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性识别

岩性识别

岩性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5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8篇、会议论文108篇、专利文献707328篇;相关期刊253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西部探矿工程等; 相关会议77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九届年会、第二届中国石油工业录井技术交流会等;岩性识别的相关文献由2718位作者贡献,包括潘保芝、张晓明、程国建等。

岩性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0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7328 占比:99.87%

总计:708264篇

岩性识别—发文趋势图

岩性识别

-研究学者

  • 潘保芝
  • 张晓明
  • 程国建
  • 王志章
  • 王鹏
  • 宋延杰
  • 张平
  • 高世臣
  • 何雪莹
  • 佘明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豪
    • 摘要: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基岩储层物性差、岩性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岩性识别及储层参数解释精度低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了基岩井响应机理,首先以岩心和薄片资料为基础,通过刻度测井曲线后选取关键参数,建立了基于“原岩+成分+结构”的岩性识别方法;再在M、N确定动态骨架参数基础上,采用中子、密度孔隙度计算有效孔隙度;最后通过分析基岩的孔-渗关系、岩电实验资料后,根据不同的特征,建立了渗透率及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通过新井取心及试气资料验证,岩性识别、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气饱和度解释精度较高。该方法已应用到基岩储量估算中,为油田提交基岩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 姜龙燕; 杨斌; 王巍; 刘璐
    • 摘要: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类型复杂、变化快、难识别以及部分老井无测井解释剖面,地质研究人员无法快速有效判别岩性等问题,以富县地区马家沟组马五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岩性识别方法,通过取心资料确定了主要的岩石类型,结合碳酸盐岩中主要矿物的测井响应数值,得出了可采用光电吸收截面指数曲线与补偿密度曲线、补偿密度与补偿中子曲线两两包络的包络法与聚类分析—最小临近算法实现岩性解读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1)包络法操作简便,能快速识别白云岩、石灰岩、石膏,尤其在含膏地层中优势明显,适用于生产中对岩性的预判,其操作关键点在于曲线左右刻度值的调整,其判别准确与否的关键在于曲线质量是否可靠;(2)聚类分析—最小临近算法结果更精确,其预测符合率高达92.31%,更适用于后期科研所需,但是该方法需要一定量的取心数据作为支撑;(3)目前上述两种方法在坍塌角砾岩的识别中都还存在着局限性,对于坍塌角砾岩的识别还需要借助成像测井以及地质认识来实现。
    • 于静; 白晓伟
    • 摘要: 岩性识别是地层评价、油藏描述、测井解释等方面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学者们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岩性识别领域中,并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首先,基于奇异谱分析对测井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因为SSA对数据缺失具备很好地适合性,从而避免岩性识别出现错误判断;随后,对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将岩性识别的10种影响因素(不同测井数据)进行了降维处理,只保留了4种;最后,根据BP神经网络搭建了岩性识别模型,利用7000个4种不同岩性的测井数据进行训练,并使用整体数据剩余的60个岩性数据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岩性识别结果和实际岩性相一致的占比约为93.3%,共有56个为正确识别,且多数神经网络输出的数值接近1,这说明该方法在岩性识别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王杰; 席凯凯; 郭禹伦
    • 摘要: 钻井过程中的岩性识别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非线性过程,很难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由于传统识别方法存在解释精度低以及难以获得或丢失测井曲线的问题,直接通过传感器获取的钻速、钻压等每个与岩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钻井参数,利用钻井参数进行岩石预测。基于机器学习技术,采用BP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根据地层岩性的特点,建立神经网络识别岩性模型,构造钻进参数样本并在MATLAB软件中利用神经网络工具箱进行岩性识别,分析训练集样本数量对模型识别准确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输出非常准确,描述了采集到的钻井参数与岩性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神经网络的优越性;对钻井过程中岩性的识别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合理选择钻头类型、及时调整钻井参数和提高钻井效率。该岩性识别方法应用于仿生PDC钻头等方面,在试验和理论相互补充、支撑的同时便于利用该方法针对智能石油钻机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
    • 邓力珲; 曹丽; 张俊杰
    • 摘要: 测井数据具有多维、多类、多量等显著特征,是测井资料地质解释工作的重要依据。针对测井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多维度、非线性问题,文章应用流形学习思想进行测井数据降维,提出基于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算法的测井数据解释模型:首先对测井数据进行预处理,并通过计算KL散度优选最佳维数,进而运用t-SNE算法将高维测井数据嵌入到低维空间;再结合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构建t-SNE-SVM岩性解释模型,实现高维测井数据的非线性随机降维和岩性智能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CA等线性降维方法相比,经过t-SNE算法处理后的测井数据明显分为3类,进而有效地提高了t-SNE-SVM模型的透明度及可解释性。
    • 宋文广; 徐浩; 王浩; 张冰心; 张秋娟; 涂裕; 王新城
    • 摘要: 传统人工识别沉积岩岩心薄片岩性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耗时耗力,且鉴定结果也受个人感官认识、主观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为此,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岩心薄片岩性智能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岩心薄片数据对生成的对抗模型进行对抗训练;然后用训练好的生成器生成模拟图像扩充数据集,扩充原始岩心薄片图像数据集,增加数据集的多样性,可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再将判别器卷积层参数迁移至岩心薄片的岩性识别模型中,保留判别器提取的岩心薄片特征;最后训练模型中2个全连接层和softmax分类层,建立岩心薄片岩性识别模型。“WGAN+判别器参数迁移”的岩心薄片岩性识别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岩性识别准确率。该模型可以智能识别出岩心薄片的岩性,实现对沉积岩岩性的智能分类。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该模型的准确率达到了94.93%,优于传统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 李晓峰; 王黎; 李剑平; 黄亮; 杨原军; 侯秋元
    • 摘要: 乍得Bongor盆地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不同岩性之间孔隙度、渗透率差异较大,直接应用测井资料评价储层渗透率的精度较低。为提高乍得Bongor盆地储层渗透率评价精度,首先以取心井段岩性识别为基础,结合测井响应特征,通过曲线重构,构建岩性指示、孔隙度指示曲线;其次应用构建的指示曲线,建立研究区的岩性识别标准;最后根据不同岩性的孔隙度、渗透率实验资料建立渗透率计算模型。实际应用表明,按不同岩性建立的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的精度与通用模型比显著提高。该方法为乍得Bongor盆地复杂砂砾岩储层渗透率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也可应用于其他区块的渗透率计算。
    • 谭永健; 田苗; 徐德馨; 盛冠群; 马凯; 邱芹军; 潘声勇
    • 摘要: 准确、高效地识别岩石岩性是大数据时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传统岩石岩性识别方法多依赖人工判别,对相关知识与判别经验的要求很高。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Xception网络的自动化岩石图像分类方法,将InceptionV3网络中的卷积操作替换为深度可分离卷积模块,同时引入残差连接机制以大量减少模型参数与计算量,然后结合迁移学习思想提高图像分类准确率。选取嵊州地质调研中人工采集的10类岩石样本图像构建岩石图像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表明,Xception网络模型对岩石岩性识别的准确率达86%,比其他主流的岩石图像分类模型的识别精度更高。
    • 马陇飞; 萧汉敏; 陶敬伟; 张帆; 罗永成; 张海琴
    • 摘要: 岩性预测,特别是致密储层的岩性预测,是石油勘探的一项重要基础任务,因为岩性数据对于地层对比、沉积模拟等地质工作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获取可靠的岩性信息逐渐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面对大部分老油田由于仪器、井历史长等原因使得部分测井数据丢失,特别是岩性数据;新开发生产井,钻井取心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人力和物力;这些给油田的开发带来了巨大困难。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预测岩性的新方法。对于油田的测井数据不需要经过人为预处理,直接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以得到对应储层的岩性数据。通过构建全连接神经网络,以鄂尔多斯盆地油田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进行5种岩性的识别并与真实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需要建立解释模型和复杂的计算过程,有着较好的适应性和预测精度。通过对中国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其岩性识别精度(71%)满足商业应用要求(70%)。因此,该方法可替代当前的传统方法。
    • 郎君; 刘亚武; 葛军
    • 摘要: 我国煤炭产量位居全球前列,随着浅部能源的消耗殆尽,深部地层勘探开发工作势在必行,然而深部地层附带的技术难题也愈发显著,尤其在煤矿深部开采过程中,岩性的识别困扰着各大煤矿企业.以山西某煤矿煤田测井数据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两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8.62%的主要成分A1、A2,对比常规岩性识别交汇图与主成分交汇图,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