及背斜等,受通源断裂控制各类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的特点,导致各区带油气成藏具有“深大浅小、近源近断”特征;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通源活化断裂在控制断层型、背斜型圈闭发育的同时,也决定了各类构造圈闭的油气富集。
    • 杨东光; 聂逢君; 夏菲; 巫建华; 严兆彬; 陈梦雅; 刘晓博; 王海涛; 王常东
    • 摘要: 松辽盆地西南缘近年来铀找矿获得重要突破,预示着盆地蕴藏丰富的铀资源。而铀的成矿机理有待查明,尤其是矿床中广泛发育的辉绿岩,是否对成矿有改造作用,辉绿岩、反转构造及铀元素聚集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制约了进一步找矿的思路。本文以钱家店凹陷钻孔辉绿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斜锆石和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探讨辉绿岩对区域反转构造的制约,并结合铀矿物EPMA定年研究,探讨构造反转作用对U的聚集行为的影响。辉绿岩具有低SiO_(2)(44.90%~51.20%),高Fe_(2)O_(3)^(T)(9.10%~15.50%)含量,MgO含量变化大(1.89%~12.58%),可以分为碱性系列和拉斑系列两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显示OIB特征,结合岩石具有高Nb/U值(33.0~51.4),表明它们均为软流圈成因。辉绿岩斜锆石、锆石U-Pb定年及前人Ar-Ar定年表明,碱性系列岩石形成于51~47 Ma,早于拉斑系列岩石(42~40 Ma)。碱性系列岩石具有较高的HREE含量和Ta/Yb、Sr/Yb值,表明其与拉斑系列为不同深度部分熔融的结果,暗示始新世期间岩石圈发生减薄。铀矿物EPMA化学定年结合前人矿石全岩U-Pb等时线年龄结果表明,钱家店砂岩型铀矿成矿时代集中在67~53 Ma、43~37 Ma和17~0.7 Ma。结合前人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表明盆地内铀成矿作用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以往多强调正反转构造背景下的表生流体成矿作用,如嫩江末期及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抬升形成构造斜坡,造成表生含铀含氧流体渗入氧化作用成矿。钱家店凹陷辉绿岩、断裂与铀矿床密切的空间关系,以及热流体与目的层砂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热液蚀变矿物与铀矿物共生的特点,指示始新世存在负反转背景下热液改造型铀成矿作用。
    • 黄雷; 张忠民; 赵晓辰; 吕雪雁; 王爱国; 刘池洋; 宋世骏; 殷珂; 李鑫; 刘静静
    • 摘要: 北非地区为世界上油气富集地区之一,区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以往研究对这一油气差异性富集控制因素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重点从中生代期间发育的多个区域沉积中心的演化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探讨这一科学问题。对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的综合再分析表明,北非地区冈瓦纳大陆北缘发育维德迈尔—佩拉杰、苏尔特、东地中海三个彼此孤立存在的中生代沉积中心,这些沉积中心在空间上处于阿拉拉隆起、苏尔特隆起、黎凡特隆起三个海西运动中形成的NE向古隆起之上,具有“古隆起塌陷反转”的形成机理;沉积中心均靠近新特提斯洋边缘,总体呈现受海西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和新特提斯洋开启背景下的伸展作用联合控制。三个中生代沉积中心为中生代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和油气富集区;受海西期塑造的古构造、海西构造剥蚀对砂岩储层的控制以及中生代烃源岩发育等有利因素所控,这些塌陷形成的中生代沉积中心及围区成为最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中生代盆地的这一形成过程为该区油气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 伍群; 王刚; 牛霆; 郭文; 杨冰彬; 曹雷; 叶发旺; 童勤龙; 李新春
    • 摘要: 潮水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古生代-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产煤-油-铀盆地之一。盆地经历了中侏罗世伸展断陷,晚侏罗世挤压抬升阶段;早白垩世拉分断陷,晚白垩世全面抬升阶段;中新世全面沉降,上新世抬升剥蚀阶段。盆地西部铀成矿整体表现为同沉积预富集、叠加后生氧化改造的成矿特点。通过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认为大红山断陷主要找矿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庙沟组,断陷南缘强烈抬升区是泥岩型或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区域;跃进山凸起长期处于抬升淋滤状态,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的有利部位;南部凹陷带长期处于沉降断陷状态,主要形成泥岩型、膏结岩型铀矿化。
    • 尚尧; 陈均亮; 林春华; 范立国
    • 摘要: 为了搞清中国东北盆地群晚期构造变形特征,通过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钻井和野外露头资料分析,结合东北盆地群的构造样式和演化机制分析,对中国东北盆地群白垩纪末构造变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由于阿穆利雅地块与锡霍特-阿林岛弧发生碰撞,对东北盆地群产生了近东西向的挤压作用;在该挤压作用下,东北盆地群表现为近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东北盆地群现今的构造格局;在地震剖面上削截特征和逆断层活动明显,变形均集中于先存构造发育处且受先存断裂的控制.总体上东北盆地群晚期构造反转强度自西北向东南变大,具有"东南强、西北弱"的特点.
    • 张元元; 曾宇轲; 唐文斌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二叠纪原型盆地属性和构造演化,是制约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要素。玛湖凹陷二叠纪—早三叠世的陆相沉积序列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在综合分析构造、沉积、物源及古地理重建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早三叠世构造和沉积过程进行解剖。二维地震剖面显示早二叠世受控于边界正断层,具半地堑结构,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为构造反转。区域内下二叠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边界正断层活动的沉积响应。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包含两个二级湖侵—湖退层序。早二叠世湖侵体系域1的沉积环境由扇三角洲逐渐过渡到了深湖,沉积中心沿边界正断层分布,构造机械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中二叠世湖退体系域1沉积环境由湖泊向扇三角洲过渡,沉积中心向玛湖凹陷中心迁移,以热沉降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扇三角洲沿红车断裂带、克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分布。二叠纪—早三叠世玛湖凹陷经历了早二叠世同断陷机械沉降阶段,中二叠世后断陷热沉降阶段,及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反转阶段,其构造演化受控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后的伸展作用。
    • 张元元; 曾宇轲; 唐文斌
    •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二叠纪原型盆地属性和构造演化,是制约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要素.玛湖凹陷二叠纪—早三叠世的陆相沉积序列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演化的沉积记录.本文在综合分析构造、沉积、物源及古地理重建的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纪—早三叠世构造和沉积过程进行解剖.二维地震剖面显示早二叠世受控于边界正断层,具半地堑结构,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为构造反转.区域内下二叠统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是边界正断层活动的沉积响应.玛湖凹陷二叠系—三叠系包含两个二级湖侵—湖退层序.早二叠世湖侵体系域1的沉积环境由扇三角洲逐渐过渡到了深湖,沉积中心沿边界正断层分布,构造机械沉降速率大于沉积速率.中二叠世湖退体系域1沉积环境由湖泊向扇三角洲过渡,沉积中心向玛湖凹陷中心迁移,以热沉降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扇三角洲沿红车断裂带、克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分布.二叠纪—早三叠世玛湖凹陷经历了早二叠世同断陷机械沉降阶段,中二叠世后断陷热沉降阶段,及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反转阶段,其构造演化受控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晚古生代增生造山后的伸展作用.
    • 张田; 朱伟林; 钟锴; 付晓伟; 陈春峰; 高顺莉
    • 摘要: 通过选取南黄海盆地东北凹典型地震剖面,开展精细的构造解释,系统梳理了东北凹构造样式特征。采用平衡剖面恢复技术和伸缩率计算方法,恢复了东北凹各时期的地质演化剖面,分析了东北凹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的伸缩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主要发育伸展构造、走滑构造(负花状)和反转构造等多种构造组合样式,经历了晚侏罗世的仪征运动和渐新世末的三垛运动,相应地在中—上侏罗统和渐新统沉积时期,东北凹处于明显的收缩阶段,伴随发育TK40和T20不整合界面。同时,本文结合区域应力场特征,探讨了南黄海盆地东北凹的构造演化历程:以两次构造运动为界,划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侏罗纪的初始断陷阶段、白垩纪—渐新世的裂陷-反转阶段、新近纪—第四纪的区域沉降阶段)。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伸缩率的时空变化及构造演化过程,是对“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俯冲汇聚速率和方向的改变”的局部响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