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戏班

戏班

戏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3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相关期刊205种,包括福建艺术、四川戏剧、上海戏剧等; 戏班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左军、冰子、姜钦峰等。

戏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100.00%

总计:303篇

戏班—发文趋势图

戏班

-研究学者

  • 左军
  • 冰子
  • 姜钦峰
  • 杨畅
  • 范丽敏
  • 周媛
  • 姜晓芳
  • 张秉义
  • 朱家溍
  • 李静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永
    • 摘要: 淮海大地有一个戏曲叫“淮海小戏”,淮海战役期间,就曾有这么一支真实的淮海戏艺人的小车队,他们一路推着独轮车、一路唱着淮海戏运送物资支前。同时,淮海戏也伴随着战火硝烟而传承发展。以此史实,新创淮海戏《天下民心》剧中的“马前进”就是淮海小戏班支前小车队的典型。带着对前辈的敬畏与精神传承,我们在淮海戏《天下民心》的灯光处理中对于体现小戏班支前精神的关键场景做了一些构想。
    • 常建华
    • 摘要: 嘉庆时期的民间戏曲演出活动遍布全国大部,尤以山西、陕西繁盛。民间演戏的组织形式一般是村社成员轮值,经费来自公摊,也有惩罚村民出钱演戏的。民间社会也因演戏产生纠纷,往往是因为摊钱不均、出钱不力或交费延时等产生于组织者与村民之间。戏班活跃于各地,艺人的社会流动性较大,戏班有跨府跨省组成的。一般的戏班由三四位艺人组成,有管班、管账等分工。山西、陕西的戏班多采取股份制的分配形式。戏曲艺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生活艰辛。戏班内部常发生经济纠纷,戏班与其他民人也会发生矛盾。
    • 唐霞; 程峰
    • 摘要: 豫西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曾有至少400余座戏楼(舞楼),并有诸多的舞台题记,通过田野调查,发现26条舞台题记。这些舞台题记提供了丰富的剧目、剧种以及班社资料,对研究清末民初豫西北戏曲的发展演变、戏曲文化交流乃至节日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孙霆
    • 摘要: 早先的戏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逢农历岁末一定要合作演出一场“封箱戏”,算是对一年的辛苦做个总结。与之对应的是,大年初一一定要再唱一场“开箱戏”,祈求有个热闹的好年景。“封箱”与“开箱”都是古来有之,也并非京剧的专利,只是自清同治、光绪两朝以来,京剧的影响越来越大,戏班越来越多,“封箱”与“开箱”的戏码越来越硬,这让京班的“封箱”与“开箱”变得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一度成为梨园界的一大盛事。那么,“封箱”和“开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 匡济
    • 摘要: 游食四方 李渔生于一个药商家庭,中年时期经历了明清交替的乱世。他也曾有志于功名,但受乱世影响,此路不通。明亡之后,他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不愿事清。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将自己的才华转移到戏曲、小说等的创作上。李渔走的是商业化路线,他与戏班合作,边写边演。销读物。
    • 孙正梅(讲述); 魏安泉(搜集整理)
    • 摘要: 杭州余杭桦树村太子桥旁有个桐村庙,桐村庙里有一个戏台,正月里和过节时常请戏班在此演戏。戏台的柱子上有一副抱对,那抱对写得妙极了,上联是“真锣鼓假刀枪忽如安邦定国”,下联是“有衣冠无文章顷刻金榜题名”。凡是看到过这副抱对的人没有-个不叫好的,人们都猜测这肯定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老先生写的,可哪里晓得,这却是个没读过几年书的一个戏子写的。
    • 廖小琴; 野花儿(图)
    • 摘要: 正月初一,山爷爷会领着布谷村的草龙队,从村头舞到村尾,以祈求全村人平平安安。正月初二,邻近村子的人都会到庙里,拜菩萨,烧香还愿,吃斋饭。正月初三、初四,戏班会来表演戏剧《滚灯》《目连救母》等。接下来还有踩高跷比赛,走亲戚,来亲戚,热闹得很,也忙得很。我呢,搜捡了许多软烟壳。
    • 李双芹
    • 摘要: 从京、粤戏剧名班富连成和人寿年比较的视角,文章分析了两个戏班在办班宗旨和师徒关系、教学内容及组织、流派打造等方面的不同,由此得出晚清民国时期以人寿年为代表的戏班在粤剧人才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及失败之处,亦即可从富连成科班借鉴之处.
    • 刘荒田; 林玉君(图)
    • 摘要: 几十年前上小学那会儿,我家在珠三角的一个小镇开文具店。一天,父亲领着我在街上走,有个壮年汉子迎面而来,他矮而粗壮,脸膛黑。父亲问我:“你知道他是谁吗?”我回答:“好像是‘棚厂振’?”父亲让我叫他振伯伯,不许没礼貌。振伯伯和父亲打过招呼后,快步走远,望着他的背影,父亲满怀敬仰地说:“你不知道他有多厉害。”我说:“知道,大戏班一来,他能在‘墟顶’搭一座临时戏院。”
    • 邓永聪
    • 摘要: 在田野考察基础上,对粤西北怀集贵儿戏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贵儿戏的唱腔、贵儿戏的戏班、贵儿戏的演出习俗和程序、贵儿戏的功能以及现状进行思考和具体的论述,从而呈现贵儿戏的文化特点和人文价值,希望能为贵儿戏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