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放牧方式

放牧方式

放牧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0373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现代畜牧兽医、畜牧与饲料科学、中国草地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畜牧兽医分会场——福建省畜牧兽医学术年会、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2014年大会暨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草学会草地资源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等;放牧方式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包秀霞、易津、罗培等。

放牧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373 占比:99.61%

总计:30493篇

放牧方式—发文趋势图

放牧方式

-研究学者

  • 包秀霞
  • 易津
  • 罗培
  • 敖敦格日乐
  • 殷国梅
  • 薛艳林
  • 赛西雅拉图
  • 冯斌
  • 刘书润
  • 刘志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塔娜; 白宝全; 王建龙; 王海; 白海花; 张千; 穆怀彬; 张晓庆
    • 摘要: 选取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典型草原区封育后轻度利用的天然草地,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定4种放牧方式(连续放牧、四区轮牧、五区轮牧和六区轮牧)及2种放牧强度(1.0SU/hm^(2)、0.7SU/hm^(2),以下简称GI 1.0、GI 0.7),以不放牧为对照区,探究暖季放牧对植被地上生物量、草群养分供给量、绵羊增重及瘤胃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1)8~9月,未放牧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放牧处理,各放牧处理间未见明显差异。10月,地上生物量受到放牧强度的显著影响,同时表现出受放牧方式影响的趋势,但未见明显的二因素交互效应。具体表现为放牧强度GI 0.7组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GI 1.0组,放牧方式中划区轮牧平均生物量有高于连续放牧的趋势。GI 0.7时连续放牧的生物量明显下降,轮牧与未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可维持较高的生物量;GI 1.0时轮牧与连续放牧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五区轮牧明显优于连续放牧。(2)草群养分供给量(FNY)的粗蛋白供给量(CPY)、中性洗涤纤维供给量(NDFY)和高消化性养分供给量(HDNY)指标对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的响应,与地上生物量的响应表现出相似趋势。(3)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对母羊和羔羊的增重、母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不显著,但GI 0.7更有利于羔羊的增重,且母羊瘤胃生理状态较好。(4)综合评定,五区适度放牧为此类草原最适宜的放牧方式
    • 冯斌; 杨晓霞; 刘文亭; 董全民; 张春平; 刘玉祯; 孙彩彩; 李彩弟; 时光; 杨增增; 张小芳; 魏琳娜
    • 摘要: 本研究基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化草原设置的控制放牧试验,测定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6混牧(MG1∶6)、牦牛藏羊1∶4混牧(MG1∶4)、牦牛藏羊1∶2混牧(MG1∶2)和禁牧对照(NG)下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的C,N,P含量并计算分析其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各放牧处理增加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的N含量,降低了杂类草的C含量,此外仅YG处理增加了莎草科的P含量;各放牧处理降低了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的C∶N,除YG降低了莎草科的C∶P和N∶P以外,其他放牧处理增加了C∶P和N∶P;不同放牧方式下各功能群C∶N,C∶P,N∶P与N,P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依据中度放牧干扰下植物超补偿性生长的机制和植被生长速率假说,YG促进了莎草科物种的生长,同时也表明N、P在促进植被更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高寒草地植被生长重要的限制性元素。
    • 孙彩彩; 董全民; 刘文亭; 冯斌; 时光; 刘玉祯; 俞旸; 张春平; 张小芳; 李彩弟; 杨增增; 杨晓霞
    • 摘要: 土壤节肢动物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剂"。放牧作为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不仅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以土壤为主要生存场所的土壤节肢动物。为了明确不同放牧家畜及其混合比例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20年7月在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设置中等放牧强度下牦牛单牧(YG)、藏羊单牧(SG)、牦牛藏羊1∶2混合放牧(MG1∶2)、牦牛藏羊1∶4混合放牧(MG1∶4)和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MG1∶6)5个放牧样地,以无放牧(CK)为对照样地,采集0~5 cm、5~10cm、10~15 cm的土样,利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土壤节肢动物,并进行鉴定统计。结果表明:1)试验样地分离得到的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螨总科(Acaroidae)和甲螨总科(Oiibatida),分别占土壤节肢动物总捕获量的36.67%和41.14%,且在0~5 cm土层数量最多,具有表聚性;2)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节肢动物的组成、群落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存在不同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放牧降低了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螨总科的组成比例,而增加了甲螨总科的组成比例;无放牧样地与其他放牧方式样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类群数均表现为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而均匀度指数与之相反;3)土壤节肢动物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全碳、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而与有机质、pH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节肢动物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节肢动物平均密度、总类群数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4)土壤全氮、全磷、全碳、速效氮、速效磷在藏羊单牧放牧样地较高;速效钾、有机质在无放牧样地最高;pH、土壤含水量在牦牛藏羊1∶6混合放牧样地最高。综上所述,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羊单牧对于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群落组成以及群落多样性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
    • 夏树淼; 蔚恒瑞; 郑伟; 张宝江; 邓刚; 张海东
    • 摘要: 为实现喀纳斯景区山地草甸的可持续管理,本研究通过设置无牧对照(NG)、单牧马-轻牧区(HG)、牛马混牧-重牧区(MG)三种放牧方式,探求提高山地草甸生态系统多项生产和生态功能协同性的放牧方式。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下山地草甸的生产功能放牧后较放牧前均有下降,生态功能中土壤N∶P、植物N∶P、凋落物N∶P放牧后较放牧前均升高,其他生态功能降低,但HG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放牧后变化不大;NG的土壤呼吸速率和植被C∶N升高。在山地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和生态功能的权衡关系中,权衡、协同和不相关关系同时存在,与牧草产量,草地质量指数相关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存在协同关系;与植被平均高度、土壤呼吸速率、土壤碳储量相关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其余指标为不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最适放牧方式为HG,其协同关系最佳。
    • 程燕明; 马红彬; 马菁; 马子元; 刘进娣; 周瑶; 彭文栋
    • 摘要: 研究放牧对草地碳氮储量及固持的影响对草地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研究了封育、自由放牧和暖季轮牧下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及碳氮固持特征。结果表明:1)经过5年放牧,土壤碳氮含量暖季轮牧最高,分别为5.66±0.32 g·kg^(−1)和0.32±0.01 g·kg^(−1),自由放牧最低。随土层的加深,有机碳含量在暖季轮牧处理中增加,封育和自由放牧变化不显著;氮含量3种处理垂直变化均不显著。自由放牧碳氮比最高,达到26.98±1.05,暖季轮牧最低。0~40 cm土壤碳氮储量表现为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2)以封育为对照,碳氮固持量和固持速率呈暖季轮牧>封育>自由放牧。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储量、固持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性(P<0.05);与物种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P<0.001)。研究认为,从土壤碳氮储量及固持考虑,暖季轮牧的草地利用方式更有利于研究区荒漠草原碳汇能力提升和草地持续发展。
    • 其力木格; 高苏日固嘎; 赛西雅拉图; 乌兰图雅; 罗培
    • 摘要: 中蒙典型草原既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系统的脆弱区,放牧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而植被作为生态系统的关键指标,在不同放牧方式下有其独特的演替规律.因而探讨不同放牧方式下的草场植被变化,对草地植被恢复及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基于遥感数据和地面样方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草场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植物组成、植被覆盖度(FVC)以及M.Gordon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禁牧区地上生物量(455.9 g)大于游牧区(268.4 g)和连续放牧区(122.2 g).游牧区草场群落组成植物种最多,且原生建群种重要值占比较高.像元二分模型估算的植被覆盖度与实测值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6);游牧区植被覆盖度均大于连续放牧区.游牧区草场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好.
    • 李娜娜; 杨九艳; 贾喆亭; 闫瑞玲; 陈琪
    • 摘要: 为探究不同放牧方式对阿拉善左旗草场的影响,本试验选取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红砂+藏锦鸡儿(Reaumuria soongorica+Caragana tibetica)和红砂+珍珠猪毛菜(Reaumuria soongorica+Salsola passerina)4种主要的草场类型,分析长期禁牧、2016年政策允许开始放牧及长期放牧3种放牧方式下草场群落数量特征、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禁牧对于草场植被恢复有显著效果,但长期禁牧会降低群落物种多样性;长期禁牧后于2016年开始放牧的草场生长状况更好,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和生物量等数量特征显著提高,并且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综上所述,阿拉善目前所制定的禁牧与放牧相结合的放牧利用方式是科学合理的,既能保护草地又可获得经济收益.
    • 崔猛; 冯媛媛; 王新宇; 高英志
    • 摘要: 通过野外样地实验研究了放牧方式对松嫩草地植物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及生物量向地下分配比例的影响.实验共设置了4种放牧方式:禁牧、牛单牧、羊单牧、混合放牧.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降水量的不同而产生年际差异.2012年降水充足,混合放牧方式下植物地下生物量最高,并显著高于禁牧、牛单牧和羊单牧,分别高出38%,118%和40%(P<0.01);而在2013年,由于干旱胁迫,不同放牧方式对植物地下、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不显著.生物量向地下分配的比例主要受放牧方式的影响,受降水影响较小.在两年的实验中,混合放牧方式下植物向地下分配的生物量比例均为最高,达到了57%,说明混合放牧有利于植物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而牛单牧和羊单牧方式下植物向地下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低于50%.从植物地下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两方面考虑,在我国北方半干旱草原应该减少牲畜单独放牧,转而推行混合放牧较为合理.
    • 陈晓鹏; 李飞; 白彦福; 潘剑玲; 刘志云; 孙涛; 尚占环
    • 摘要: 为探究放牧方式对毒杂草型退化草地恢复效果的影响,在祁连山北坡选取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喷施臭草利宁后,分别以轮牧和自由放牧两种方式进行利用,8a后对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肥力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如下:轮牧草地甘肃臭草消失,自由放牧草地甘肃臭草再生,但与对照相比重要值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和自由放牧草地植物群落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提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灭除甘肃臭草后,轮牧草地0~30cm土壤pH显著降低,土壤水分、有机碳、全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但是,自由放牧草地0~30cm土壤pH无显著变化,土壤水分、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0~20cm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因此,臭草利宁对甘肃臭草斑块的扩张具有明显遏制作用,化学灭除甘肃臭草与轮牧方式相结合,既能增加可食牧草比例,又有利于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提高,是治理甘肃臭草型退化草地的有效方式.
    • 杜凯; 康宇坤; 张德罡; 苏军虎
    • 摘要: 为明晰不同放牧方式对祁连山高寒草甸有机碳、氮库的影响,本试验以祁连山东缘全年连续放牧(Continuousgrazing,CG)、冷季重度放牧(Heavily grazing in cold season,HG)、冷季轻度放牧(Lightly grazing in cold season,LG)、划区轮牧(Rotational grazing,RG)和全年禁牧(Non-grazing,NG)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地上植物层、凋落物层、土壤层和根系层有机碳、氮库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HG,LG,RG和NG较CG均能显著(P<0.05)提高地上植物层、凋落物层、根系层和土壤层有机碳、氮储量,但土-草系统总有机碳、氮储量均在RG样地最高,其次是NG样地,再次是LG样地,在CG样地最低.RG较CG样地土-草系统有机碳储量提高了8748 g C·m-2,氮储量提高了785 g N·m-2.可见,通过改变放牧方式能够有效提高高寒草甸土-草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实现碳、氮增汇的目的 .综合考虑草地土-草系统有机碳、氮储量及草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方式为划区轮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