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效治理

有效治理

有效治理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农业经济、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6143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法制与社会发展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0年财政管理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8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等;有效治理的相关文献由461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建民、何显明、陶国根等。

有效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6143 占比:99.57%

总计:76471篇

有效治理—发文趋势图

有效治理

-研究学者

  • 顾建民
  • 何显明
  • 陶国根
  • 冯颂
  • 刘学明
  • 刘敏胜
  • 刘晨飞
  • 刘炜珍
  • 刘燕
  • 卢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凯; 张世泽
    • 摘要: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呈现出周期性变化特征,一种固定的治理模式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未必能长期有效。为探究有效治理的机制,运用观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省重渡沟村为案例地,对其旅游发展历程和“公地悲剧”的治理路径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治理存在基于“结构—功能—保障”圈层关系的治理机制。(2)“公地悲剧”能够通过主导性治理主体的灵活转换、治理主体间的长期协作、制度规则的安排与应时调整进行治理。(3)在“公地悲剧”治理过程中,各主体应将重心更多地放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应时调整上,而非治理主体的判断和选择上。
    • 王青; 刘亚男
    • 摘要: 基于2009—2019年30省面板数据构建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估计,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表明:考察期内,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显著提升。从平均水平来看,东部最大,中部居中,西部最小。从水平的增速来看,西部最大,中部居中,东部最小。总体差距、区域内和区域间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其次是区域内差距,最后是超变密度。从三大区域内的差距来看,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地区差距最大,东部居中,中部最小。从其动态演进来看,全国及三大区域的乡村振兴区域差距逐渐变小,西部地区存在两极分化现象。提升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缩小区域间差距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 李松有
    • 摘要: 中国基层流域治理是一个基本单元构成的治理结构,有效治理结构取决于组织内、外的交易成本是否达到最低值。在组织交易成本最低值前提下,除了大型流域单元适宜科层组织治理外,微型流域单元采取家户联合治理结构;小型流域单元选择村落组织治理结构;中型流域单元则是联合组织治理结构。通过对基层流域治理形态进一步分析,构建基层流域规模、组织交易成本与有效治理结构的关系模型,可以发现提高基层流域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需要坚持互利原则,克服集体行动困境;找准适当规模,降低治水合作成本;强调公共服务下沉,提高基层供给能力;强化行政干预,促进流域实现善治。
    • 孙铭珠; 孟涵; 尹志华
    • 摘要: 近年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出现而导致的健康危机,极大地考验了我国在各领域的治理水平,也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教师队伍角色定位和快速转型带来了新挑战。研究表明,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体育素养低下和健康素养缺失、面对重大健康危机处理时体育教师缺位、常态教学被冲击时线上体育课程与教学仓促开展是我国体育教师角色面临的新挑战;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拥有者、学生体育与健康问题解决的引导者、应对重大健康危机的积极参与者、体育与健康线上课程的设计者是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基于此,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并基于教师社会化理论模型,提出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转变的治理框架,在预社会化阶段应呵护“潜在的未来体育教师”的角色意识,在专业化社会化阶段应重构公共健康导向的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在组织社会化阶段应多维度引导体育教师更新专业素养。
    • 曹龙虎
    • 摘要: 作为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项目制的形成和演变可以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进行讨论和把握。中央政府于1993—1994年启动的财政体制的分税制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而项目制的形成就是这项改革措施的一个重要结果。在1994—2002年这段时间内,国家通过《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的颁布、修正,初步建立了分税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了转移支付制度,而随着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规模的扩大,尤其是专项转移支付规模的急剧扩大,项目制也开始超越财政分配领域而演化为一种自上而下进行工作部署、任务实施的国家治理机制。2002年以来,由于项目制的实施并没有显著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导致了政府运作异化、官商勾结等诸多意外后果,中央政府又对项目制的基本形式——专项资金以及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规范。项目制的这一形成和演变过程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进程中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深刻矛盾,而如何回应这一矛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制的后续发展。
    • 王亚华
    • 摘要: 乡村的有效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基本思路是推进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多治融合。如何立足国情构建多治融合的乡村治理秩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 蔡奇; 朱竞若(整理)
    • 摘要: 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推动“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不断探索完善超大城市有效治理体系令人难忘的冬奥会,使北京成为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丰厚遗产。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首都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李艳营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承担管理服务功能的农村社区作为本地农村居民、外来农村居民以及城市居民集聚生产生活的中心,随着自由化、原子化的个体流入,加速了其原有治理体制的消解。而在新的治理体制尚未建立的农村社区治理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格局尚未形成,外来人员受到排斥,多元主体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究其原因,是路径依赖影响下的农村社区治理体制的更新滞后,治理主体间的身份认同困惑导致农村社区治理制度、治理机制、治理方式陷入困境。因此,要构建开放、包容的现代社区治理制度、“一核多元”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化治理方式。
    • 徐彦仓
    • 摘要: 随着“双减”工作的落地实施,欠发达地区校外教育治理成为必然。培训治理机构不仅关乎着教育的本身,还与民生紧密相连,治理效果影响着人们由此对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评价。因此,校外教育培训治理也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校外教育培训的治理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的协同,需要循序渐进进行改革。因此,本文首先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内涵与价值进行理解,并且就“双减”政策下欠发达地区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以期提出校外教育培训治理的有效策略。
    • 邓依冰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则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必然选择。结合目前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乡村治理法治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探索出乡村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径,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