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5493篇;相关期刊29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州学刊、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论坛、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第六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汉语语法史研讨会等;《朱子语类》的相关文献由40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时仪、冯青、唐贤清等。

《朱子语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3 占比:0.5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493 占比:99.47%

总计:96000篇

《朱子语类》—发文趋势图

《朱子语类》

-研究学者

  • 徐时仪
  • 冯青
  • 唐贤清
  • 吴亦琦
  • 熊润竹
  • 程碧英
  • 刘静
  • 朱瑞熙
  • 李士金
  • 胡绍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战成
    • 摘要: 《朱子语类》中的“问答”模式,展现形式多样,指涉内容丰赡。“问答”模式随问答主体的变化呈现出解惑式、考察式和启迪式三种不同的样态,其表述形态是“语”与“默”的交互更迭。具体有“语”之“曰”“怒”“叹”及“默”之“思”与“静”两种不同形态。“语”“默”更迭的内在意涵不但体现了朱子“言教”与“深教”的教学理念,而且彰显了朱子对儒家经典采取的“义理解经”和“切己体认”两种诠释方法的灵活运用。从一定意义上讲,“问答”模式中“语”“默”两种表述形态不仅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言说方式,更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表征着朱子理学思想形成的思维轨迹。
    • 吴亦琦
    • 摘要: 《朱子语类》保留了大量的文化词语,其中“跛倚”涉及中国传统礼仪禁忌,指姿势歪斜不正。“跛倚”承《礼记》而来,但使用范围扩大,由指站立不正到兼指站坐不正,现代汉语中“跛倚”的词义分散给“歪斜”“斜倚”“倚靠”“靠”等词。
    • 摘要: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朱子语类》我不断地读书,是来自对书的兴趣。但我现在了解,兴趣不加上一个目的,是不会有收获的。读了四十多年的书,当然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地广泛。
    • 陈智
    • 摘要: 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各概念词语类聚辐射成不同的词汇群,又互相影响。《朱子语类》表达“哀伤”概念的词有“哀、恸、惨、悲、戚、痛、伤、恻、怛”等词,各概念词语组合类聚,形成更大的词汇网络系统。各概念词语在《朱子语类》这一静态平面反映出的词汇现象不仅可以分析其概念场内部词语以及与其他概念场词语的关系,也可以考探词的历时动态发展,进而分析汉语词义系统的发展演变。
    • 徐时仪
    • 摘要: 词与语是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的一个双向连续统,《朱子语类》文白相间,雅俗共存,新旧质素交融,其所载“黑腰子”“没口匏”“无心、有心”“心不在焉、心不在此、心不在躯壳里、心不在壳子里面、心不在壳子里”“心上、上心”等词语反映了“言语意义←→语言意义”间互动交融的转化,不仅可见词与语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尚可藉以略窥汉语古今文白雅俗的演变。
    • 谢亚迪
    • 摘要: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讲学对答的实录,保留了大量的文人口语词,叠置了古代汉语和宋代口语,文白夹杂,层次丰富,极具特色。选取"把竞""串敛""拈放""头边""消杀""闲泼""硬健、饱健"等词加以考释,探明其词义和用法,以期对《朱子语类》词汇的研究和近代汉语辞书的编纂有所裨益。
    • 王宏海
    • 摘要: 董仲舒的刻板形象在宋代一再被固化。通过对不同版本《朱子语类》中朱熹与学生对董仲舒的对话逐条分析,得出在朱熹师生思想中的董仲舒的刻板印象。朱熹不仅认为董仲舒是汉唐时期“本领纯正”的大儒,还认为董仲舒是汉唐时期的群儒首。朱子高度创造性地解释了董仲舒的“仁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并把董仲舒的“明道正谊”思想提升至形而上的道体高度,这是朱熹对董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用“知先行后”的“格物”的方法较为全面地分析董仲舒思想,并以理学价值标准是其是非其非。比较而言,朱熹通过对汉唐以来众多历史人物的比较,指出董仲舒思想中的一些历史缺憾,进一步突出了董子汉唐第一儒的思想地位。
    • 周宏; 任强
    • 摘要: 《朱子语类》中“个”字有6000多个,主要用法有个体量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词缀,包含“个”的结构主要有:大量的“动词+个+NP”中的“有/无+个”“是+个”“动词+得+个”等结构;“数词+个+NP”及“NP+数词+个”的倒用结构;“指示代词+个+NP”结构;“形容词+个+NP”结构以“好+个+NP”为主,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容词;“他个”“真个”结构。宋代诸多文献中口语化现象增多,量词“个”除了作为称量词外,还逐渐走向了虚化的道路。
    • 熊润竹
    • 摘要: “透彻”概念是人类知晓范畴内的重要成员,指知晓动作所呈现出的极点状态,它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和经学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和发展。《朱子语类》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集中运用了一批相关词语而形成“透彻”概念的词语聚合。以其为基点,还可系联诸多相关概念聚合,体现词汇的系统性。单就“透彻”概念而言,聚合内成员由4个单音词、21个复音词构成,其中唐宋以来的新词新义共有22个,集中展现了《朱子语类》的文本特色,即用语的鲜活和理学色彩浓厚。
    • 曹景慧
    • 摘要: 《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写道,“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是现代俗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源。同样,《朱子语类》卷九《论知行》篇中有言,“不可去名上理会,须求其所以然”。跟随新课程改革脚步创新小学数学教学体系,在“说理”中落实学生深度学习,是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向,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优化教法、升级学法课程活动之变革,基于教师、学生在数学课程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与作用,对小学数学“说理”视角下的深度学习策略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期深化“说理”杠杆作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