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德昌

杨德昌

杨德昌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8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专利文献537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电影评介、电影文学、戏剧之家等; 杨德昌的相关文献由260位作者贡献,包括一哲、孙慰川、张琦等。

杨德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34.51%

专利文献>

论文:537 占比:65.49%

总计:820篇

杨德昌—发文趋势图

杨德昌

-研究学者

  • 一哲
  • 孙慰川
  • 张琦
  • 张靓蓓
  • 严敏
  • 何佳
  • 南在南方
  • 周丹晨
  • 夏佳倩
  • 庄鸿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倩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杨德昌、侯孝贤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台湾新电影的导演在影坛崛起,掀起一阵清新朴实之风。《海滩的一天》作为杨德昌导演的长片处女作,其影像呈现以及对女性的成长与命运的展现,都具有其独有的气质,从影片的空间隐喻、命运题旨以及叙事视角和形象分析的角度来简要探讨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抉择与命运的呈现。
    • 姜英杰
    • 摘要: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导演极具代表性的史诗之作。它以一起少年情杀案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解放战争结束后台湾的社会环境与压抑氛围,具有一种冷静且克制的张力。本文从社会环境与青春追忆两个角度阐释这部影片的主题深意,探究杨德昌导演在喷血青春的外延下,对台湾社会转型究竟走向何处的深切忧思。
    • 秦洪亮
    • 摘要: “恐怖分子”不止是杨德昌的七部半作品之一,片名本身提挈一条重要的脉络结构。纵览七部半作品,暴力实施者、谎言制造者、刻板平庸者以及物欲投机者等,共同诠释恐怖分子的角色定属。暴恐分子局部、散发地制造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不良媒体及诈骗分子编谎足以引发大事件,而被蒙骗且不自知的刻板平庸者、名利角斗场见风使舵的乡愿式物欲投机者,展演独立自我意识迷丧的深层恐怖形象。
    • 吕米佳
    • 摘要: 杨德昌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发起者和重要推动者,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台北被烙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符号,呈现出流变性的空间张力。城市书写为杨德昌提供了连接人物和城市互文关系的新角度,在搭建电影视觉形象、构建空间景观、深化内容表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围绕城市书写,通过对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麻将》《恐怖分子》等电影作品进行剖析,基于“能指”与“所指”两个符号系统,分析其在城市书写视域下的影像特征,探讨杨德昌通过城市书写的空间哲思等文化表征完成电影作为艺术载体反思性意义的表达,总结杨德昌电影中以电影人物为基点和以电影创作为基点的城市书写的主体表达方式。
    • 张文
    • 摘要: 杨德昌《恐怖分子》中多线并置的交叉叙事结构、对英雄叙事主题的反叛、空间化的叙事方式以及拼贴的影像特征,都构成了对传统叙事的颠覆,蕴含了后现代叙事审美的新形态,但它不能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电影,因为这部影片关注的仍然是偶然事件产生的现实影响和意义,这正是《恐怖分子》在台湾新电影中独具一格的原因.对《恐怖分子》中叙事结构、主题和方式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当代电影文本中出现的新型叙事审美形态,辩证地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症候.
    • 林奕华
    • 摘要: 我们的家庭,故事很多。但我们关于家庭的电影,却那么的少。所以杨德昌很珍贵,因为他不只每一部都是关于家庭,还分析得入骨,流出来的汁液,是浓得连我们都未必认得的情。《孤味》是个普遍性的家庭故事,也许不会再在年轻的世代中延续,毕竟,连婚姻也不是以前般"现实"了,由它生发的关系,以及当中的恩怨爱憎,也会变化,甚至变少。不过,不变的可能是,华人对于爱的表达,不见得能离开儒家传统的束缚一面,就是面子。
    • 黄薇
    • 摘要: 1982年,已拍完三部片的台湾导演侯孝贤,正在筹备《风柜来的人》。杨德昌等"海归派"与他交流,都说拍电影要有自觉的观念和方法云云,听得多了,他突然一时不知道怎么拍电影了。这时老搭档作家朱天文送了他一本书:《从文自传》,侯孝贤读罢豁然开朗。
    • 秦洪亮
    • 摘要: 纵览杨德昌20世纪80年代三部曲《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恐怖分子》,客观文化霸蚀主观文化,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被中介化,富于家庭责任和道德情义的古典人格趋于式微,男性受制于科层体系或陷入破产危机,女人迷茫挣扎于社会门户的进退之间.冷疏和隔膜乃至背叛的两性关系,往往指涉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平庸日常的接受与否等差异理念.导演不惜独白式和说教式批判现实主义,揭露台湾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心态,以玻璃幕墙的碎影效果、门框的空间隔绝,折射都市人的压抑空虚和疏离情感,并且要在东方大都市中寻求困境突围的出路.
    • 孙祎彤
    • 摘要: 杨德昌注重电影的真实性,将人们的真实生活用电影的方式完整呈现出来。代表着神秘孤独的私人空间,和使人压抑的公共空间,是两种不同的电影空间展现方式。杨德昌借用人们互相阻隔的心墙来对城市空间进行描绘。仿若城市的人们站在某个角落,看远处灯光闪烁,内心涌起一阵凄凉与孤寂的落寞情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在偌大的城市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电影《一一》便是杨德昌的典型代表作品,展现了台北这座城市冰冷寂寥的特点。
    • 曾超
    • 摘要: 杨德昌在《一一》中用风格化镜语巧妙地铺排了人物间的关系网,架构了中国台北的都市镜像社会.附着在《一一》中的文本和潜文本双重语义拓宽了电影认识功能的主客视野,电影符号成为《一一》探寻社会和表达思想的媒介载体.杨德昌对时间逻辑"一致性"和"摘要性"的编排方式厘清了多角度叙事视点的书写脉络.象征符号的涉指建构、电影叙事的艺术表达、认识功能的现实互文三个角度集中投射了《一一》的文化表征,升华了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引发受众共情和反思的价值所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