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未来城市

未来城市

未来城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3770篇;相关期刊512种,包括房地产导刊、西部广播电视、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第二届世界养生大会等;未来城市的相关文献由72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滔、蔡静霞、刘远等。

未来城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3 占比:1.5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770 占比:98.47%

总计:54605篇

未来城市—发文趋势图

未来城市

-研究学者

  • 杨滔
  • 蔡静霞
  • 刘远
  • 吴志强
  • 姜浩峰
  • 张雷
  • 陈桂龙
  • 佚名
  • 刘子骥
  • 吴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武廷海; 赵亮
    • 摘要: 协同发展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智能网联汽车运行于城市中,需要智慧基础设施支撑,并影响街道空间营造。清华大学跨学科未来城市研究提出未来城市街道空间愿景,推动未来城市从实验走向现实场景,并提出推进城、车、网相独立的传统产业体系(即城建产业、汽车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升级为现代产业体系(即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体系(即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智能网联汽车、城市信息模型),形成一条车城网协同的未来城市建设路径。
    • 王恒续
    • 摘要: 近年来,物联网作为核心融入城市发展过程当中,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指路明灯,同时也孕育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理念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理念。但是,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过程当中,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问题,需要相关管理人士引起重视。本文主要就是对于智慧城市发展主要内涵进行研究,并且分析和探讨智慧型城市发展理念所造成的主要影响,同时,据此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理念之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参考。
    • 刘保奎; 张舰
    • 摘要: “未来城市”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探索中国特色城市规划建设理论中的意义重大。我国“未来城市”建设和国外同处在起步期,开展了多尺度、多领域、多主体、多概念的大量实践,在场景数量、应用深度等方面处于领先,在城市大脑、智慧交通、未来社区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代表性案例,具有应用场景、技术能力、基建能力、市场需求等优势,采取适当政策举措,有望成为我国的又一张新名片。
    • 杨滔; 秦凌; 黄奇晴; 李梦垚; 王维
    • 摘要: 城市的本质是信息在时空之中的聚集与交流,并不断孕育出新的智慧文明。随着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聚集与交流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逐步改变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逻辑,那么城市中智慧化的空间应该如何设计并建构?本文认为这涉及到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关键要素之一的空间布局设计、智慧化社会经济交流模式下的场景功能设计以及数字化空间的算法机制设计三方面内容,其中人们获取信息的界面与场景设计变得尤为重要。以北京南中轴智慧空间设计为例,本文将城市智慧空间视为城市时空信息操作系统,探讨其系统搭建、场景营造、界面交互、后台支撑等方面,试图明确其框架体系与发展路径。
    • 王伟; 王瑞莹; 单峰; 徐大鹏
    • 摘要: 让人类拥有未来而非失去未来,应是未来城市的根本准则。本文立足于新的历史交汇点,通过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隐秩序与逻辑反思透视,首先提出中国特色未来城市应是智慧城市与人民城市的互构体,是融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同体;其次提出未来城市将带来人机一体智能范式、未来城市将通过克服熵增创造活力、未来城市将是城市运行的全面升级、未来城市将以生态圈模式创造价值;最后指出探寻未来城市的中国方案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 董伟; 周润; 姜环; 杨焕明
    • 摘要: 未来的城市,首先应该是发展的、生机勃勃的,而不是固化的、死气沉沉的。就像我们把建筑比喻成“凝而不固”的生命乐章一样,没有人再喜欢那些曾经随处可见、色彩单调、形状单一的钢铁水泥结构的“火柴盒”。正因为这样,未来的城市市民应该拥有“生命、生活、生态”三个与幸福有关的元素,这既是生命科学造福人类的使命,也是生命科学对未来城市建设应有的可能贡献,更是市民对未来的城市的期待和选择。“知为知,不知为不知”,本文没有试图全面地叙述这一复杂的命题,只是和城市建设的专家们一起就这个主题进行“漫谈”。
    • 杨滔; 李晶; 李梦垚; 刘佩奇
    • 摘要: 城市信息模型(CIM)被认为是探索数字孪生城市的重要支撑。本文从CIM的发展出发,总结了CIM的四种类型,分别对应于城市理论、城市设计、建设产业、数字孪生。基于此,CIM针对有限对象、有限目标、有限能力,不断迭代,建构起“场景-模型-数据”互动机制,形成以场景迭代为驱动力的自我学习过程,最终演化为全要素、全周期、全开放的数字孪生城市。
    • 刘曼; 洪江; 陈勇; 钱家潍; 吴洵
    • 摘要: 对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规划要点展开初步探讨,在系统梳理未来社区现有突破与变革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社区理念下城市更新的规划衔接、支撑、配套等要点:包括价值取向的修正、人本宜居的贯彻、文化特色的传承、创新要素的统筹、系统化整体设计等,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在广大城市更新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 杨滔; 罗维祯; 林旭辉; 邓成汝
    • 摘要: 为探究城市空间形态的生成如何更能反映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的本质,从理论上初步探讨复杂系统的可持续建构、多专业优化协同、多尺度网络建构等理念,探索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内在逻辑,提出自我优化迭代的城市空间形态生成的算法演进模式。借鉴复杂系统和网络科学的理论成果,提出基于图网络的空间形态生成、运筹优化下的实体形态生成和参数化的系统生成的方法体系,建构包含空间与行为形态网络分析、用地功能与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分析、三维形态生成、专业协同评估、人机互动调整等基本功能的系统。最后介绍该系统在深圳前海妈湾片区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深圳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工作营活动中的实践尝试,对未来城市发展的价值动力的探索给予一定的启示。
    • 杨保军; 杨滔; 冯振华; 周芹; 何倩
    • 摘要: 雄安数字规划平台遵循国家战略,以数字中国为宏伟目标,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其核心是加强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域智能环境系统和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本文以雄安数字规划平台为核心展开论述,讨论未来数字孪生城市的可能,通过建立规划设计标准的及时迭代、多尺度跨专业的网络联动、实时响应运营的动态优化,以及开放互动协同的众筹集智,最终构建实体与虚拟融合的时空城市,探索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