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具变量法

工具变量法

工具变量法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2629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社会保障研究、南方经济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三届国际投资论坛——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与培育:理论、环境与模式会议、第九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2008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等;工具变量法的相关文献由32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新艳、谭卓敏、雷汉云等。

工具变量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2629 占比:99.95%

总计:302773篇

工具变量法—发文趋势图

工具变量法

-研究学者

  • 胡新艳
  • 谭卓敏
  • 雷汉云
  • 傅晨波
  • 冯淑怡
  • 刘志彪
  • 刘新智
  • 卫梦星
  • 周登科
  • 周韩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立浩; 刘志民
    • 摘要: 利用1999—2018年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对“稳外贸”的促进效应。结果显示,来华留学生教育显著促进了中国与生源国双边贸易发展,具有“稳外贸”作用,且相对于进口贸易,来华留学生教育更能通过增加中国出口贸易发挥“稳外贸”作用;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来华留学生教育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影响效应具有稳固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对双边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差异,非学历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强于学历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影响强于非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同时,来华留学生教育对贸易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存在递减效应。上述结论对于我国在当前背景下,开展“稳外贸”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罗芳; 刘泽文
    • 摘要: 资本因素在宏观经济中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四大经济区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从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两个方面考察资本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机制,这四个经济区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中原经济区。通过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本文发现物质资本因素与人力资本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省从业人员、总抚养比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家庭每户就业人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如下政策建议:物质资本因素仍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但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物质资本还取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总量,质量和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各地区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引进人才和提升从业人员数量。
    • 刘洁
    • 摘要: 消费作为双循环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对国内需求的带动作用愈发受到重视。为明晰异质性消费者的差异化消费需求,激发国内市场潜在的消费力,本文利用2014、2016和2018年CFPS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探讨网络购物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购物能显著促进总体消费者、城镇居民和高教育水平群体的消费结构升级,而对低收入群体消费结构的升级具有负向影响;另外,乡村居民、高收入居民和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进行网络购物对其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文章在缩小城乡差距、公平居民收入分配和强化网络零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 于安琪; 刘冠坤; 杨超
    • 摘要: 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及环境统计数据,构建1998-2007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出口对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相较于非出口企业,出口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较低;企业出口强度越高,二氧化硫排放强度越低。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所在地区差异均会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污染密集型制造业行业中,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更为清洁;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东部地区企业出口对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在排除两控区环境规制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并且通过IV(2SLS)及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等方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出口企业一方面通过提高新产品产值——R&D;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了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此外,通过比较企业出口状态和出口强度的改变发现,出口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低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于广延边际而非集约边际。
    • 柏青云
    • 摘要: 基于四省藏区(四川、云南、甘肃、青海)454户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阐释了风险认知影响农户农业保险需求的机理,然后采用二元Probit回归、工具变量法、中介效应检验实证分析了风险认知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1)风险认知因素在1%显著水平下对农业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2)风险认知的正向影响在较好汉语水平和纯农户样本中表现的更明显;(3)农业保险认知与保险公司服务质量是风险认知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2个重要渠道;(4)年人均收入、政府补贴支出、村通网络对农业保险需求产生正向影响。鉴于此,就促进农户农业保险需求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于雪; 邓晶; 刘俐; 谭华伟; 陈艾玲; 刘锐; 程配华
    • 摘要: 目的:考察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减贫效应,为政府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的横截面数据,以45岁以上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使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群体异质性。结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农村中老年群体的贫困脆弱性显著降低了3.0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老年组、低收入组和高医疗支出组中更能发挥减贫作用。结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发挥了良好的减贫效应;建议从拓宽筹资来源、关注重点人群、提高补偿水平、严控风险发生等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使其更好地发挥减贫效应。
    • 张谦雅; 李亦辰; 董柯
    • 摘要: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均具有加强环境规制的内生动力,进而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本文基于2008—2015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数理模型推导,利用大数据文本挖掘、多元非线性回归、工具变量法等方法,实证检验了政府环境规制倾向对FDI规模与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FDI规模、质量与政府环境规制倾向呈倒U型关系,且拐点存在差异。在当前发展阶段,提高环境规制水平虽然会抑制FDI规模的扩张,但能够有效提高FDI质量。在环境规制倾向适度的前提下,应灵活使用宏观调控“工具箱”,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 李明珊; 孙晓华; 唐卓伟; 刘小玲
    • 摘要: 为了抢占未来经济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电动汽车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以扶持。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创新性地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所实施的“示范推广”模式进行研究,在讨论“示范推广”理论机制的基础上,以前期“十城千辆工程”和后续私人补贴试点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工具变量法和PSM-DID处理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示范推广”模式的政策效果。结果发现,财政补贴和充电设施建设有效地促进了电动客车的使用,财政补贴对电动商用车的影响并不明显,城市人口密度、燃油价格和是否拥有本地电动汽车生产厂商,也是决定公共电动汽车规模的重要因素;公共服务领域的示范运营对私人电动汽车的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激励效果十分有限;对个人用户而言,相较于财政补贴、免除车辆购置税、减免费用等财政类政策工具,充电设施建设、不限行、不限购等非财政类激励手段更能提高电动汽车的私人需求。
    • 高辉; 邓伍
    • 摘要: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环境规制是自上而下推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自下而上的公众环境诉求也是助推地方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2005—2014年27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利用工具变量等方法研究了公众环境诉求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公众环境诉求显著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表现在公众环境诉求提高了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水平;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环境诉求,形成自下而上的环境治理压力,同时,强化自上而下环境规制效应,对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正向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双向”环境治理压力使地方政府更有积极性推动本地产业转型升级,其结论为我国实现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 詹智俊; 钟雅琦; 马铭; 程婧月; 刘融天; 彭继权
    •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已彻底得到解决,贫困治理重心转向相对贫困。进城农民工受城乡二元结构及其他因素制约,过去一直处于贫困治理的真空地带,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现状不仅能预防返贫,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对未来扶贫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而社会资本作为继传统实物资本之后的又一重要减贫因素,其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是否具有缓解作用值得探究。因此,本文运用2018年CFPS数据构建农民工相对贫困指标体系,采用2SLS和IVProb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的影响,并使用Bootstrap法中介效应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相对贫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社会资本水平每提高1%,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降低0.48%,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17.8%。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社会信任对缓解农民工相对贫困程度作用最大,社会声望能最大程度降低农民工相对贫困的概率;社会资本减贫呈现出明显的群体差异性,对老一代、非建筑业、女性以及已婚农民工的减贫作用更大。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社会资本可以通过提升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来缓解其相对贫困,其部分中介效应大小为11.7%。因此,应注重农民工社会资本的提升,通过心理援助等方式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增强减贫信心,从而促进农民工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