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情感论

情感论

情感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3年内共计458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4468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江汉论坛、晋阳学刊、华章等; 情感论的相关文献由8722位作者贡献,包括薛云、赵力、孙晓等。

情感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2.57%

专利文献>

论文:4468 占比:97.43%

总计:4586篇

情感论—发文趋势图

情感论

-研究学者

  • 薛云
  • 赵力
  • 孙晓
  • 陶建华
  • 郑文明
  • 周国栋
  • 李寿山
  • 任福继
  • 卢官明
  • 不公告发明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银霞
    • 摘要: 遭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是社会发生大“转型”的时期。此时诗坛,各派悉数登场,理论纷呈,“百家争鸣”。在新旧政体、新旧文化互相纠缠和相持斗争中,光宣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彷徨、萧索与孤寂,历经复古与革新的锤炼,在诗坛上呈现明显的“过渡轨迹”。有对传统“治情”模式的执着回归,有对孤独重“我”的情感觉醒,还有中西思潮下对情感的大胆突破。对光宣诗坛情感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光宣诗坛如何推动中国诗歌由古典走向现代。
    • 李海超
    • 摘要: 在中国哲学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情感主义的发展进路,此种哲学进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明代中期到清代的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转型过渡阶段,20世纪末以来的蓬勃发展阶段。三个发展阶段的核心理论问题与表现形态是:以情欲为本的“理欲之辨”(天理、人欲之辨),从“理欲之辨”到“情理之辨”(情感、理智或理性之辨)的过渡,“情理之辨”作为理论基础的确立。与此相应,其现代性文化诉求和主张亦明显地表现为激进突破、生硬嫁接和贯通发展三个阶段。中国哲学情感论进路的未来开展,应在交叉学科的视野下,进一步深化“情理之辨”,并更多地关照中国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 张博文
    • 摘要: 19世纪是欧洲音乐美学思潮蓬勃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身为音乐先行者——舒曼,他也通过一些音乐创作、音乐评论等活动,为之做出了自身的贡献。本文分析了舒曼的经典钢琴小品套曲《童年情景》,阐述《童年情景》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和歌曲特点,对他的歌曲艺术思想作简要的分析探究。
    • 王梓
    • 摘要: 音乐存在于哪里?有关这一术语现代音乐哲学的问题,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音乐是非常独特的.它的独特在于可用视觉(阅读乐谱)与听觉的不同感知方式来获得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果.视觉与内心听觉、听觉与脑海中"画面"的想象,又是完全不同的范畴.更加奇特的是不同的人感知到的音乐又不尽相同.探其原因,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王倩楠
    • 摘要: 关于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及其艺术创作价值、意义等问题一直是国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其中有关萨蒂音乐风格问题的讨论更显白热,从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偶然音乐……是非此即彼还是既此亦必?是在过去标准尺度前经受考验?还是对原有尺度进行调整和修正?怎样才能不背弃艺术、不放弃责任进行客观演进的判断?如何在矛与盾的中间进行定位?本文通过对有关萨帝音乐风格问题所关联的材料进行陈述、分析,力求从多个角度来阐述与作曲家风格定位相关的刍议。
    • 吕依晨
    • 摘要: 肖邦是19世纪前中叶最具知名度及影响力的波兰钢琴家,也是知名的作曲家,同时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的艺术作品体裁丰富,作品风格充斥着浪漫主义情感色彩,体现了他的民族情怀.在黑格尔的影响下,这位"钢琴诗人"同时也成了一位"多情"浪漫才子.
    • 杨春时
    • 摘要: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 刘金
    • 摘要: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在音乐史上是一桩著名的“公案”,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莫衰一是.查尔斯·罗森的《音乐与情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审视这桩“千古疑案”,此书于2017年1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罗逍然译,作者是一位自幼接受音乐教育的职业钢琴演奏家,同时还是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语言文学学者,除此书外还著有《古典风格》、《浪漫主义的一代》、《阿诺德·勋伯格》等必读书籍.首先,此书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音乐中内容、形式、情感三者之间的联系,针对具体的作曲家与作品进行犀利的点评,通过俯瞰音乐历史的长河,进一步传达作曲家们怎样用最个性的音乐技术语言去展现作品,去向听众表达所谓的情感.读毕《音乐与情感》一书,笔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并伴随着一些疑问.音乐本体与表达情感之间有怎样的联系?音乐中自律与他律之间应是怎样的关系?二者间相互服从或是相互统一?罗森所著此书完美地解释了如何从本体出发去传达作品欲想表达的情感,并告知读者欣赏音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掌握专业的音乐知识技能对于欣赏和理解音乐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书通过对大量乐谱及短小音乐动机分析,与情感层面牢牢结合,叙述方式新颖且直观的概括了从巴洛克晚期到20世纪初期,音乐情感及风格的表达是如何发生着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