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旱作区

旱作区

旱作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1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9103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耕作与栽培、中国马铃薯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9年中国马铃薯大会等;旱作区的相关文献由7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震、李继明、阎旭东等。

旱作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2 占比:0.7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9103 占比:99.26%

总计:39395篇

旱作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友生; 李效文; 陈克刚; 张令天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定西旱作区推广的富锌马铃薯品种,以陇薯7号为对照品种,在垄上微沟栽培模式下对不同富锌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14号折合产量最高,为28838.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增产2.2%,陇薯12号、定薯3号、陇薯11号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7号减产1.5%、9.9%、10.0%。陇薯14号生育期田间长势强,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商品薯率等综合性状优良,适应性好,薯块含锌量高,是定西旱作区适宜推广种植的富锌马铃薯品种。
    • 雍山玉; 桑得福; 贾莉; 秦花芳
    • 摘要: 为了筛选适宜在高海拔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玉米品种,对引进8个玉米新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鲁星619折合产量最高,为10838.07 kg/hm^(2),较对照品种胜玉902增产52.80%;五谷703折合产量为10392.99 kg/hm^(2),较对照品种胜玉902增产46.53%。这2个品种在当地均能正常成熟,经济性状表现良好,适宜在旱作区同类生态区域推广种植。TW72和金穗306生育期适中,也有较好的丰产性,较对照品种胜玉902分别增产30.91%、24.97%,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可作为搭配品种在高海拔旱作区种植。
    • 刘子刚; 卢海博; 赵海超; 王炯琪; 和江鹏; 王雨晴; 黄智鸿; 赵海香; 魏东
    • 摘要: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减少污染的重要途径。探讨冀西北旱作春玉米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为优化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方式提供理论依据。设置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3种方式,分析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N、P)含量和蔗糖酶(SUC)、脲酶(URE)活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MBC、MBN、MBP含量和SUC、URE活性,JL处理提高幅度显著(P<0.05)高于JF和JX,JF有利于提高20~60 cm土层增幅。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显著(P<0.05)呈下降趋势。随着玉米生育期的延长,MBC和SUC呈先升后降趋势,MBN和URE呈波动式上升趋势,MBP呈先降后升趋势。随着土壤容重和pH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的增加MBC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提高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玉米生殖生长期显著(P<0.05)增加MBC、MBP含量,玉米衰亡期显著(P<0.05)增加MBN含量。综上所述,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最优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还田大垄轮播方式。
    • 郑诗然; 任思琪; 张建珍; 赵金媛; 唐书玥; 王靖; 潘志华; 潘学标; 胡琦
    • 摘要: 干旱缺水是制约我国旱作区雨养农业产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垄沟集雨措施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采用荟萃(Meta)方法,就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东部半湿润区不同垄沟集雨措施(集雨面无覆盖、塑料膜覆盖和其他材料覆盖)对不同作物(玉米、莜麦、小麦、向日葵、饲草、马铃薯、谷子和豆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究生长季内不同降雨量与垄沟集雨效果的关系,为指导旱作区选择适宜的垄沟集雨措施,实现农业稳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垄沟集雨措施可使作物产量平均提高44%,WUE提高43%,但不同作物、区域以及集雨面材料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垄沟集雨措施增产增效最显著,产量和WUE与平作相比分别提高了47.8%和49.7%。覆膜处理和不覆膜的垄沟集雨处理分别在生长季降水量为50~350、250~450 mm时效果最好,与平作相比增产率分别为49.0%~93.4%和26.0%~29.8%。综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推荐使用覆膜垄沟集雨模式;农牧交错带区覆膜和不覆膜的垄沟集雨模式均可;东部半湿润区推荐使用不覆膜垄沟集雨模式。
    • 仲彩萍; 孙新荣
    • 摘要: 旱作区党参-马铃薯-蚕豆-绿肥轮作栽培模式有效减轻了土壤连作障碍,党参根腐病发病率低于10%,每667 m^(2)纯收益增加538元,达到了农药减量控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提质增效的目的。
    • 孙小东; 杨振常; 李榕鑫; 郑彩霞; 郭有琴; 温学刚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341.7~3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 康爱霞
    • 摘要: 分析了3个秋葵品种的生育期及主要形态特征,研究了含水量、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粗脂肪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秋葵在定西市安定区种植,出苗期、现蕾期、始花期、始收期均比绿秋葵、黄秋葵要早;株高、茎粗、荚果横径、茎节、开展度与其他两种秋葵比较,差异显著;在不同采收期,黄秋葵的单株结果数也较多,采收期均未出现畸形果,且营养成分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绿秋葵的出苗期、现蕾期、采收期较晚,荚果、茎节较短,开展度较小,单株结果数和分枝数居中,绿秋葵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含量均较少。在采收盛期黄秋葵的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5.13%、 4.13 mg/g和1.04 mg/g。采收末期,红秋葵的果糖含量较高,为0.39 mg/g,绿秋葵最低,仅为0.24 mg/g。综上,与其他两种秋葵相比,黄秋葵更适宜在定西市安定区种植,可大面积推广。
    • 李云祥; 胡福平; 王兴富; 冯玉磊; 卢军帅; 白斌; 常逢虎
    • 摘要: 在甘肃中部极度干旱农业区连续多年对马铃薯开展测土施肥多点试验研究,建立了当地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施肥模型,确定了土壤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和推荐施肥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相对产量175、155~175、140~155、115~140、90~115、≤90 kg/hm^(2),施P_(2)O_(5)量分别为>125、110~125、97.5~110、82.5~97.5、67.5~82.5、≤67.5 kg/hm^(2),施K_(2)O量分别为>60、45~60、37.5~45、30~37.5、22.5~30、≤22.5 kg/hm^(2)。研究表明,目前当地旱作区耕种土壤0~20 cm耕层土壤氮、磷养分均处于较低水平,而钾养分与过去相比虽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但仍处于较富裕水平。马铃薯生产上要重施氮、磷肥,并据土壤钾养分状况,适当补施钾肥。
    • 姬丽君; 席旭东; 杜宏辉
    • 摘要: 为了优化马铃薯标准化施肥模式,积极探索马铃薯连作土壤障碍微生物治理技术,在定西市安定区开展了7种不同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配方肥+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的2种处理模式最佳,对马铃薯块茎染病的防控效果最好,大薯率和产量均最高;其次是配方肥+生物有机肥。上述3种不同施肥模式较其他处理的马铃薯长势良好,大薯率高,植株的发病率和块茎的染病率低,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旱作区马铃薯连作土壤障碍微生物治理主推模式。
    • 柳燕兰; 马明生; 张绪成; 李世成; 雷康宁; 李继明; 张强
    • 摘要: 探究施肥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对中低产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9年设置在定西市安定区新修梯田的定位试验,分析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NPKMF)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以评价施肥对新修梯田土壤的培肥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21.79%~66.13%和24.91%~32.28%。与施氮磷钾肥相比,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降低了挖方部位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且对挖方部位的改善效果更显著;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挖方部部位和填方部位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9.98%和10.00%,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了36.40%和5.90%。综上可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再增施土壤调理剂可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增加马铃薯产量,是旱作区新修梯田地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