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宏观性能

宏观性能

宏观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75583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蓄电池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6第十三届全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2016中国商品混凝土年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固废处理与生态环境材料学术交流会、第十五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利用技术交流会等;宏观性能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康爱红、寇长江、刘杨等。

宏观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5583 占比:99.93%

总计:175699篇

宏观性能—发文趋势图

宏观性能

-研究学者

  • 康爱红
  • 寇长江
  • 刘杨
  • 吴星
  • 唐敏
  • 季节
  • 师阳
  • 张海英
  • 彭家惠
  • 彭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淼; 宋月; 杨智; 陆兵兵; 刘琎; 刘文弟
    • 摘要: 本文研究了玻璃板中部与边部降温速率差值对玻璃翘曲等级影响。基于现场实际情况,通过大量数据对0.7T、0.5T、0.4T玻璃板中部与边部降温速率差值分析,揭示了非流向上降温速率分布对玻璃板的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边部远端或者近端降温速率与中部降温速率差值超过相应值时,冷却速率过快,基团来不及回复就被冻结,体积较中部大,在近端或者远端出现扭曲,从而产生翘曲。针对0.7T,控制边部降温速率与中部降温速率差值,最好可控制在9°C以内,翘曲优良。针对0.5T,控制边部降温速率与中部降温速率差值,最好可控制在13°C以内,翘曲合格。针对0.4T,控制边部降温速率与中部降温速率差值,最好可控制在19°C以内,翘曲合格。
    • 刘圆; 谢全安; 程欢; 王杰平; 梁英华; 赵昊达
    • 摘要: 焦炭主要用于高炉冶炼且在高炉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冶炼技术的发展导致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基质结构和孔隙结构等焦炭微观结构是影响焦炭质量的主要因素,从光学显微组织、X射线衍射、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等研究手段剖析对焦炭基质结构的认识,并从显微图像分析法、压汞法、气体吸附法等孔隙结构研究方法阐述对焦炭孔隙结构的认识。从焦炭基质结构、焦炭孔隙结构对宏观性能的影响解析焦炭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微观结构随溶损反应的演变,论述了焦炭结构与焦炭质量的关系,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通过对焦炭微观结构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现状进行综述可知: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等新技术的补充可从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角度加深对焦炭基质结构的认识;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的补充可进一步分析过渡孔和纳米孔等更小的孔径,但由于焦炭的气孔结构异常复杂,靠现有手段全面认识焦炭的孔隙结构仍有一段距离;焦炭光学组织中的光学各向异性程度、微晶尺寸、孔隙率等参数与焦炭冷热态性质紧密相关,但建立焦炭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仍有较大困难;碳微晶单元尺寸越大,气孔率越低,冷热态强度越好;研究焦炭微观结构随溶损反应的演变,可更好地认识焦炭的宏观热性能,而溶损反应后焦炭的孔隙率上升,相邻小孔合并,平均孔径增大,强度降低。精密检测仪器和计算机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对焦炭微观结构的认识,未来需从炼焦煤成焦机理入手以探寻焦炭微观结构形成规律、建立新型煤-焦质量对应关系,从而更加精细化地指导配煤炼焦生产。
    • 许欣; 刘鑫; 杜磊; 姚云龙
    • 摘要: 为了探究风速在浇筑期对轻质泡沫混凝土(lightweight cellular concrete, LCC)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模拟风速的室内试验研究了LCC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微孔结构参数与宏观性能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风速在4级风以下和持续时间在6 h以内,LCC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均与风速呈正相关,吸水率与风速呈负相关;等效孔径和平均孔圆周度与风速呈负相关,孔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气孔逐渐趋于有利于受力特性的圆形;风速对孔隙分布分维影响不大,但总体趋势也是与孔分布分维呈负相关。可见,在4级风以下和持续时间较短(6 h以内)时,风速增长、时间延长总体上对LCC各项性能起优化作用。
    • 娄宁; 黄烨旻; 胡靖; 钱振东
    • 摘要: 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强度与粘结性,但较高的经济成本及其延展韧性不佳限制了其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为开展废弃油脂对环氧树脂组分与性能影响的量化研究,首先通过粘度试验明确不同废弃油脂掺配比例下环氧树脂粘度的变化规律。其次,以拉伸强度试验确定废弃油脂对环氧树脂拉伸强度及延展性的影响;通过剪切、拉拔试验研究废弃油脂/环氧树脂作为复合结构层间粘结层黏结强度的变化规律。最后,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固化前后的环氧树脂固化体系以及拉伸试件断裂面进行表征,分析废弃油脂处理工艺对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化学特征影响及拉伸断裂面的微观结构,建立微观组分与宏观性能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废弃油脂降低了环氧树脂在不同温度固化过程中的粘度增长率,拉伸强度、黏结强度减小但断裂延伸率增大,起到了一定的增韧作用;废弃油脂的加入降低了固化体系中环氧基的转化率从而改变交联网状支链结构密度,从微观组分角度解释了其粘度特性及拉伸强度、黏结强度衰减的机理。该研究成果对可再生资源在道路材料中的再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段运; 王起才; 杨子江; 尚文杰; 魏定邦
    • 摘要: 为研究蒸养温度和时长对高强机制砂混凝土宏观性能的热损伤效应,分别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抗氯离子渗透性、水化产物形貌与结构及孔结构进行了测试,并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蒸养对宏观性能的热损伤机理.结果表明:蒸养会对机制砂混凝土宏观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且恒温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宏观性能的损伤越大,其中蒸养对动弹性模量的损伤较小,对抗氯离子渗透性的损伤较大.蒸养下水化硅酸钙(C-S-H)容易形成网状结构,氢氧化钙(CH)容易生长为含有明显间距的层状结构,C-S-H团聚体、CH、AFt(钙矾石)之间孔隙增大,致使机制砂混凝土的孔含量增大,尤其是毛细孔含量,部分毛细孔转变为大孔,孔径粗化显著,进而导致宏观性能降低.连通孔尺寸和长度的增大是抗氯离子渗透性下降较大的主要原因,100 nm以上孔的变化是造成蒸养机制砂混凝土性能损伤的主要原因.
    • 肖京男; 丁士东; 周仕明; 宋鹏; 司马增辉; 王琦
    • 摘要: 泡沫水泥由于其黏弹性、膨胀性和充填性,在油井水泥应用方面广受关注,通过对不同配比和养护条件下泡沫水泥石的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结构表征分析,将二者的测试结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分析了变量对泡沫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密度下,加压养护可以有效提升泡沫水泥石的抗压强度,同时通过红外测试发现发泡剂的掺入对氢氧化钙结构造成影响,出现缓凝,导致泡沫水泥的力学性能受到影响。
    • 胡富贵; 田小革; 胡宏立; 李光耀; 郭常辉
    • 摘要: 为研究丁苯橡胶(SBR)胶乳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性能的影响,对不同SBR胶乳掺量的改性乳化沥青进行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储存稳定性试验,并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曲梁流变仪(BBR)测试了SBR胶乳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高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SBR胶乳掺量的增加,改性乳化沥青的延度、软化点及软化点差逐渐增大,针入度降低;相同温度下,随着SBR胶乳掺量的增加,改性乳化沥青的复数模量、车辙因子和蠕变速率逐渐增大,劲度模量、相位角逐渐减小;综合考虑SBR胶乳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SBR胶乳的建议掺量为4%.
    • 刘金秀; 戴涛; 徐子芳
    • 摘要: 研究碳纤维、玻璃纤维、聚乙烯醇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镜(SEM)对砂浆微观水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改性可提高砂浆的抗压性能、抗折性能、抗渗性能、耐久性能,其中碳纤维改性砂浆试块抗压性能最好,28 d强度为44.6 MPa,较空白试样提高12.7 MPa;玻璃纤维改性砂浆试块抗折性能最好,28 d强度为8.7 MPa,较空白样提高2.7 MPa;聚乙烯醇纤维改性砂浆抗渗性能最好,抗渗压力值达1.3 MPa,较空白试样提高0.5 MPa.砂浆试块导热系数较空白样有所降低,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3种纤维改性砂浆试块经冻融循环和耐候性试验后,强度较试验前大幅提高,说明耐久性能优异;XRD物相及SEM形貌分析显示改性砂浆水化较好,与宏观分析结果一致.
    • 耿立涛; 刘悦; 韩洪超; 张哲; 韩方颜
    • 摘要: 采用自主研发的3种生物基稳定剂(A、B、C)制备了SBS改性沥青,在常规技术指标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动态剪切流变(DSR)试验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评价了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以多应力重复蠕变(MSCR)试验评估了沥青的高温流变特性,并利用荧光显微试验分析了沥青的微观形态,同时进行了成本分析.结果表明:与商品硫磺稳定剂相比,生物基稳定剂能显著降低SBS改性沥青的135°C黏度,降幅达12.6%~25.8%;稳定剂A、C均具有改善沥青高温性能的优势,稳定剂A改善沥青低温性能略有优势;在改善高温流变性能方面,稳定剂A效果优异,稳定剂C与商品硫磺稳定剂各有优势,而稳定剂B效果不佳;稳定剂A可以促进SBS改性剂的分散;3种生物基稳定剂成本均与商品硫磺稳定剂相近.
    • 徐飞
    • 摘要: 我国于2019年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将“智能仿生与超材料”列为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之一,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进行了专业细化,将“先进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础”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其中,“新型功能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与原理,以及多尺度结构及宏观性能控制”等,因为能对人工合成材料的物理性能和执行功能实现如生物系统般协同产生重大影响而获得重点关注。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是决定材料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但如何设计合成具有可控网络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同时实现精确、复杂的仿生功能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