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闻现场

新闻现场

新闻现场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摄影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6105篇;相关期刊189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新闻窗、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2年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等;新闻现场的相关文献由847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匡宇、延百亮、董赛群等。

新闻现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1 占比:2.2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6105 占比:97.72%

总计:36947篇

新闻现场—发文趋势图

新闻现场

-研究学者

  • 黄匡宇
  • 延百亮
  • 董赛群
  • 于澄建
  • 曹仁义
  • 朱惠民
  • 李寒清
  • 王克珑
  • 祁汉忠
  • 邱建新

新闻现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思琦
    • 摘要: 在技术升级和政策指导的助推下,主流媒体的全方位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本文聚焦移动新闻直播这一融媒新闻产品,对其概念演进、题材分类和特殊性进行界定,将移动新闻直播的逻辑特征归纳为聚焦新闻报道空间的重塑现场和实现身体体验与互动仪式的远程在场。同时对移动新闻直播的优化路径提出建议,即把握直播的多元类型,选择恰当的叙事框架;展开媒介机构与商业组织的通力合作;重思用户的信息接收方式和能力。新闻机构及专业新闻生产者应更多地挖掘自身潜能,关注移动新闻直播的应用效果,通过在技术手段、创意呈现和社会价值层面的积极探索,突破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重点、难点。
    • 王娴
    • 摘要: 进入新闻行业已经10多年。跑过社会突发新闻,风雨里“追”过台风,也在重大主题报道现场发回一线新闻。很多时候,总是在民生与时政两大新闻类别之间“来回穿梭”。我始终相信,记者,怀有赤子之心、抵达一线,无论是在何种新闻现场,拿出的作品一定足以铭记。每一次的用心沉淀,只为更扎实的作品呈现记者,时代的记录者。对于记者,如果说刚出校门时的稚嫩还不足以理解,那么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这二字的分量与责任已日渐刻进我的点滴生活。
    • 赵亮
    • 摘要: 随着媒体融合持续深度推进,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对记者的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作为其中一项基本技能早已成为新闻节目重要组成部分,在电视媒体中更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如今,媒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多元化,在“移动优先、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电视、广播、报纸还是网站、客户端等传媒平台,新闻记者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出镜报道概率都大幅提升,对传播效果产生深远广泛的影响,同时语言表达和现场把控也成为考核全媒体记者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 柏杨
    • 摘要: 如今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新媒体传播模式对当前信息的接收与传播途径予以改变,在此背景之下,新闻工作者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目前个性化发展模式以及创新型的新媒体发展背景之下,广播主持人需要对自身工作能力进行优化,对新闻现场报道工作进行创新,积极做出改变,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探索更多优质现场新闻报道模式。将更具真实性且更具价值性的内容向公众传递,同时需要使传递内容能够与当前受众的实际需求以及审美观念相符,使新闻现场报道所具有的综合影响力可以提升。基于上述角度,文章对广播主持人在新闻现场报道中,如何提升报道质量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使我国广播主持人在进行现场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得以大幅度的提升。
    • 周漫; 李一凡
    • 摘要: 在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记者自采的录音稿件和连线报道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录音稿件经过记者采访、写作、口播、制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音频产品,再经过编辑编排、编审把关,最后在一档新闻节目中播出。也就是说,记者口播自己的新闻稿件,是一个将书面的新闻稿转化为有声新闻产品的过程,口播水平对稿件传达效果有很大影响。广播连线报道要求记者遇到重大紧急突发事件时在新闻现场及时和直播间进行连线播报,这种现场播报式的口播对广播记者的口语表达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广播记者口播新闻不同于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播报,它是记者将自己采写的新闻以真实、客观的态度传递出去。
    • 雷磊
    • 摘要: 创建“真实故事计划”之前,我在媒体部门工作,从文字创作到纪录片拍摄,顶多算是个文学边缘人。跨界来做和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事,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学毕业,我进了《南方周末》做记者,写调查报道和特稿。那是2011年,传统媒体还在巅峰期,新闻现场可以见到全国各地的记者,报纸上各种观点争鸣,报刊亭也满大街都是。《南方周末》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大报,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因此,较为注重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形成以叙事写作著称的“南周体”,对整个媒体行业文风的重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胡洪江
    •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全球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新闻从专业系统走向杂合化生产,记者的“身体”与“在场”史无前例地分离,“多元在场”成为常态。与此相伴随的,是记者“身体离场”引发的对于新闻真实性难以保证、独家新闻缺失、“现场感”弱化等多种危机的担忧。记者与新闻现场的关系面临重构,记者需要带着新的使命、技术与理念重回新闻现场
    • 来逸晨
    • 摘要: 作为一名年轻的90后记者,我常在脑海里描摹思索: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身处采编一线已3年有余,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拼贴答案的我,现在会说:首先,他(她)得有一副自拍杆。的确,从"笔杆子"到"自拍杆",媒体融合浪潮下,纸媒记者的身份符号正被一群"弄潮儿"所颠覆。他们架起手机、举起自拍杆,从文字背后来到台前,面对镜头大方谈吐,用一种直观而亲切的新方式,带受众直击新闻现场,感受新闻瞬间,触摸新闻事实。
    • 杨澜
    • 摘要: 2019年,在我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之际,新华社人工智能主持人问世。"他"中文标准,英文流利,将来讲上百种语言也不在话下;"他"断句准确,没有口误;还有"分身术",可以同时出现在数个新闻现场。"他"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啊?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主持人应该更适合有固定脚本的新闻播报。
    • 张红兵
    • 摘要: 在当下,依赖声音传播的广播迫切需要重温媒介的本质,学习、借鉴营销理念,通过记者有个性的场景营销,将媒体掌握的新闻现场优势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在广播端和媒体融合产品中不断创新新闻实践,为听众贴心服务,拓展生存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