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巴豆醛

巴豆醛

巴豆醛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307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烟草科学、精细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烟草学会2015年年会、第八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等;巴豆醛的相关文献由66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孟飞、聂聪、谢冠群等。

巴豆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9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2307 占比:98.97%

总计:12435篇

巴豆醛—发文趋势图

巴豆醛

-研究学者

  • 罗孟飞
  • 聂聪
  • 谢冠群
  • 田海英
  • 董艳娟
  • 孙培健
  • 张展
  • 鲁继青
  • 陈昆燕
  • 冯广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兰英; 汤龙; 罗玮; 郭君康; 尹双凤
    • 摘要: 采用浸渍法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到B型硅胶表面制备PEI改性B型硅胶,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失重(TG)和低温氮气吸脱附等方法对所得复合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结构性能进行研究和表征,还利用动态质量法(DVS)测试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性能,以探究其用于吸附卷烟烟气中巴豆醛等羰基化合物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PEI成功负载于B型硅胶表面,复合材料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2~10 nm。随着PEI投料量的增加,PEI负载量逐渐增大,复合材料的孔容、比表面积以及最可几孔径逐渐减小,而材料的孔径分布无明显变化。吸附动力学分析和DFT计算表明,巴豆醛在B型硅胶上的吸附能较高,吸附过程主要受扩散控制,其吸附效果有限;经PEI改性后,所需的吸附能显著减小,吸附速率和吸附容量均大大提高,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限制。
    • 杨帆; 徐志斌; 张益标; 刘相李; 王怡明
    • 摘要: 探究以聚酯为原料采用热裂解法制备山梨酸的合成工艺,分别考察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聚酯热裂解制备山梨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酯热裂解制备山梨酸的最优工艺选用NaOH为催化剂,催化剂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160~180°C,反应时间为24 h.
    • 张淑曼; 张志虎; 张彪; 张琦
    • 摘要: 目的 探讨巴豆醛暴露致雄性大鼠神经毒性作用,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于2019年7至10月,将24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2.5、4.5、8.5 mg/kg染毒组,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0.0、2.5、4.5、8.5 mg/kg体重巴豆醛溶液,每周5次,连续染毒90 d.染毒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麻醉解剖取大鼠大脑组织和肝组织.测定大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及肝组织乙酰胆碱(ACh)水平;检测大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AChE活力明显降低,8.5 mg/kg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ACh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MDA水平明显升高,GSH水平和SOD、GSH-Px活力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2.5、4.5、8.5 mg/kg染毒组大鼠大脑组织中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4.5、8.5 mg/kg染毒组IL-1β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巴豆醛暴露可致大鼠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与氧化平衡状态改变及上调大脑组织炎性因子表达等作用有关.
    • 陈如洁; 康世民; 高余福; 黄慕榕; 郑育英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巴豆酸的典型制备方法,介绍了巴豆酸在聚合材料、医药、能源化学品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传统石化原料巴豆醛的氧化法制备巴豆酸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以生物质聚-3-羟基丁酸酯为原料制备巴豆酸是具有工业化前景的新型绿色环保技术;以巴豆酸为原料合成聚合物材料和医药中间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同时,巴豆酸的脱氧技术在应用方面仍需重点深入研究.
    • 王霞; 林清武; 沈志强; 胡翔; 周岳溪
    • 摘要: 总挥发性脂肪酸(total volatile fatty acid,TVFA)和产酸抑制率是评价有毒有机物对水解酸化毒性的重要指标.以巴豆醛为毒性物质,考察基质浓度、污泥浓度、pH对水解酸化毒性试验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VFA),分析产酸情况的变化.结果发现,有机物浓度/微生物浓度(food/microorganism,F/M)增大至1.47时,TVFA随之增加,F/M继续增大时,因乙酸含量上升导致TVFA略有降低;产酸抑制率随F/M增大而急剧升高,在F/M大于1.47后升高变缓,并于F/M为2.21后基本达到稳定;随着污泥浓度的增加,TVFA略有降低,产酸抑制率在污泥浓度为2.42~4.84 g/L时较高,随后随污泥浓度升高而急剧降低;TVFA和抑制率在pH7~9范围内均较高.较高的TVFA和产酸抑制率可更好地表征水解酸化毒性,因此水解酸化毒性试验适宜的F/M为1.47~2.21,污泥浓度为2.42~4.84 g/L,pH为7~9.
    • 秦云华; 高磊; 李超; 龙雨蛟; 朱明; 陈达
    • 摘要: 卷烟主流烟气是卷烟燃烧时被人体吸食到体内的主要气体,其减焦降害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各种卷烟主流烟气组分中,巴豆醛以其强烈的基因毒性,成为国家规定的卷烟中七种主要有害指标物之一.传统的巴豆醛分析方法大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实验室分析方法,需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无法测量巴豆醛的实时浓度,难以准确评估巴豆醛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卷烟主流烟气中的巴豆醛组分,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可以直接与吸烟机耦合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系统(FTIR),并创新性开发过采样数据驱动光谱分析方法(ODDSA),从复杂、变动的卷烟主流烟气中准确提取巴豆醛的光谱组分信息.ODDSA方法从实验设计入手,采用随机设计的思路尽可能模拟实际卷烟样品的分布范围,以构建具备良好光谱数据结构的样品集.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将高密度小波变换引入红外光谱数据的处理过程中,以时/频双域过采样的方式提升了光谱解析分辨率,进而降低了其他基质组分对巴豆醛光谱信息的干扰.最后,发展改良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方法,从多倍冗余的高密度小波系数中准确提取待测物质的最佳变量组合,由此构建高质量的巴豆醛光谱定量分析模型.为了验证ODDSA方法的有效性,实验中采集了15种典型市售卷烟品牌,每个品牌在线采集8支样品的主流烟气红外光谱,随后采用随机挑选的25个验证集样本对ODDSA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检验集的线性拟合系数为0.971,相对均方根误差为5.5%,其预测精度能有效满足卷烟主流烟气中巴豆醛的在线分析需求,并可拓展到环境二手烟气中其他组分的在线监测,进而为吸烟与健康评估提供全新手段.
    • 谢兰英; 刘琦; 金勇; 卓宁野
    • 摘要: 以卷烟纸嘴棒压纹纸和醋酸纤维丝束为载体,在其表面静电纺喷覆功能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PVP/聚乙烯亚胺(PEI)质量比1:1)制成卷烟滤棒,并与功能材料涂布压纹纸、喷洒醋酸纤维丝束制成的滤棒进行对比,考察其卷烟滤棒材料对烟气苯酚和巴豆醛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以乙醇为溶剂静电纺超细纤维制成的卷烟滤棒对苯酚去除效果优于以水为溶剂的,且以乙醇为溶剂时相对分子质量为360000的PVP K90静电纺超细纤维对苯酚去除效果优于相对分子质量40000的PVP K30;功能材料以静电纺超细纤维喷覆在载体上制成的卷烟滤棒对苯酚、巴豆醛去除效果优于以涂布、喷洒方式负载在载体上的;在压纹纸上喷覆静电纺PVP超细纤维制成的卷烟滤棒对苯酚的去除率为29.51%,喷覆静电纺PVP/PEI超细纤维对巴豆醛的去除率为23.19%;在醋酸纤维丝束上喷覆静电纺PVP超细纤维制成的卷烟滤棒对苯酚的去除率为32.21%,喷覆静电纺PVP/PEI超细纤维对巴豆醛的去除率为26.40%.
    • 黄江锋; 冯守爱; 刘鸿; 刘启斌; 韦康; 白家峰; 王弘; 黄宇亮; 韦祎; 兰柳妮
    • 摘要: 为探索新型吸附材料,通过修正Hummers氧化法制备氧化石墨烯,利用葡萄糖作还原剂还原氧化石墨烯,同时作交联剂连接石墨烯纳米片层,再加入SiO2纳米粉体以构筑具有三维多孔结构的石墨烯-纳米SiO2气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全自动比表面分析仪,对石墨烯-纳米SiO2气凝胶的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表征,采用自制吸附测试装置研究其对巴豆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SiO2气凝胶呈三维多孔结构,为吸附提供较大的比表面,复合气凝胶中SiO2纳米粉体最佳的添加量为58.8%,其对巴豆醛最大吸附值为127.1 mg/g.
    • 董露; 聂聪; 孙学辉; 王红霞; 郭阁; 杨松; 骆震; 孙培健; 潘立宁; 赵冰
    • 摘要: 为开发可同时降低烟气中氰化氢(HCN)和巴豆醛释放量的卷烟减害功能材料,制备了20种四丁基铵-氨基酸离子液体(TBAILs),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及减害性能评价;并以涂布纸-醋纤二元复合滤棒形式开展了卷烟应用实验,考察了对HCN和巴豆醛的降低性能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①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表征证明合成产物为TBAILs,热重分析显示TBAILs在150°C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②卷烟减害性能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20种TBAILs对HCN释放量的降低率均高于80%,其中13种对巴豆醛释放量降低率>60%.③将制备的四丁基铵-苏氨酸离子液体([N4444][Thr])应用于卷烟,与对照样品相比,在10 mg/支添加量下主流烟气中HCN和巴豆醛分别降低50.8%和27.7%,卷烟感官质量变化较小.卷烟样品放置3月后离子液体减害性能保持稳定.
    • 李东靖; 关瑾; 阎峰; 张寒冰
    • 摘要: 建立了花青醛和巴豆醛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方法.考察了缓冲盐的种类、浓度和pH等色谱条件对分离分析的影响.以甲醇-15 mmol/L磷酸二氢钠(pH 6.5)为流动相,在C18色谱柱上,采用梯度洗脱,花青醛和巴豆醛的分析时间在6 min内.花青醛和巴豆醛分别在0.4~1500μg/mL和0.2~15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71),检出限(信噪比为3)分别为100 ng/mL和50 ng/mL;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8.0% ~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0.5% ~1.4%.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准确可靠,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时,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