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排土场边坡

排土场边坡

排土场边坡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4625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土壤学报、金属矿山、露天采矿技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al Mining and Safety(2013年煤炭开采与安全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辽宁工程勘察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2010中国矿山安全管理与技术装备大会等;排土场边坡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艳萍、王文龙、荣浩等。

排土场边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4625 占比:99.94%

总计:134703篇

排土场边坡—发文趋势图

排土场边坡

-研究学者

  • 刘艳萍
  • 王文龙
  • 荣浩
  • 张铁钢
  • 李伟
  • 梁占岐
  • 珊丹
  • 郭明明
  • 何京丽
  • 刘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力; 廉开元; 刘文来; 武璟; 李蒙博
    • 摘要: 为了探究冻融循环条件对露天煤矿外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影响规律,完善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准则,合理设计优化季冻区边坡,采用理论分析、公式推导、数值模拟的方法围绕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冻融岩土体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失稳机制,分别推导出冻结和融化过程中的稳定系数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受冻融循环因素的影响,岩土体力学性质不断劣化,最终导致排土场边坡滑移失稳;当边坡处于融化状态,并且融化深度和岩土体饱和度均达到最大时,边坡的稳定性最差;边坡的下滑力集中分布区域仅与边坡本身形态有关,与冻融循环因素无关。
    • 闫聪; 胡夏嵩; 李希来; 刘昌义; 卢海静; 付江涛; 许桐; 申紫雁
    • 摘要: 本项研究针对高寒干旱环境下矿山排土场边坡植物增强土体强度和提高边坡稳定性作用贡献,以青海北部木里煤田江仓矿区作为研究区,通过采用组合种植草本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的方式,开展了组合种植植物根-土复合体与不含根系素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试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评价了排土场边坡土体黏聚力c值与密度、含水率、含根量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相比较于不含根系素土,区内南、北两侧排土场边坡根-土复合体密度降低0.13~0.21g·cm^(-3),降低幅度为6.31%~11.05%,含水率增加0.40%~2.91%,增加幅度为4.47%~26.11%,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值增加1.18~10.58 kPa,增加幅度为5.77%~62.11%,表明组合种植草本具有显著增强排土场边坡土体抗剪强度和提高边坡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对排土场边坡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知,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与含根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含根量与黏聚力c值间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土体密度和含水率。该项研究结果对于高寒干旱环境矿山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徐攀; 宫明琪
    • 摘要: 以某露天矿拟设计的7#坑内扩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对象,将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研究提前融入到设计阶段。基于极限平衡法,采用Slide数值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不同工况下的排土场边坡安全系数,并以排土场最小边坡安全系数为标准,对不同工况下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7#坑内扩排土场在天然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367,在降雨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280,在地震工况下边坡安全系数为1.182,均大于最小边坡安全系数;3种工况下的边坡潜在滑移面均集中在上部台阶;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排土场边坡参数设计的合理性。
    • 姜秀雷
    • 摘要: 某露天矿南扩采场上方存在排土场,影响正常扩帮生产。针对此复杂工程条件,首先对上覆排土场削坡参数进行设计,后采用盈利法确定经济合理剥采比,以此为指标,对露天矿扩展部分进行设计。结果表明,开采终了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与矿山往期相当,而剥采比为11.98,小于经济合理剥采比,矿石资源回收经济合理。研究思路对具有类似工程条件的矿山设计提供了借鉴。
    • 高黎黎; 陈玉明; 王光进
    • 摘要: 为探究不同降雨入渗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和饱和度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某大型排土场为研究背景,基于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采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中的SEEP/W模块建立4种不同降雨量下的渗流模型,计算降雨2 d后的边坡孔隙水压力和饱和度,将结果导入SLOPE/W模块中与极限平衡法叠加,再计算分析降雨入渗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降雨时长下,孔隙水压力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饱和区逐渐扩大,边坡安全系数显著减小;同一降雨量下,随着降雨时长的增加,孔隙水压力和饱和度均增大,边坡安全系数不断减小;降雨量为150 mm/d(当地日最大降雨量)时,边坡安全系数衰减时长显著缩短,下降速率增大,最终降至0.86,此时边坡已处于失稳状态,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 王悦; 王金满; 时文婷; 李紫晴; 徐启胜
    • 摘要: 土壤水分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性因子,探究土壤水分的增加和储存是排土场边坡土地复垦和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内容。通过塑造水平阶(阶宽1 m,阶长2 m,每个水平阶间距1 m)、鱼鳞坑(长60 cm,宽40 cm,深30 cm,每个鱼鳞坑横排间距1 m,行间距1 m)工程措施,并以未塑造地形作为对照组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边坡为研究区,在模拟降雨期间对土壤剖面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的水分进行动态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讨论提供降雨强度和微地形塑造方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垂直变化特征,并将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方式和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大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微地形塑造下,降雨强度越大,导致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量越大,但变化幅度随雨强增大而逐渐减小;高强度降雨使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低强度降雨使深层土壤含水率变化明显。(2)相同降雨强度下,不同微地形塑造能够有效增加土壤水分,且水平阶对土壤水分的增加效果优于鱼鳞坑。(3)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变异系数逐渐减小,且都属于中等变异。(4)降雨强度、微地形塑造及土层深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极显著(p降雨强度>土层深度。研究结果表明,在露天煤矿排土场进行微地形塑造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补给和存储,对排土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具有积极意义。
    • 杨再华; 蔡关飞
    • 摘要: 排土场的稳定性对矿山安全生产至关重要,针对国内某铁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和数值模拟分析,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立体地评价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现场工程地质调查通过现场踏勘,细致分析岩体结构特征,对边坡的结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做出定性判断,得出结构面的结合情况较好,未见断裂和褶皱构造,边坡岩体结构面为硬性结构面。数值模拟分析采用Slide数值模拟和FLAC^(3D)数值模拟相互验证,Slide数值模拟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稳定性分析,FLAC^(3D)采用强度折减法进行稳定性分析,2种数值模拟方法都得出边坡稳定性系数高于边坡安全系数,边坡发生整体滑移破坏的可能性较小。根据现场结构面调查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得出该排土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综合分析方法为其他铁矿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参考。
    • 赵立春; 刘德利; 王彦卓
    • 摘要: 为了研究近水平软弱基底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理,以扎哈淖尔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工程实例,基于SIGMA/W有限元法应力-应变和极限平衡分析,研究近水平软弱基底变形破坏特征及现状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排土场边坡现阶段排弃高度下变形主要以滑移和沉降为主,排土场边坡滑坡模式为推动式的部分切层-顺层-挤出性滑动,边坡处于不稳定阶段。
    • 赵立春; 刘德利; 王彦卓
    • 摘要: 为了研究近水平软弱基底排土场变形破坏的机理,以扎哈淖尔露天煤矿排土场为工程实例,基于SIGMA/W有限元法应力-应变和极限平衡分析,研究近水平软弱基底变形破坏特征及现状排土场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 表明:排土场边坡现阶段排弃高度下变形主要以滑移和沉降为主,排土场边坡滑坡模式为推动式的部分切层-顺层-挤出性滑动,边坡处于不稳定阶段.
    • 张琳; 陆兆华; 唐思易; 张萌; 张润廷; 黄玉凯; 尚志
    • 摘要: 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及稳定性的变化,可进一步了解到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规律.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北电胜利露天煤矿4个排土场边坡人工恢复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与优化后的M.Godron稳定性指数对植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不同恢复年限排土场边坡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群落特征及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排土场边坡植物物种组成共有16科44属56种,植物群落组成较简单,其中禾本科种类最多,生长型以草本植物为主.(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植物生活型由一、二年生转变为多年生,坡面优势种由人工种植植物转变为本土植物.(3)整体看,随着恢复年限增加,物种多样性呈下降趋势,群落稳定性整体呈上升趋势.(4)由于不同坡向土壤微环境差异,北坡恢复效果及稳定性好于南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露天煤矿排土场边坡人工修复过程中植物物种及合理配置模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