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服务利用

服务利用

服务利用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69789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办公室业务、信息管理(上海)、卫生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清华医疗管理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等;服务利用的相关文献由70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贞杰、刘智勇、李孜等。

服务利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9789 占比:99.96%

总计:469992篇

服务利用—发文趋势图

服务利用

-研究学者

  • 于贞杰
  • 刘智勇
  • 李孜
  • 李向云
  • 杨莉
  • B·马其
  • G·R·艾利兰
  • 中村顺一
  • 刘松
  • 刘相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中石; 尤莉莉; 杨思琪; 樊子暄; 刘远立
    • 摘要: 背景居民健康档案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关于健康档案的研究多局限在某个城市或社区内,基于全国范围的从需方角度开展的跨省份研究相对缺乏。目的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及利用情况。方法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服务人群,将调查对象分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一般人群6类。于2019年11—12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在我国东、中、西部各抽取1个省份(浙江省、山西省、重庆市)的1个区和1个县,在相应区(县)内随机抽取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其所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最终抽取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对前来机构就诊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可查看情况、查看方式及满意度。结果最终纳入居民10067例,9119例自述已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为90.58%。其中,0~6岁儿童的建档率为94.09%(2787/2962)、孕产妇的建档率为95.60%(956/1000)、≥65岁非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的建档率为87.87%(616/701)、≥65岁高血压患者的建档率为88.87%(1414/1591)、<65岁高血压患者的建档率为92.91%(747/804)、≥65岁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为89.41%(895/1001)、<65岁糖尿病患者的建档率为92.72%(471/508)、一般人群的建档率为82.20%(1233/1500)。在建立了健康档案的居民中,67.02%(5990/8938)可以随时查看健康档案,12.40%(1108/8938)反映不能查看健康档案,20.59%(1840/8938)表示从未查看过健康档案。5990例可随时查看健康档案的居民中,查看方式以纸质健康档案居多〔4538例(75.76%)〕。83.31%(4352/5224)的居民对健康档案服务表示满意。不同省份、区(县)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人群类别居民的建档率、健康档案可查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省份、就诊机构类型、区(县)类型、家庭人均月收入、学历、人群类别居民对健康档案建立与利用情况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年来,我国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有明显提高,利用率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提高,居民满意度尚可。
    • 谢春艳; 丁汉升
    • 摘要: 目的:对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利用、体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需方的角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对上海市16个区的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对42个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利用和体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上海市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服务项目的利用以接受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为主,服务体验总体较好,对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也基本满意,并且与多个影响因素相关。结论:上海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提供不均衡、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和能力欠缺、临床护理服务项目开展困难;建议全面加快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行。
    • 安志娟
    • 摘要: 当前我国档案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于相关工作人员服务工作意识存在淡薄。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行创新,管理制度存在缺失以及整体的档案管理水平明显偏低。以上以上问题极大遏制基层档案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的工作效率。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成就和社会档案意识,由其是信息时代,较弱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会影响了自身公众形象。档案工作者应当遵守一般社会公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并且努力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拓展职能,是树立档案部门良好的、具有公众亲和力的社会形象关键。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意识,利用各种时机宣传档案和档案工作,不断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推动档案事业稳步发展。
    • 李曼
    • 摘要: “安宁疗护”是养老服务体系守护老年人“生命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临终老年人的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出发,以“安宁疗护服务利用”为研究切入点,基于“生命质量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安德森健康卫生服务利用模型”构建分析框架,进而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老年人的安宁疗护服务利用需求包括“身、心、社、灵”等多个方面,但需求层次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个体层面的使能因素和需求因素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安宁疗护服务利用行为,服务利用效果则会受到服务利用行为与成本的影响。本文认为需要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从政策支持、服务供给、社会氛围和个体参与等多个维度着手,提升老年人安宁疗护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 张小娟; 郝春彭
    •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门诊保障水平对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医疗服务利用调查数据,构建Probit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实施门诊统筹但保障水平较低,不会增加门诊服务的利用,也不会减少住院服务的利用,只有当门诊保障水平较好时,门诊服务利用才会明显增加,并减少住院服务的利用。门诊保障较好的地区年住院费用相对更低,门诊保障一般的地区年住院费用反而更高;实施门诊统筹会提高年总费用。结论:调整医保待遇保障组合,提高门诊保障水平和医保基金支出效率。
    • 林丽
    • 摘要: 近年来,民生档案的使用范围、涉及领域都在不断扩大,其价值也越来越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医疗等各项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凭证,是我国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此,提出民生档案服务与利用体系建设应包括四个方面:基础保障平台,包括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源保障和监督保障;构建数字资源平台,包括完善数字资源库、加强民生档案资源体系化和标准化建设;搭建民生档案宣传平台,包括民生档案编研与宣传、发挥民生档案文化价值与内涵;围绕民生服务搭建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民生档案信息互联互通。
    • 边妗伟; 饶克勤
    • 摘要: 目的:评价我国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为制定养老资源配置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机构分层分析框架,应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熵值法、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我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资源配置整体呈上升态势,但综合发展水平指数不高,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两类机构的耦合协调度均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年养老机构的总耦合协调度水平略高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但后者的耦合协调度平均状况优于前者,且改善情况更为明显。整体来看,两类机构的相对发展度均由资源配置滞后型向服务利用滞后型方向发展。结论:在制定养老资源配置政策中,应关注地区老年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提高资源配置的精准性;注重养老资源配置的地区公平性,加强区域内的资源配置规划和区域之间的资源共享;结合地区养老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相对发展度情况,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策略。
    • 王立剑; 邸晓东
    • 摘要: 在共同富裕新征程中,为了有效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不足的问题,基于共同富裕与养老服务的协同机理,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和归属需要三方面构建相对收入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陕西省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相对收入、老年人心态、家庭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研究发现:绝对收入、客观相对收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尚不显著,只有主观相对收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不存在区域异质性;主观相对收入会产生激励效应和嫉妒效应,对老年人心态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利用;家庭关系可以弱化老年人相对收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的影响。最后,从共同富裕、积极老龄化、家庭支持等方面提出提高养老服务利用的可行性建议。
    • 孙思伟; 云青萍; 孙艳坤; 常春
    •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精神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情况,提出卫生服务利用和提供方面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等一系列公开数据,使用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分析中国精神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采用Stata 16.0进行了数据分析和集中曲线的绘制。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精神科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的公平性情况,基于经济水平排序的精神科门急诊人次的集中指数由2015年的0.296下降到2019年的0.233;基于人口数量的集中指数由0.044下降到0.018;而基于地理面积的集中指数由-0.244上升至-0.189。基于经济水平排序的精神科出院人次的集中指数由2015年的0.040下降到2019年的-0.001,基于人口数量的集中指数由0.122下降到0.108,而基于地理面积的集中指数逐渐接近绝对公平水平。结论:2015-2019年间中国精神科医疗服务利用在经济维度上的公平性较差,中国精神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状况有了很大的提升,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较其他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差,需要加大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的支持力度。
    • 刘铁鑫; 黄蛟灵; 郝雨; 崔雅琦; 刘蕊; 杨永华; 马晓骏; 孙靖; 王朝昕; 芦炜
    • 摘要: 背景 双向转诊是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针对双向转诊的研究较少.分析双向转诊的认知、利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对充分发挥转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认知、利用及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双向转诊的主要因素.方法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8个商务楼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楼宇白领人群基本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双向转诊服务的认知、利用情况及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48%.结果 共967例填写了认知情况,上海市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知晓率为17.27%(167/967);共有958例填写了转诊服务使用情况,其中165例(17.22%)使用过双向转诊服务;共有182例有效填写了转诊方式,其中101例(55.49%)自己要求转诊,43例(23.63%)经主治医生建议转诊,38例(20.88%)两者兼备;共有181例有效填写了转诊顺利情况,其中108例(59.67%)转诊不顺利;共有188例有效填写了满意度情况,其中16例(8.51%)非常不满意,31例(16.49%)不太满意,102例(54.26%)一般满意,34例(18.09%)比较满意,5例(2.66%)非常满意.不同性别、常住地址、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家庭医生认知和利用情况的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知晓率比较、利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教育水平、职业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对双向转诊总体知晓率和利用程度较低,了解和签约家庭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双向转诊知晓率和促进居民利用转诊服务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基层首诊、进而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稳固分级诊疗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