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木兰科

木兰科

木兰科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7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园艺、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34篇;相关期刊211种,包括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植物科学学报、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0年全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2007两岸生物资源与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等;木兰科的相关文献由1060位作者贡献,包括司马永康、俞志雄、杨成华等。

木兰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5 占比:60.73%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36%

专利文献>

论文:334 占比:37.91%

总计:881篇

木兰科—发文趋势图

木兰科

-研究学者

  • 司马永康
  • 俞志雄
  • 杨成华
  • 徐凤霞
  • 王亚玲
  • 郝佳波
  • 周俊
  • 林新春
  • 刘仁林
  • 夏念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依蓉; 熊栋梁; 王容; 焦亚冰; 刘梦菂; 于可心; 郭旭晨; 时培建
    • 摘要: 为研究气孔在具有层级网状叶脉的叶片表面的空间分布模式,选择了6种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叶片,沿着叶片宽度轴上(即垂直于叶片长度方向最大叶片宽度所在的直线)自叶缘到叶脉处选择3个位置,采用重复性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这些位置处气孔的空间分布数据。结果显示:(1)在所观察的叶片显微视野中,没有发现气孔聚集现象。(2)在较小尺度内(≤100μm),沿着叶片宽度轴上的气孔之间存在互相的空间排斥,即发现气孔对叶片表皮空间竞争的证据;而在较大尺度下(>100μm),气孔之间不存在空间相互作用。(3)通过比较叶片上不同位置的L(s)-s函数,发现在4种木兰属植物中,叶片3个位置之间的气孔空间结构特征是相似的;而在2种含笑属植物中,3个位置之间的气孔空间结构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具有层级网状叶脉的叶片表面,气孔在不同距离尺度上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即在小尺度下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征,在较大尺度下呈现出随机分布的特征。
    • 贾朋; 罗树凯; 王方
    • 摘要: 为探讨3种木兰科植物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叶片SPAD值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AD叶绿素计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三者叶片SPAD值和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3种植物叶片SPAD值的差异主要源于树种和叶片成熟度,叶片成熟度间的差异性强于树种间的差异。成熟叶的SPAD值显著高于嫩叶(P叶中>叶尖,除醉香含笑嫩叶之外,其余2种植物叶基与叶尖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者叶片SPAD值的最佳测定部位均为叶片中部。三者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均呈现极显著(P<0.01)相关,可以利用SPAD值和不同模型来快速无损预测其叶绿素含量。
    • 朱斌; 钱方; 王晓双; 刘映良
    • 摘要: 通过对41个木兰科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genome,cpDNA)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种的木兰科植物在cpDNA大小(142723~160183 bp),基因数目上存在明显差异(116~138)。分别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Whol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s,WCGS)、蛋白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s,CDS)和matK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3种方法对分类明确的广义木兰科的聚类结果一致,支持传统形态学分类结果;而根据WCG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自展支持率(Bootstrap values,BVs)较高,因此采用WCGS构建的系统发育更适合揭示物种的进化演变过程。基于WCG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发现鹅掌楸属(Liriodendron)与木兰亚科植物亲缘关系更为紧密;馨香木兰(Magnolia odoratissima)构成远离木兰亚科其他物种的一个独立分支。明确了适用于科属间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在叶绿体DNA分子层面构建木兰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进一步准确鉴定该科物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牛耕耘; 何学友; 曾丽琼; 魏美才
    • 摘要: 报道福建省危害乳源木莲叶片的一种专食性害虫——黄氏枝膜叶蜂Cladiucha huangbki Niu&Wei,sp.nov.。该种的潜在分布区包括广东北部、浙江、江西和湖南等乳源木莲分布区。黄氏枝膜叶蜂与大鞘枝膜叶蜂C.megatheca Wei最近似,但本种体型较小;雌虫触角22+3节,明显长于头部宽的2倍;颚眼距0.4倍于侧单眼直径;中窝浅平,上部无深坑;单眼后区侧沟向后明显分歧;锯腹片中部锯刃平直;寄主为乳源木莲等,与大鞘枝膜叶峰明显不同。枝膜叶蜂属已经测定3种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黄氏枝膜叶蜂与刻胸枝膜叶蜂C.punctata Wei形态差距较大,但线粒体基因组十分近似,其COⅠ等其他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差距很小,但2种nad2基因的P距离为4.86,差别十分明显,这也是膜翅目广腰亚目内第一个被报道确认的近缘种间COⅠ差距微小但nad2差距很大的事例。为方便危害木兰科植物的枝膜叶蜂属种类鉴定,本研究编制了世界枝膜叶蜂属分种检索表。
    • 袁婕俐; 金晓玲; 余秋岫; 胡筱璇
    • 摘要: 花香是评价园林观赏植物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是我国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香浓郁,常被用来提取挥发油和用作园林观赏的重要树种。选择合适的提取及鉴定方法是准确解析主要香气成分的关键。本文对木兰科植物花香成分提取与鉴定方法进行了综述,对其花香成分的研究结果(研究的树种、主要研究部位、主要花香成分)进行了总结,旨在为木兰科植物花香成分的深入研究及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 西康夭女花是木兰科天女花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而被国家列为n级野生保护植物。该种仅分布于我国的四川、云南和贵州,海拔1700-3300m;在贵州分布于雷山、盘州、水城、赫章、纳雍,海拔1700-2650m。喜生于山谷、山腹的灌丛或灌木林中,在常态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上都有生长。
    • 木楠; 朱开甫; 李仕裕; 董君; 董华政; 肖楠
    • 摘要: 根据世界各大数据库描述的木兰科植物52个属级分类群和1453个属下分类群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世界木兰科植物分类群发现情况,统计了木兰科植物主要的分类系统、发现的年份、命名人、出版物等信息。进一步研究木兰科植物分类群发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着重探讨中国的木兰科植物分类群发现进程以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整体上我国在木兰科植物分类群发现和研究上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中国早期并不看重植物的命名且国际交流不多,中国本土木兰科植物大多由外国学者命名。18、19世纪对世界植物的早期探索和引种驯化虽然带有明显的殖民地经济和社会特点,但是从木兰科植物的发现和研究以及全世界传播的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0世纪中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兴起,我国的木兰科植物学家逐渐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近20年来成为木兰科植物新类群发现和研究的主流。
    • 关键
    • 摘要: 春天是花的季节,在这姊紫嫣红、芳菲烟萝的季节中,一树玉兰,洗却铅华,灼灼如焚盛开如玉树临风,摇落如白雪飘零,其洁白明丽、富贵端庄是凡花难比的。玉兰,又称木兰、辛夷等,是木兰科玉兰属植物,落叶乔木,树形高大端庄,枝干姿态优美,每年约在阴历二月前后开花。其花有白紫、黄诸色,更有粉白相间者称二乔玉兰。
    • 周倩; 乔思薇; 印敏; 田梅; 王奇志; 佟海英; 徐曙; 冯煦
    • 摘要: 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对木兰科(Magnoliaceae)8种植物和菊科(Asteraceae)23种植物叶片中小白菊内酯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木兰科8种植物叶片中小白菊内酯含量为20.90~3498.31μg·g^(-1),其中,荷花木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叶片中小白菊内酯含量最高,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Rehd.et E.H.Wils.)N.H.Xia et C.Y.Wu〕次之(715.00μg·g^(-1))。在供试的23种菊科植物中,仅14种的叶片中可检测出小白菊内酯,含量为1.23~236.03μg·g^(-1);其中,泥胡菜〔Hemisteptia lyrata(Bunge)Fisch.et C.A.Mey.〕和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Moore)叶片中小白菊内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类。考虑到小白菊内酯含量及资源量,将厚朴作为小白菊内酯的原料植物较为适宜。
    • 李泽建; 刘萌萌; 牛耕耘; 魏美才
    • 摘要: 记述采自浙江、危害鹅掌楸的巨基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一新种:凤阳巨基叶蜂Megabeleses fengyangshana Li,Liu&Wei,sp.nov.。该种幼虫取食木兰科的鹅掌楸叶片,当虫口密度较大时,可将寄主叶片蚕食殆尽,影响植株生长,对寄主产生严重危害。新种与鹅掌楸巨基叶蜂M.liriodendrovorax G.Xiao,1993形态差别很小,除阳茎瓣构型有所不同外,新种的前翅2Rs室具明显的翅疤,中胸前侧片刻点较粗密等,与后者稍有不同,但新种与鹅掌楸巨基叶蜂在线粒体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基因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atp6、atp8、cob、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4l、nad5、nad6序列的P距离分别达到11.1%、13.6%、10.3%、7.6%、6.5%、7.0%、6.4%、11.6%、7.4%、7.5%、5.2%、6.4%、7.2%。编制了巨基叶蜂属世界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本研究为该种有害生物的鉴定、监测与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