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升运动

上升运动

上升运动的相关文献在195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中国政治、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98819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高原山地气象研究、山东气象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八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 等;上升运动的相关文献由544位作者贡献,包括尹东屏、张备、李邦宪等。

上升运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8819 占比:99.73%

总计:99084篇

上升运动—发文趋势图

上升运动

-研究学者

  • 尹东屏
  • 张备
  • 李邦宪
  • 宋晓辉
  • 丘文先
  • 孙燕
  • 曾欣欣
  • 王咏青
  • 王旭
  • 田秀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晓雪; 幺东妮; 刘玉娇; 国世友
    • 摘要: 一次较大范围暴雪天气过程于2016年11月10日—12日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站降雪15.1mm,主要降雪时段出现在10日08时—11日08时。该文利用常规地面资料、卫星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MICAPS4平台显示、交互与剖面功能,分析动力、热力、水汽等物理量场。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较大范围降雪的主要系统是地面低压和高空蒙古大槽;低层强辐合、中高层强辐散的形势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暖湿空气的持续聚集上升,充足的水汽和持续性上升运动提供了暴雪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水汽是暴雪产生的必备条件,但是水汽通量散度不需要很强。冷空气堆积和逆温层的存在有利于暴雪天气发生。
    • 张春燕; 王东海; 庞紫豪; 姜晓玲; 马千惠
    • 摘要: 本文利用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通过融合地面、探空、卫星等多源观测资料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5年(2013~2017年)长时间序列的热力、动力相协调的大气分析数据集,并以此分析那曲试验区大气的基本环境特征与云—降水演变和大气动力、热力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1)试验区350 h Pa以上风速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风速在冬季11月至次年2月达到最大(>50 m s),盛夏7~8月风速的垂直变化最弱,温度的垂直变化最强,大气高湿区在夏秋雨季位于350~550 h Pa,在冬春干季升至300~400 h Pa。(2)试验区6~7月上旬降水最多;春、秋、冬三季,300~400 h Pa高度层作为大气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的交界处,是云量的集中区;夏季,增多的水汽和增强的大气上升运动导致高云和总云量明显增多,中、低云减少。(3)夏季的地表潜热通量与大气总的潜热释放最强,大气净辐射冷却最弱,高原地区较强的地面感热导致试验区500 h Pa以下的近地面全年存在暖平流,500 h Pa以上则由于强烈的西风和辐射冷却存在冷平流。此外,试验区整层大气全年以干平流为主,但在夏季出现了较弱的湿平流。(4)视热源Q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特征:全年500 h Pa以下大气表现为冷源,300~500 h Pa和100~150 h Pa表现为热源,150~300 h Pa则在冬春干季表现为冷源,在夏秋雨季表现为热源,不同高度层的冷、热源的形成原因不同,其中夏季由于增强的上升运动、感热垂直输送和水汽凝结潜热以及高云的形成,因此几乎整层大气表现为热源。
    • 吴珊珊; 邹海东
    • 摘要: 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对我国双季稻生产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利用1981—2010年及2019年7月中国区域约2400个国家地面气象站逐日降水量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2.5°×2.5°的逐日及分辨率为1°×1°的逐6 h再分析资料,利用非地转湿Q矢量诊断分析2019年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降水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2019年7月上半月南方地区的异常持续性降水发生在高层南亚高压偏南偏东、中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南偏西、低层江南华南地区位势高度场偏弱(气旋性环流异常)的环境下;用非地转湿Q矢量对上升运动进行诊断发现2019年7月上半月南方地区异常持续性降水对应的上升运动主要由非绝热加热造成,且强盛的非绝热加热又主要由中低层强盛的水汽通量辐合造成;赤道西太平洋较大的海温水平梯度有利于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在赤道以北形成一个类似Walker cell的纬向环流,其下沉支有利于孟加拉湾至菲律宾一带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加孟加拉湾和南海向北的水汽输送。对2019年7月上半月我国南方地区异常降水的研究发现,赤道西太平洋的海温水平梯度变化会通过影响越赤道气流来影响我国南方地区风场及水汽通量,进而影响我国南方地区7月上半月的降水。
    • 周之栩; 尹浩; 陶威
    •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观测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9日发生在湖州地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700 hPa低槽配合强冷空气东移南下,中低层850 hPa切变东伸发展,西南暖湿气流加强,是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有利天气背景场.上中层干冷、下层暖湿的温、湿场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大量不稳定能量;850 hPa以下冷空气渗透对不稳定能量的爆发起到了触发作用.强对流云团具有回波悬垂特征,出现的低悬强回波中心是高效率降水回波的标志,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意义.
    • 崔宇; 安婷婷; 牛淑丽
    • 摘要: 利用常规地面与高空观测资料及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8年8月20—21日榆中县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过程呈低槽型,500hPa低槽、700hPa低涡和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造成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中尺度分析显示,较好的抬升条件、充沛的水汽、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强对流和强降水的发生.(3)此次暴雨过程的物理量场表现较好.整层比湿较大,本地水汽条件好;700hPa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为降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降水提供强烈的上升气流,而较强的上升运动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必要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为强降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条件.
    • 王涵彧; 林晶晶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资料,对2020年7月9日发生在南平市中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此次强降水是前倾槽、静止锋、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等动力和热力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多种有利条件在闽北地区叠加,使得此次对流性降水进一步增强,造成了此次降水量级大、强度强、维持久.
    • 孙素琴; 刘春; 刘文英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台风路径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三个路径相似台风(01号Nepartak、14号Meranti和17号Megi)在江西的暴雨落区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移动路径相似,登陆后副热带高压强度、水汽输送条件、台风与冷空气结合等差异共同导致在江西暴雨落区不同。台风Megi在江西形成暴雨范围最广,Nepartak次之,Meranti最小。台风Megi登陆后江西地区水汽通量和天气尺度上升运动最强,天气尺度持续稳定性降水以及后期台风环流与低层冷空气相结合,导致降水累计值最大。台风Nepartak影响江西期间无冷空气与之作用,形成的降水以中尺度对流性降水为主,强的对流有效位能释放加剧中尺度对流上升运动,造成以短时强降雨为主的暴雨。台风Meranti影响时江西东北部天气尺度上升运动相对前两者较弱,影响时间相对较短,形成的暴雨较前两者偏弱。
    • Wenjun Liang; Zhen Yang; Jiali Luo; Hongying Tian; Zhixuan Bai; Dan Li; Qian Li; Jinqiang Zhang; Haoyue Wang; Bian Ba; Yang Yang
    • 摘要: 青藏高原(TP)是一个对气候变化敏感的地区,其上空的臭氧分布影响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北半球夏季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柱总量相对较低的现象,及其时空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北半球夏季5年的拉萨上空臭氧的气球测量数据,研究高原上空大气视热源(Q1)对臭氧垂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该过程的机制.结果表明,当TP上空对流层整体的Q1相对较高时,拉萨上空对流层臭氧浓度下降.大气更强的上升运动伴随着TP主体区域上空的Q1的增大.因此,当夏季Q1较高时,由于近地表低浓度臭氧空气向上输送,拉萨上空的对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 王燕; 曾雪莹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地区2017年5月18—20日大降水天气过程环流形势,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及卫星云图演变等,揭示大降水天气成因.结果表明:500 hPa中高纬度一脊一槽、后期南北两支槽结合是此次大降水过程环流背景和天气学条件;槽前西南气流持续水汽输送及低层水汽辐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上地形抬升作用,是大降水有利水汽及动力条件;前期北疆各地气温较高,蓄积有利热力条件;中尺度对流云团发生发展不断经过同一区域,维持较长时间降水.
    • 张丹璐; 马鸿青; 徐义国
    • 摘要: 根据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8月12日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本次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西南急流与高空槽共同作用、低层冷暖2个切变共同影响;西南急流带来充足水汽,冷暖空气结合有利于暴雨形成;强对流出现前期的能量较大,为暴雨提供良好的能量条件;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垂直上升运动较强对暴雨的作用也较为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