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3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专利文献902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华章、劳动保障世界、红河学院学报等; 建水紫陶的相关文献由200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明、聂磊明、吴雨亭等。

建水紫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2.04%

专利文献>

论文:9029 占比:97.96%

总计:9217篇

建水紫陶—发文趋势图

建水紫陶

-研究学者

  • 孔明
  • 聂磊明
  • 吴雨亭
  • 苏亭羽
  • 祝军
  • 张孝成
  • 李勇
  • 王坤茜
  • 陈洪
  • 吴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镇宇; 孔明
    • 摘要: 紫陶普通制品的生产具有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边际成本先递减后递增的特点,而紫陶高端艺术品的作品创作具有边际收益先递减后递增、边际报酬递增、边际成本递减或在较低位波动。从紫陶生产或创作利润最大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紫陶普通制品的生产是有边界的,而紫陶高端艺术品的创作是相对无边界。因此,建议规划部门重视紫陶产业组织的特征和市场行为并科学发挥产业规划的职能。
    • 何钰
    • 摘要: 建水紫陶,我国知名的四大名陶之一,是云南省建水县民间兴起的手工艺术,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900年历史。建水紫陶整合了不同时代的特色,把素面的普通陶瓷变成了时代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特色,其本质特征就是以陶为载体,能够承载兼容不同类型的书画艺术。由于这一方面的特殊性注定了烧制技艺的不平凡。下面我们从制作工艺的角度来对建水紫陶进行分析。
    • 金麟
    • 摘要: 建水紫陶,别名滇南琼玉,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是中国的四大传统名陶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建水县燕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在距今3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建水就有了原始制陶工艺。建水紫陶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
    • 马楠
    • 摘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建水紫陶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所具有的存储长久性、操作便捷性、展示丰富性、传播广泛性、参与互动性等优势对建水紫陶开展数字化保护,通过构建数字信息资源库、交互式虚拟展示平台、数字化智能交互传播平台的实施策略,为建水紫陶的传承和保护、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和发展,探寻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为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借鉴与实践经验。
    • 范程柏
    • 摘要: 建水紫陶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巨大的活态传承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主要研究通过产品设计的方法,让非遗传统技艺走进生活,以我国传统技艺结合现代产品设计的方式,体现出传统技艺的美学文化价值。将生活美学作为载体,体现出大众对审美的诉求方向,追寻现代人日常生活中返璞归真的情感归宿。
    • 张馨予
    • 摘要: 建水的陶器是我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建水紫陶是在建水数千年的陶器文化历史中发展并传承下来的,是一直闪耀至今的佼佼者,是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国陶艺的一朵奇葩,被称为“活着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沉淀,建水紫陶经过不断地传承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紫陶文化,不断散发着自己特殊的魅力,造型和装饰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极高。本文着重从色彩美学和审美价值两方面讲述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
    • 王剑飞; 何磊; 刘胤璇; 林锐
    • 摘要: 《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DB53/T 559-2019的发布实施推动了建水紫陶的学术研究发展,同时对质量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对建水紫陶的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文章从泥料、工艺、外观、质量、器型等五方面进行解析,归纳总结了紫陶的地理标志特性,让消费者更深入地了解建水紫陶产品标准。
    • 李泽杨
    • 摘要: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材料和工艺特色鲜明。同时也因为材料与工艺的特点,建水紫陶长于平面装饰而少有雕塑方面的建树。《哈尼族“十月年”》主题紫陶群雕创作立足建水紫陶的传统材料与工艺,深度挖掘哈尼族文化,探索出一种将模块化与手工艺相结合的建水紫陶群雕创作方法,这一方法可应用于建水紫陶艺术创作、建水紫陶工艺品设计和旅游产品开发等领域。
    • 刘家亮
    • 摘要: 通过教育途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实施难点。国内高等院校广泛开展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传播活动,考虑到国内高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存在的区域化分布为主的共性,如何实现地方性高校深入、可持续性地服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尤为重要。文章以红河学院围绕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云南建水紫陶设立紫陶学院的实践为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与思考。
    • 陈添羽; 关晓杰
    • 摘要: 享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美誉的建水紫陶,以其繁复精湛的工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立于陶瓷之林,而在建水紫陶作品中最直观且最具代表性的,是刻坯填泥技法中色泥的运用和效果表现。本文将从色泥配制的角度出发,对建水本地泥料的发色效果进行色泥配制多样性的实验研究,进而为增加建水紫陶色泥的种类,丰富建水紫陶作品的创作效果提供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