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骨折术

微骨折术

微骨折术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5509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现代诊断与治疗、河南外科学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九届西部骨科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第13届全国骨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暨全国社区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微骨折术的相关文献由347位作者贡献,包括付昌马、钱春生、李林等。

微骨折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5509 占比:99.96%

总计:275630篇

微骨折术—发文趋势图

微骨折术

-研究学者

  • 付昌马
  • 钱春生
  • 李林
  • 杨威
  • 杨祖华
  • 梁红锁
  • 王军辉
  • 章有才
  • 蔡敏
  • 隆腾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月; 沈阳; 刘铭; 刘松波; 赵根; 刘欣伟
    • 摘要: 目的探讨膝关节腔内注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膝关节小范围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自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1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微骨折术组(A组,n=10),UC-MSCs注射组(B组,n=10)和微骨折术联合UC-MSCs注射组(C组,n=11)。A组行微骨折术,B组在关节镜探查1个月后分别于第1、4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UC-MSCs,C组在接受微骨折术治疗1个月后分别于第1、4周向膝关节腔内注射UC-MSCs,记录3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并发症,比较接受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Lysholm、Tegner评分均有所提高,治疗后各随访节点Lysholm、Tegner评分较前一次随访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B、C组患者的Lysholm、Tegner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各有2例患者在接受UC-MSCs注射治疗后,膝关节出现局部发热、肿胀,予以外敷冰袋对症处理,1周后症状均消失,其余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关节小范围软骨缺损应用UC-MSCs注射能获得满意疗效,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
    • 刘恒鑫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6—2021-06社旗县人民医院骨外二科行关节镜手术的96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骨软骨镶嵌移植术组(镶嵌移植组)和微骨折术组,各48例。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评价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期间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镶嵌移植组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膝关节功能均优于微骨折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关节镜微骨折术比较,关节镜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而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 冉庆林; 林浩; 武治铭; 李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对膝骨关节炎(KOA)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疗效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84例KOA并发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将其中采用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开放组,将采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微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 d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1α]水平,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关节功能指标[关节活动度、髋膝踝角(HK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量表评价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复发率、切口感染率及关节感染率。结果 微骨折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微骨折组患者的血清CRP、IL-6、IL-1α水平均明显低于开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微骨折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开放组患者,关节活动度、HKA、HSS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开放组患者(P<0.05)。术后3个月,微骨折组患者WOMAC量表中疼痛、僵硬、日常活动难度维度的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开放组患者(P<0.01)。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KOA并发下肢DVT的疗效较好,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减轻KOA严重程度及术后炎性应激反应程度,从而降低术后下肢DVT复发率与感染率。
    • 邹相杰; 陶天奇; 蒋逸秋
    • 摘要: 目的:观察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7~23岁,中位数20岁。病变位于左侧距骨颈3例,右侧距骨颈3例,左侧距骨体1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踝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踝关节疼痛VAS评分,术前(6.43±1.27)分,术后3个月(0.43±0.53)分;AOFAS踝与后足评分,术前(39.57±10.44)分,术后3个月(92.86±3.58)分。均未发生切口感染、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踝关节镜下清理联合局部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样骨瘤,能够缓解踝关节疼痛,改善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高。
    • 李嘉晖; 罗明辉; 潘建科; 杨伟毅; 曾令烽; 黄和涛; 赵金龙; 刘军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关节腔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WF)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及WF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0月,搜集有关PRP联合WF对比单纯WF治疗OLT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提取中短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踝—后足指数评分(AOFAS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值(VAS变化值)、踝—后足指数评分变化值(AOFAS评分变化值)、术后复查MRI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高质量文献,其中英文文献4篇、中文文献5篇。PRP+WF组中短期VAS均明显低于WF组,中短期AOFOS评分均高于WF组,VAS变化值、AOFOS评分变化值均高于WF组(P均0.05)。结论PRP联合WF治疗OLT较单纯WF更能有效缓解中短期疼痛、提高中短期关节运功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 赵根; 李涵; 向杜磊; 朱君旭; 金文铭; 刘欣伟; 刘铭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145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术式分为3组。A组采用保守治疗,B组采用清理成形术,C组采用微骨折术组。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3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24个月的Lysholm评分。采用本研究小组自定义的满意度评分量表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疼痛缓解、功能活动提高、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打分,评分越高,满意度越高。结果3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C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B组,B组治疗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C组的Lysholm评分显著低于A组、B组,B组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接受治疗后的1、3个月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A组、B组,在治疗后的6、12、24个月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骨折术具有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能提高患者日常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效缓解疼痛。
    • 刘斌; 邹毅; 冷华伟; 张玉峰; 张均泉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镜下微骨折术与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对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临床收治的60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A组给予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B组给予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3.33%,较B组(80.00%)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均显著下降,且A组患者下降更显著(P0.05),术后6个月均显著上升,且术后A组患者上升更显著(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3%,较B组(17.02%)显著降低(P<0.05)。结论与关节镜下微骨折术相比,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效果更显著,可改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邓敏明
    • 摘要: 目的研究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与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膝关节评分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86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微骨折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骨软骨镶嵌移植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疗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手术治疗优良率为48.84%,与对照组的44.1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手术治疗优良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两组术后1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后4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软骨镶嵌移植术与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均安全、有效,二者近期疗效相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且术后并发症少,但骨软骨镶嵌移植术远期疗效更为理想。
    • 樊建军
    • 摘要: 目的分析对膝关节中小面积软骨损伤患者分别实施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自体移植和微骨折术治疗后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8月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膝关节中小面积软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患者住院号尾数的单偶数,分为观察组(24例,实施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自体移植治疗)和对照组(24例,实施微骨折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诊疗前后HS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对比,观察组术后HSS评分更高,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膝关节中小面积软骨损伤患者实施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自体移植治疗方式能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较正常的软骨功能作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帮助患者恢复较正常的活动能力,避免其正常生活状态受过多影响。
    • 邬晓威; 张雨婷; 林伟; 陈依婷; 林任; 邱俊钦; 肖展豪
    • 摘要: 目的研究微骨折术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微骨折术联合PRP与单纯微骨折术修复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之日至2022年2月28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数据库进行检索、筛查、提取、质量评价.后应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比较两种距骨软骨损伤治疗方式的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试验组141例行微骨折术联合PRP治疗;对照组140例行微骨折术治疗.两组术前VAS评分、术前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P=0.25).两组术后6、12个月VAS评分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94,95%CI(-1.26,-0.62),P<0.00001],[MD=-0.86,95%CI(-1.21,-0.52),P<0.00001];术后6、12个月AOFAS评分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7.87,95%CI(5.65,10.08),P<0.00001],[MD=11.47,95%CI(7.18,15.77),P<0.00001].结论微骨折术联合PRP治疗距骨软骨损伤能在短中期有效减轻疼痛,随时间推移,两者对疼痛效果差异不大;在改善踝关节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联合PRP组比单纯微骨折术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具有良好远期临床疗效.但因本研究纳入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不一,故需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提供循证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