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川楝子

川楝子

川楝子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药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3370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健康生活、中国保健、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6年第六届全国药物毒理学年会、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医药学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2013年中药、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分析与创新药物研究交流研讨会等;川楝子的相关文献由571位作者贡献,包括金若敏、齐双岩、周英等。

川楝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3370 占比:99.55%

总计:53610篇

川楝子—发文趋势图

川楝子

-研究学者

  • 金若敏
  • 齐双岩
  • 周英
  • 周浓
  • 梅彩霞
  • 严寒
  • 何其明
  • 唐齐
  • 窦志英
  • 苏克跃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乌日汉; 陈玉花; 肖田梅; 毕力格; 丽丽; 孟香花; 宝乐尔; 韩晓静; 白梅荣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诃子缓解川楝子所致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含有诃子和川楝子的复方三子汤中的药物为示例,将全部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三子汤组、川楝子组、栀子组、诃子组、川楝子加诃子组、川楝子加栀子组和诃子加栀子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给药组灌胃相应的药物溶液,连续给药21 d。观察各组药物对该组大鼠肝功能和病理形态学的影响,采用血清代谢组学的方法对大鼠血清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筛选各组指标性生物标示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他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无升高趋势;肝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川楝子组大鼠肝组织有少量的肝细胞肿胀,三子汤和诃子组肝细胞无明显异常变化,其余各给药组可见肝细胞胞质疏松淡染;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川楝子组大鼠血清样本中与肝毒性相关的溶血磷脂酰胆碱、缬氨酸和吡咯-2-羧酸明显升高;但诃子、川楝子加诃子和三子汤组中差异代谢物含量均低于川楝子组,且明显向正常水平回调。结论:诃子可降低川楝子的肝毒性,其解毒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溶血磷脂酰胆碱18∶2含量有关,可见诃子具有配伍减毒作用。
    • 杨睿; 张伟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含川楝子的处方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川楝子治疗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上海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2015年1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含川楝子的处方,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Pharmmapper、GeneCards、STRING等数据库与Cytoscape 3.8软件对川楝子的活性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 protein interciction,PPI)网络分析、GO功能、KEGG通路等进行筛选和可视化分析,采用PDB数据库与PyMOL、Auto Dock1.5.6等软件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结合作用。结果:共收集到含川楝子的处方1770张。检索筛选出14个川楝子活性成分、20个治疗痛经直接靶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包含34个节点与131条边,直接靶点PPI网络包含20个节点与59条边。其中,川楝素、苦楝子酮、正三十醇、印楝波力定D为核心成分,ESR1为核心靶点。KEGG通路分析川楝子治疗痛经与内分泌抵抗、雌激素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提示苦楝子酮与ESR1结合活性最佳。结论:川楝子中的成分苦楝子酮可能通过调控ESR1,同时参与内分泌抵抗和雌激素信号通路治疗痛经。
    • 周珍; 孙文军; 刘冬; 赵京博; 陶庆春
    • 摘要: 李根白皮主要功效为清热、降气逆,是《金匮要略》奔豚汤中的主药,也是历代医家治奔豚气病的专药,其泄奔豚气效果极佳。奔豚汤的临床拓展应用极其广泛,涉及到各系统疾病,范围覆盖到内、外、妇、儿等各科。奔豚汤中君药李根白皮疗效确切,不可或缺。然如今李根白皮货品短缺,须寻他物进行替代。常用替代品有敛肝降逆之桑白皮、代赭石,疏肝之川楝子、枳实、香橼,清热之椿白皮、栀子等。
    • 乌日汉; 毕力格; 乌日罕; 阿如娜; 丽丽; 白梅荣
    • 摘要: 目的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明确川楝子的中毒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工作基础。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川楝子组灌胃相应药物溶液,连续给予21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ALT、AST、CREP、UREA、Tg,CHO、TP指标。结果川楝子可显著提高血清AST、ALT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TP含量显著下降(P<0.05);Tg,CREP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5714 g/kg剂量时有明显的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剂量不可超过2.5714 g/kg。
    • 严霞; 岳国超; 肖晏婴
    • 摘要: 白芍干燥根中提取的白芍总苷具有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抗炎止痛、保肝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确切疗效,可减轻川楝子、制川乌、雷公藤、马钱子、细辛等产生的不良反应.该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白芍与上述中药配伍减毒的作用规律做初步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方心怡; 丁齐又; 于同月; 邵蒙苏
    • 摘要: 通过搜集古医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川楝子用量具有以下特点:临床汤剂用量范围为6~20g,常用剂量为3~15g,丸散剂临床用量多为0.3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疏肝理气解郁治疗月经不调、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乳腺结节等妇科疾病,为6~10g;疏肝泄热、理气止痛治疗湿疹、带状疱疹、睾丸肿痛、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前列腺炎等疾病,为3~15g.根据疾病、证型和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疏肝理气解郁常配伍柴胡、香附、郁金、佛手等;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常配伍延胡索、生地黄、黄芩、当归等.因此,川楝子临床用量应综合考虑病证及配伍等多种因素,随病施量、因证施量、因配伍施量.
    • 于大猛
    • 摘要: 目的 探讨川楝子传统净制与切制法.方法 通过古代本草文献研究与实践操作.结果 《证类本草》记载的酒浸蒸去皮法明显优于后世的温汤浸去皮法.古籍中川楝子核是指坚硬的内果皮.川楝子去皮后,再焙干杵碎取果肉,是川楝子独特的取肉方法.切制法有切瓣、捣碎、切片三种.川楝子与巴豆同炒,川楝子的处理方式包括7种,以去皮后与麦麸同炒为最优.结论 现行半球形的川楝子的半球形规格并非古代传统切制规格方法,很难充分煎出有效成份.如果古籍中用果肉,那么在临床上至少要提高一倍的用量才与古籍相当.众多方剂学课程教材多收录《医学发明》所载天台乌药散,如果使用川楝子全果,难以达到药效.
    • 乌日汉; 陈玉花; 丽丽; 毕力格; 孟香花; 宝乐尔; 韩晓静; 肖田梅; 白梅荣
    • 摘要: 目的:考察川楝子对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亚急性毒性代谢途径和可能机制.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川楝子高剂量组、川楝子中剂量组、川楝子低剂量组并给予相应剂量药液灌胃,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1 d.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采集到的大鼠血清、肝、肾样本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PCA)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进行代谢差异表征,寻找差异代谢物及可能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组间代谢差异明显,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组血清、肝、肾样本中分别鉴定出10、20和12个差异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水平存在明显的变化.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和潜在肾毒性,其机制可能与ABC转运蛋白、氨基酸代谢、嘌呤和嘧啶代谢等有关.
    • 章甜; 贾思静; 孙冬雪; 龙奉玺; 唐东昕; 杨柱
    • 摘要: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药对"川楝子-延胡索"药理成分,分析该药对治疗肝癌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借助相关数据库如TCMSP、Uniprot、Genecard等分别搜集中药川楝子、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对应作用靶点以及疾病肝癌的靶点,选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此外,通过String、Metascape数据库筛选药物作用核心靶点并完成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中药川楝子、延胡索的有效成分分别为6、49个,共同成分1个;作用靶点分别为181、1097个,共同靶点143个;药对与肝癌的交集靶点162个,主要涉及的基因为IL6、TP53、VEGFA、TNF、CASP3;KEGG分析主要涉及通路为癌症通路、糖尿病并发症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等.结论 药对"川楝子-延胡索"中含有多种不同成分,该成分可通过作用于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发挥治疗肝癌的作用.
    • 张倩
    • 摘要: 目的 探讨川楝子(TF)治疗胃溃疡(GU)的潜在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TF有效成分并收集对应作用靶点;通过检索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收集与GU相关靶点;使用R×643.6.1软件获取TF有效成分与GU交集靶点;应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使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通过生物学信息数据库(Bioconductor)进行KEGG富集分析;应用AutoDock vina对TF抗GU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筛选出TF有效成分6个,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65个.槲皮素等成分是"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中较重要的有效成分.IL-6、CASP-3、EGFR和VEGFA为PPI网络中核心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TF治疗GU机制可能涉及104条通路.分子对接验证槲皮素与核心靶点IL-6、CASP-3、EGFR和VEGFA均能亲和.结论 TF治疗GU的潜在有效成分为槲皮素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参与调控Kaposi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infection、Prostate cancer和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等信号通路相关,且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系统的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