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

扇三角洲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55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63852篇;相关期刊154种,包括沉积学报、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古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并行处理分会2012年会暨“云计算技术及应用”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等;扇三角洲的相关文献由166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维锋、陈世悦、姜在兴等。

扇三角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3852 占比:99.88%

总计:464394篇

扇三角洲—发文趋势图

扇三角洲

-研究学者

  • 李维锋
  • 陈世悦
  • 姜在兴
  • 张元福
  • 纪友亮
  • 于兴河
  • 张昌民
  • 陈林
  • 唐勇
  • 李彦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可; 吴胜和; 许允杰; 熊绮聪; 高子杰; 余季陶
    • 摘要: 扇三角洲作为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其成因单元类型及分布特征控制着油气的差异分布及采出效率。关于扇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特征已有共识,但河口坝沉积特征尤其是韵律特征尚存在争议。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湖盆扇三角洲沉积体为例,通过人工实测及无人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口坝沉积特征、尤其是韵律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水槽模拟实验阐明河口坝韵律特征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河口坝在整个剖面中占砂(砾)岩体的45.27%,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分别占53.42%和1.31%。河口坝在剖面上呈底平顶凸状,通常由多期增生体组成。当增生体主要由砂岩组成时,呈粒度反韵律特征;而当增生体主要由砾岩组成时,呈粒度正韵律特征。河口坝整体韵律受控于增生体的垂向叠置样式,既可呈反韵律特征又可呈正韵律特征。当流量、沉积底形坡度等地质条件一定时,河口坝内部增生体韵律性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当沉积物粒度较细时,河口水流扩散模式为底床摩擦力主控,增生体呈现反韵律特征;而当沉积物粒度较粗时,河口水流扩散模式为惯性力主控,河口坝增生体则呈现正韵律特征。
    • 李艳平; 邹红亮; 李雷; 付基友; 夏雨; 谢俊阳
    • 摘要: 东道海子凹陷为准噶尔盆地重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在其周缘凸起侏罗系、白垩系及凹陷内二叠系上乌尔禾组获得油气发现。以凹陷内上乌尔禾组油气重点突破井为主线,结合勘探思路和理论认识的变化,将研究区上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划分为源边断块勘探阶段、下凹断块勘探阶段和源上岩性勘探阶段。勘探思路的转变不仅带来了凹陷东斜坡上乌尔禾组高产油气藏的发现,同时取得几点认识:平地泉组烃源岩进入生轻质油气阶段,为上乌尔禾组近源成藏提供油气;上乌尔禾组发育大型退覆式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体系域厚层及水进体系域薄层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相为有利储集层,分布面积达3350 km^(2);上乌尔禾组具有“沟槽富砂、相带控储、孔缝控产”的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发现集中在凹陷东部,凹陷西部尚未钻揭,以上述勘探思路及地质认识指导勘探部署,有望在东道海子凹陷获得新的油气发现。
    • 张兰; 何贤科; 段冬平; 程俊阳; 陈晨; 汪文基
    • 摘要: 西湖凹陷平湖油气田经多年的勘探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后备储量不足的严峻现状。油气田西部的平西地区,占地面积大、研究程度低,是发现新增资源量的潜在地区。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从古地貌着手,在平西地区自南向北识别出多个古沟谷,其限制型地貌为隐蔽油气藏提供了有利背景。结合古生物、微量元素、测录井、岩芯、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始新统平湖组早期古沟谷内发育多期低位域扇三角洲沉积,自下而上扇体逐步将基底填平补齐,可作为有利的储集相带。随着海平面上升,扇三角洲之上发育海侵潮坪沉积,以稳定泥岩为主,形成一套良好的储盖组合。且平西地区地貌相对高,位于流体运移的有利指向区,扇三角洲低部位油源断裂发育,油气供给充足。古岸线之上扇三角洲根部为近源沉积,分选差、泥质填隙物含量高、压实作用强,与扇三角洲前缘存在明显物性差异,可以形成良好的封堵条件。"沟-扇-断"耦合背景下利于扇体型隐蔽油气藏的发育,对平湖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周鹏
    • 摘要: 利津西坡沿凸起带广泛发育近岸扇体,但对沉积展布特征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该区勘探工作停滞不前。通过分析测井、录井、地震资料,对利津西坡沙四上亚段沉积特征、成藏规律进行精细解剖,研究发现重力流近岸扇体前端存在牵引流沉积体现象,提出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共同控制下的沉积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成藏特征为从洼陷带向凸起带油藏类型有序分布。
    • 凌建宇; 钱荣毅; 刘董壹; 张俊; 王羽琛; 张诗奇
    • 摘要: 以冲积扇、扇三角洲为主的粗粒沉积扇体规模庞大、体系多样、生储盖配置良好,蕴含巨大勘探潜力。以往主要通过观察露头、分析岩心、测井和地震勘探等方法研究扇三角洲的沉积结构与演化规律,存在获取地下信息不连续、效率低和分辨率低等问题。利用探地雷达可进行快速、高分辨率连续探测,有助于精细解剖扇三角洲浅部沉积特征。文中利用探地雷达对青海希里沟湖扇三角洲内部结构进行探测,通过野外采集实验,分析数据特征和属性,阐明复杂环境对探测结果的影响,提出复杂环境下探地雷达精细探测的最优野外数据采集方案。同时,针对数据中道间距不一致、同相轴交叉和地形起伏等问题,提出距离归一化、偏移和静校正三个关键处理手段。实现了水道和坝体边界亚米级精度的定位,给出了水道和坝体的尺寸信息,阐明了洪水对扇三角洲储层结构的影响,为后期埋深数千米的古代扇三角洲储层建模提供了必要的精细构型组合规律和定量地质信息。
    • 李小霞
    • 摘要: 为解决春光探区西南部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精度与目前勘探开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利用岩心岩屑及分析化验、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三色混相分频技术,对春光探区西南部白垩系沉积特征开展了较高精度的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西南部白垩系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包括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两种沉积亚相,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漫滩沼泽,以及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等五种沉积微相;并结合岩心资料和地层精细对比明确了西南部白垩系胜金口组扇三角洲砂砾岩成藏期次(分为三期),利用三色混相分频技术准确刻画了每一期次沉积朵叶体的形态和平面展布,为后期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
    • 杨子艺
    • 摘要: 盐城凹陷南洋次凹作为盐阜地区的重要勘探地区,在阜一段沉积环境的研究尚且存在争议,沉积环境研究的根本是沉积水动力条件,而粒度特征是分析判断沉积水动力条件的关键。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大量粒度特征分析资料,分析了盐城凹陷南洋次凹阜宁组一段砂砾岩C-M图、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反映的沉积水动力条件,总结了研究区阜宁组阜一段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前缘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组合特征。C-M图表明该区阜一段牵引流与重力流并存,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表明该区辨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有“两跳一悬式”;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有“一跳一悬两段式”、“一跳一悬夹过渡式”、“一滚一悬多跳式”以及“一跳多悬夹过渡式”。依据对研究区粒度特征的分析,为还原古沉积环境以及划分沉积相提供重要依据。
    • 刘钧; 杨希濮; 吕文睿; 徐伟; 刘广为
    • 摘要: K油田处于开发前期方案编制阶段,钻井资料少,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储层的空间展布预测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综合油田取芯、测井、测压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分流河道、溢岸和河口坝等多种沉积微相,采用传统地质建模方法难以精确表征K油田的沉积模式。通过采用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方法,融入反映地质认识的训练图像,结合已钻井垂向微相组合特征及储层平面展布规律,实现多维约束建立K油田相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由多点地质统计建模模拟的K油田相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分流河道的展布形态及沉积微相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且地质不确定性较低,更加符合地质认识,对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类似沉积相建模具有一定推广意义。
    • 郝朋; 郭煦劼; 童勤龙; 叶发旺; 刘波
    • 摘要: 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铀矿床为典型的扇三角洲层间氧化带型,主要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上段,为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沉积特征及层序地层对铀成矿的制约尚不清楚,影响下一步的找矿预测工作。文章通过矿床的目的层层序、体系域的划分、层序界面的识别、沉积体系域的重建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研究,分析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与成矿的时空关系,建立其层序-沉积与成矿模型,探讨铀成矿规律。低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与上覆湖侵体系域湖相泥岩构成有利的地层结构(泥-砂-泥),有利于含铀含氧水的运移。扇三角洲砂体中赋存的有机质和黄铁矿、扇三角洲湖沼泥岩和分流间湾暗色泥岩等为铀成矿提供了还原介质。矿体主要位于低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中,部分位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建立层序-沉积与成矿模型,可以为后续勘查及扇三角洲型铀矿找矿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 刘震; 朱茂林; 李晋; 刘惠民; 王晓文; 刘俊榜
    • 摘要: 经过50多年勘探开发,中国东部陆相油气田均已进入勘探中后期阶段,受石油地质认识局限性和勘探技术的限制,待发现目标日趋隐蔽,油气勘探难度日益增大。针对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深层低孔渗—致密砂岩储集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深部砂砾岩储集体成因模式问题以及基岩风化壳形成和分布的复杂性问题,作者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总结,取得以下主要研究进展:(1)基于砂岩储集层物性演化动力学原理,提出了致密砂岩储集层动态评价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指出过去评价较低的深部凹陷带低孔渗—致密砂岩体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2)运用地震地层学方法,通过建立断陷盆地陡坡带斜向大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出斜向大型扇三角洲砂砾岩是断陷盆地深层有利的储集体,可以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3)根据基岩风化壳双层结构新模式,结合风化壳储集层改造—破坏—保存机理的动力学新模型,指出断陷盆地中低部位是最有利风化壳储集层发育带,断陷盆地缓坡内带(洼槽区)风化壳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新领域。文中提出的上述3大勘探新领域不仅是对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展现出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深层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巨大潜力,为深化东部成熟盆地油气勘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