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七言诗

七言诗

七言诗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7464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文史哲、紫禁城、咬文嚼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中国文体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文学遗产》论坛、第八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暨见习机械师设计工程师工作会议等;七言诗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志熙、郭建勋、刘岸挺等。

七言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7 占比:3.7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7464 占比:96.26%

总计:7754篇

七言诗—发文趋势图

七言诗

-研究学者

  • 钱志熙
  • 郭建勋
  • 刘岸挺
  • 胡淑芳
  • 赵敏俐
  • 卢红霞
  • 吕晔林
  • 庆之
  • 张岳琦
  • 张昕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陈令君; 梁田
    • 摘要: 节气古诗词通常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环境和农耕生活的重视和赞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为框架,以郑板桥《七言诗》为例,对节气古诗词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表明,诗中以气象过程及作为其隐喻表达式的关系过程来描述节气的气候特征,以关系过程来表达作者对竹子等事物的形状及特征的鉴赏,以物质过程来表述作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及主客体的和谐共处,以心理过程来直接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在不同及物性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全诗充分体现了儒家“爱物”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
    • 王开林
    • 摘要: 湖南人长期被谑称为“骡子”,或被鄙称为“蛮子”,面子上确实有些难看,但这样的谑称和鄙称根本伤不透湖南人皮实的自尊心。湖南人质朴无华,既是地理使然,民风使然,也是湘籍先贤们持续倡导、不断因袭使然。“朴实”之延伸则为“廉俭”,湖南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谓超预期。陶澍喜欢“开诚布公,秉直而行”,常说“接人办事老实为妙”,他讨厌奸巧小人弄权术,耍心机,遂赋七言诗《蜘蛛》,以示不屑:“机关暗里巧藏神,欲吐仍茹伺隙频。”
    • 李醒民
    • 摘要: 光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在新冠疫情反反复复、没完没了之际,日月似乎也运行得格外迅疾。不知不觉间,孙慕天教授(1939—2019)隐化已三年有余。记得先生仙逝之时,我曾抚今追昔,百感交集,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化作一首七言诗
    • 老舍
    • 摘要: 文字如何写得简洁有力,这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远古至今,中国文学一向以精约见胜。"韩潮苏海"是就文章气势而言,二家文字并不泛滥成灾。从汉语本质上看,它也是言短而意长的,每每凌空遣字,求弦外之音。这个特质在汉语诗歌中更为明显。五言与七言诗中的一联,虽只用了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却能绘成一段最美丽的图景或道出极其深刻而复杂的感情,既简洁又有力。
    • 许志勇
    • 摘要: “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这是《水浒传》中宋江写下的一首有关“胡敲”(空竹)的七言诗句。一次逛公园时看到很多人在抖空竹,双手摇动着杆子,只见一个个彩色的空竹在线上跳跃,时而在足下,时而在头顶,时而绕着身子旋转。蓝色的空竹,晶莹剔透的白色空竹竿,蓝白搭配,像蓝色的海面上浮着几朵白色浪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随后买了一个空竹带回来玩。
    • 刘晓蓉
    • 摘要: 湘西宝卷七言诗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真实地反映了湘西地区独特的民间宗教文化与方言俗语概貌.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10首七言诗进行分析发现,湘西宝卷七言诗从内容来看,包括赞诵佛教、道教及民间三方所信仰的神口,以及倡导孝敬父母与感恩,讲述宗教的忏悔、救赎及奉劝世人精进修行悟道等;从体式来看,湘西宝卷七言格律诗甚少,古体诗占绝大多数;从用韵来看,湘西宝卷七言诗押韵位置主要有句句入韵、隔句韵、句末韵、一韵到底、换韵及重韵,而在用韵类别上,没有入声韵,只有阴声韵和阳声韵,且存在大量“先”“盐”“寒”“删”韵与“阳”韵通押的情况.
    • 史孝宜
    • 摘要: 南宋计有功编写的《唐诗纪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朝初年,枣强(在今河北境内)县尉张怀庆喜欢抄袭著名文人的文章。当朝大臣李义府曾写.了一首五言诗,其中有这么四句:“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将这首诗改头换面,在每句的前头加上两个字,变成一首七言诗:“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人们读了张怀庆的这首诗,无不哗然大笑。有人讥讽他这种写法是:“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王、郭都是当时以文词闻名的朝中要人,唐高宗的诏书和朝廷文告,多半出自他们的手笔。
    • 周岭
    • 摘要: 诗这种形式作为教化之祖,上古时代已经进入了“经”的行列。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发展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从上古的歌谣,到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诗”,到汉代的“乐府诗”,逐渐发展成为两大类体裁,“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称为“古风”,分为“歌”“行”“吟”三种。“近体诗”则指的是“格律诗”,是唐代相对于“古体诗”的称法,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其中“格律诗”逐渐完成了样式固化,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没有再改变过。
    • 韩军
    • 摘要: 梆子腔通过清前中期与多种腔调的融合不断发展,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随之也不断壮大并在多地流行。各地流行的梆子腔于清后期逐渐在多片地域扎下了根,并逐渐本地化,从而形成了几种旋律各具特色、形态各有特点的梆子腔分支。梆子腔随之逐渐成为戏曲舞台上重要的戏曲声腔类型。在成书于道光八年(1828)华胥大夫所著《金台残泪记》卷二中的一首七言诗后注云:今问安诸习如故,惟不送果点。山西梆子部不问安,惟于声容送媚。
    • 陈岩
    • 摘要: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它在前朝诗的基础上对诗的格律、主题、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与革新。文章从宫体诗和七言诗的概念、特点以及《春江花月夜》自身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在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