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正义

政治正义

政治正义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296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学理论、贵州社会科学、湖湘论坛等; 政治正义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章润、焦金波、陆寒等。

政治正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3.42%

专利文献>

论文:2964 占比:96.58%

总计:3069篇

政治正义—发文趋势图

政治正义

-研究学者

  • 许章润
  • 焦金波
  • 陆寒
  • 杨书浩
  • 池忠军
  • 沈士杰
  • 王明强
  • 王燕
  • 贾永健
  • 万俊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波波
    • 摘要: 《理想国》中已走出洞穴的哲人按照“正义”的要求重返“洞穴”是否牺牲了自身的利益,一直是柏拉图伦理学、政治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通常的看法是,哲人如去统治理想城邦,就必须牺牲一定程度的幸福,因为《理想国》规定最有价值、最有益的人类活动是沉思“相”,而哲人在从事“统治”这一实践活动的同时就无法沉思“相”或减少了对“相”的沉思。因此,统治与沉思相悖,这意味着,哲人为了沉思而放弃“正义”的要求会比他遵从“正义”的要求进行统治于己更有利。所以柏拉图关于哲人必须返回洞穴的论证实际上破坏了他对“正义有偿”的辩护。然而,实际上,对“正义”要求的遵循并不意味着对自我利益的放弃:柏拉图一方面强调哲人进行统治是以正义的活动来模仿“相”,而这种模仿“相”的方式在此情况下于爱正义的哲人而言远优于无视政治要求继续以沉思来模仿“相”的方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政治正义”同“灵魂正义”一样,都是哲人幸福和自我利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哲人在根据“正义”的要求统治理想城邦时不仅没有牺牲自己的利益,反倒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 肖丽华
    •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丁·戈迪默是南非国宝级当代女作家,一生致力于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追求政治正义.其政治思想来源复杂,东方政治伦理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尚未得到学界关注.其东方政治伦理思想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家的革命与政治思想;王阳明式的中国古代儒家政治伦理.整体看纳丁·戈迪默的政治伦理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式的沉思与实践智慧的特征,吸纳了东方革命思想,最后实现了王阳明哲学的知行合一.这一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在种族隔离制度时代的南非如何实现政治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了中国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
    • 韩向臣; 李龙
    • 摘要: 近代之始,中国的政治正义观念逐步实现了从"天"与"民"到"公意"与"人权"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百年以来,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将政治正义作为政治逻辑的最高标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而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未来中国政治正义的发展路径,一方面是要以民主与法治建构起社会的良善制度,并将实现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所在;另一方面则应继承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担当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如此,方可达到政治正义的新境界,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 罗贵榕; 刘俊显
    • 摘要: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政治制度建设突飞猛进,形成了以宪法为根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道德建设缺位成为国家治理正在面临的新挑战。在政治学领域中的正义法则与个人存在的逻辑关系中,国家是承载道德正义、行为正义、政治正义、制度正义的政治实体,个人如何看待和应对国家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需要通过治理主体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从而有效维护社会道德正义、规范治理主体行为正义,进而贯彻国家制度正义、实现国家政治正义,以应对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挑战,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 刘卫东; 吴笑谦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规作为党的行为规范,它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是解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的钥匙.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的视角研究党内法规,可以把政治道德伦理、 政治制度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三者结合,从而向世界彰显中国道路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的党内法规研究,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正义观去探讨党规的内涵和性质,分析这种视角研究应具备的意识、 建构学科的框架和研究体系,从而将党规的研究提升到应有的位置,开辟党内法规研究的新领域.
    • 岳賢雷
    • 摘要: 儒家認爲,"親親相隱"並不破壞(否定)政治正義(所謂"直"),後者正是存在於以前者爲中心的差等結構之中,所謂"直在其中矣"。第一,差等原則才是真正符合正義的原則;第二,無差别原則包含在差等結構之中。差等之愛的結構即孝道擴展的結構,"親親相隱"的本質即在於退出政治領域,以保護親情倫理,因此不可能導致政治上的腐敗,其典型體現在孟子稱舜"竊負而逃"的思想實驗中。這個故事尤其能説明政治以倫理爲基礎,但正義絶非不重要,而是要由脱離事件相關人倫理關係的政治身份人來維護。
  • 8. 政治妥协的伦理价值如何实现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李建华; 李斯瑶
    • 摘要: 政治妥协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现象,也是政治文明程度检验的重要表征.它是以公共理性为前提,政治正义为基础,协商民主为关键的伦理价值实现.政治妥协是一种理性策略,这种策略是和平政治秩序的价值保障,公共理性蕴含政治妥协的伦理前提,同时也散发政治妥协的伦理智慧.政治正义不仅能为政治妥协提供良好有序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合理性、公正性、道义性的基础.而协商民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妥协的达成,政治妥协贯穿整个民主协商的过程.协商民主为政治妥协的实现营造和平的氛围和环境,提供平等对话的平台,促使"适度"平衡达成.
  • 9. 孟子“从兄”说义理发微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田探
    • 摘要: 孟子为何要以“从兄”为“义之实”?在两千多年的孟子研究中,只有朱熹的弟子向朱熹提出过此问题,却并未获得满意回答.孟子的“从兄”说,在形态上源于宗法礼制的“兄道”,却又具有新的义理内涵:他以“从兄”来确立人伦中所应有的“敬”的原则,并展开而为“贵贵”与“尊贤”的统一.这种统一既肯定了道德理性的正当性,也肯定了贤臣代表民意参与政治的政治正义理想.道德理性与政治正义的统一,就体现在作为“制度之骨干”的君臣关系之中.孟子所理想的君臣关系是“贤王与贤士忘势相交”的兄弟朋友式关系,表达了他对民本君主理想政体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他严厉批评各种“以顺事君”“尊君卑臣”之思想观念的基础.周代礼制文化虽为孟子提供了若干思想资源,却并不合乎其君臣人格平等的理想.因此,孟子只好将其立论的前提置于三代之前的尧舜时代,将“尧舜之道”解释为“孝弟而已”的伦理原则.这就是孟子必然要以“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以展开其理论的根本原因,也是他“言必称尧舜”的根本原因.
    • 高志
    • 摘要: 莫言的 《檀香刑》 借镜传统章回体形式和猫腔民间艺术,与其之前偏重汲取西方文学资源的创作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变,但不能将此简单地理解为向传统文化母体的回归.作者以酷刑、猫腔和中西双重语境下的身体话语为载体,策略性、 多维度地思考文化的"正义"性,而以"正义"或"非正义"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评定和统摄都是简单粗暴的表现."酷刑"惩罚具有"政治正义"的内涵,但行刑者作为生命体和民间社会中的一员,需要自我建构政治"正义"和道德"正义"的统一体.猫腔汇入大量异质文化,超越了单一的历史文化形态,莫言运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质疑单一"正义"性思维和解构宏大叙事;莫言以个人话语为突破口,思索个人解放的"正义"性,借助身体欲望既凸显个人话语的"正义",又反省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偏执.本文将焦点置于莫言的"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上,试图勾勒莫言创作中"正义"观念表达的焦灼与内在困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