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社会学、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2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1181篇;相关期刊926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南风窗、合作经济与科技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比较管理研讨会、第二届世界现代化论坛暨第十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 等;工业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康之、本刊编辑部、程介明等。

工业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2 占比:1.05%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181 占比:98.95%

总计:122465篇

工业社会—发文趋势图

工业社会

-研究学者

  • 张康之
  • 本刊编辑部
  • 程介明
  • 孙景华
  • 张新红
  • 张桐
  • 杨培芳
  • 王景平
  • 高峰
  • 刘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康之
    • 摘要: 当今人类之所以遭遇了风险社会,工业社会普遍存在的形式化现象难辞其咎。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一直走在形式化的道路上的,这个社会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对形式的格外关注,反映在人的生活和活动中,则是形式主义盛行。虽然工业社会的形式化并不是风险社会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形式化反映在思维方式上,则形成了一个只有形式而失去了本质的世界观。或者说,我们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所反映的只是世界的形式方面。基于这种残缺世界观而形成的实践方案并付诸行动,必然要陷入与世界的冲突之中。特别是在政治生活以及社会治理活动中,以形式民主的方式开展的活动,不仅不能解决人类所遭遇的问题,反而源源不断地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生产出了诸多社会风险。
    • 张康之
    • 摘要: 强权似乎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无法消除的现象,不仅在农业社会等级制条件下存在着强权,而且在工业社会的人权理念下,特别是在人们基于平等和自由的原则而进行了社会建构后也一直没有消除强权。事实上,在工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强权,强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国际社会世界治理中,强权暴露出其野蛮的性质。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性社会转型过程中,强权的终结存在某种希望。就人类已经陷入了风险社会看,任何形式的强权及其在任何地点的存在都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的风险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用承认与包容置换强权。承认与包容是合作行动的前提,而合作行动是人的共生共在成为现实的唯一出路。
    • 谢新水
    • 摘要: “数字人”的幸福与功能良好的数字社会密切相关。德鲁克发现,在工业化过程中,西方理性自由主义导致了竞争思维、对立思维和极权统治的形成,严重破坏了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生态,给“工业人”带来了经济性灾难和社会性剥夺,而工业社会的“美好未来”之战却无法解决工业社会建构的问题。梅奥指出,技术发展和人际能力发展不平衡、权力结构扭曲、代议制低效、竞争性零和博弈思维盛行,致使工业社会无法解决合作难题。概而言之,战争和不合作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两个社会生态“陷阱”。目前,数字平台对“数字人”的遮蔽、数字技术对“数字人”的锁定、数字资本对“数字人”的控制都影响了“数字人”的幸福。数字社会内在的合作特性,决定它需要合作的社会生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只有坚持合作共享原则才能创新社会发展理念,整合社会意志,才能赋予“数字人”社会身份。只有功能良好的数字社会才能使“数字人”获得幸福。
    • 杨志军; 徐琳航
    • 摘要: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低复杂性和低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也逐渐向高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转变。面对这种转变,肇端于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型构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以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建构方案等一系列工业社会的产物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阻滞因素,亟须在新时代寻求全新的目标选择和逻辑策略。人的共生共在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共时性产物,强调注重差异、尊重事实,倡导将共存与合作作为逻辑内核。视相似性思维、合作治理、合作行动、合作制组织和经验理性为共生共在的逻辑内容。这也是摆脱工业社会窠臼的破参之道,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实践和社会建构提供目标指南。但需明确的是,人的共生共在目标仍存在人的道德属性与自利属性、民族国家的开放与封闭状态、组织的控制特征与非控制特征、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等一系列话语体系的学术论争。对此,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以敏锐的学术意识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为全人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袁一民
    • 摘要: 目前众多影视研究学者在“中国电影工业美学是什么”的问题上进行了学术争鸣,围绕它的理论起源(学理适用)和现实依据两个问题各自提出了质疑和回应。本文通过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社会实践发生场域进行分析,认为其学理性形成路径应该是融合传统艺术美学、当代消费美学和现代社会美学形成的,并不存在单一的理论脉络延续走向。同时,本文对中国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依据的思考直接从中国电影与中国工业社会发展双向影响的关系视角出发,根据电影工业美学的源发条件和社会背景,对电影工业美学的现实审美特质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阐释。
    • 黄文博
    • 摘要: 《资本论》以对劳动与剩余价值的独到分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对国际分工的参与,提供了深刻启示与指导.本文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实,梳理和总结《资本论》揭示的矛盾和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 段静茹
    • 摘要: 治理模式是在既定社会背景下的选择,是特定社会样态的呈现,而社会样态是在个体间的社会交往中实现的,人类的社会交往通过"主体—中介—主体"构建共同语境.因此,有必要通过交往介质语境这一崭视角,分析研究治理模式的变革.农业社会通过默认性中介搭建控制汲取性治理模式,工业社会通过规制性中介形成规制性治理模式,而风险社会的来临需要具有"他在性"的促进性中介,以协同形成网络治理模式.
    • 范敏
    • 摘要: 工业社会不仅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导致生态问题集中爆发,这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必然性关联。在这种生产方式中,技术的非理性使用、机器大工业生产模式、不可持续的能源模式和高消耗的社会模式是造成生态问题出现的四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揭示工业社会生态问题爆发的内在机制,同时也可以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积极启示。
    • 杨清媚
    • 摘要: 本文讨论的是燕京学派在魁阁时期关于工业研究的核心思想.燕京学派始终将更高的社会价值赋予乡土工业,认为乡土工业的现代化才是中国社会从乡土转向工业社会的基础.究其原因有三:(1)大工业导致人的异化问题无法解决,乡土工业的现代化缓冲了理性化个体出现带来的社会解体危机.(2)大工业不是唯一进入工业社会的途径.西方现代社会阶层化的组织方式主要得益于产业革命的结果,本身具有特殊性.(3)中国进入机器时代,不意味着进入了工业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化与新的社会组织相辅相成,而后者是决定性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