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T2谱

T2谱

T2谱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建筑科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36309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石油天然气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核物理学会核测井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全国核测井学术交流等;T2谱的相关文献由34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鹏举、丁娱娇、王守军等。

T2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6309 占比:99.98%

总计:436409篇

T2谱—发文趋势图

T2谱

-研究学者

  • 李鹏举
  • 丁娱娇
  • 王守军
  • 王志战
  • 盛兰敏
  • 赵辉
  • 于之深
  • 周立发
  • 宋延杰
  • 张嘉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超; 郑世龙; 阮波; 张向京; 徐斌
    • 摘要: 和若铁路经过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夏季大气温度最高为46°C,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C。为了研究养护温度对水泥改良风积沙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开展不同养护温度下水泥改良风积沙核磁共振试验。试样养护温度分别为30°C,40°C,50°C,60°C,70°C和80°C,水泥掺量分别为4%和5%。研究结果表明:T2弛豫时间分布范围为0.1~10000 ms。随着养护温度的升高,水泥改良风积沙的T2谱分布曲线向右偏移即向孔径增大的方向移动,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增大,水泥改良风积沙内部小孔和大孔占比增大,中孔占比减少。当水泥掺量从4%增大到5%后,水泥改良风积沙T2谱分布曲线向孔径减小的方向移动,孔隙率和最可几孔径减小,水泥改良风积沙内部中孔和大孔占比减小,小孔占比增多。水泥改良风积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孔隙率增大而呈幂函数降低。研究成果可为水泥改良风积沙铁路路基基床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盛兰敏; 于之深; 杨永红; 朱瑞; 刘婧; 成振娥; 梁金平; 陶婕
    • 摘要: 大港油田所辖的北大港富油气区属典型的复杂断块油气藏,其构造、储层变化较大,分布范围广、开发层系多、生产井段长,绝大多数油田现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存在一些制约测井解释评价的关键难题,主要是:中浅层低阻油层、水淹层评价难题;中、深层低孔、低渗储层评价难题。针对不同开发区块存在的评价难题,实施了测井一体化方案,以解决地质难题为主要目的,丰富了测井评价手段,旨在通过探讨研究5700测井技术在区块的集中应用、一体化服务,评估技术应用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张海龙; 王社良; 袁晓洒
    • 摘要: 针对核磁共振试验过程中试件尺寸受限问题,采用超声波探伤技术对混凝土内部孔隙率的变化进行表征。采用冻融循环试验加速混凝土的退化,结合超声波探伤技术测得的超声波波速和核磁共振技术测得的T_(2)谱对试件内部孔隙率的变化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退化过程中,T_(2)谱中有三个波峰,其中表示试件内部微细小裂缝的主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T_(2)谱中第一峰(主峰)的面积变化、混凝土的孔隙率发展与冻融循环次数呈指数关系。相对动弹性摸量评价参数(ω)与冻融循环次数、试件内部孔隙率的发展呈线性关系。采用超声波探伤技术可以用来表征混凝土内部孔隙率的发展。
    • 张淑云; 陈秘; 周杰; 王恩; 杨旭龙
    • 摘要: 为了研究微观孔隙特征对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配制了强度等级为C30、C40、C50的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测量了其养护3、7、14、28 d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以及微观孔隙特征,研究了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规律、内部孔隙演变规律以及各影响因素与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之间的灰熵关联度。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随强度的升高,14~28 d的强度发展速率越大;随养护龄期增长,混凝土中无害孔占比增加,多害孔占比减少,强度升高;虽然在各类型孔隙中,无害孔与多害孔体积占比最大,但从灰熵关联结果来看,与28 d抗压强度关联最大的是有害孔的占比,其次是无害孔占比。因此实际工程中,在制备机制砂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时,应多考虑如何降低有害孔占比。
    • 王成平; 张佳生
    • 摘要: 针对不同浓度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损伤过程中孔结构退化规律问题,对混凝土进行不同质量分数硫酸盐的冻融循环试验。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混凝土损伤过程中的孔结构变化以及试验过程中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分数硫酸盐侵蚀下T_(2)谱中第一峰变化明显,且同时期随着硫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T_(2)谱第一峰变化幅度增大;盐冻环境下T_(2)谱第一峰面积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符合指数关系,水冻环境下T_(2)谱第一峰面积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符合线性关系;微小孔隙率发展与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符合线性关系;孔隙率与冻融循环次数、硫酸盐质量分数之间符合显著的线性关系;混凝土的质量和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随着硫酸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 张海龙; 王社良; 袁晓洒
    • 摘要: 针对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退化问题,对退化过程中的孔隙发展以及孔隙发展引起的钢筋锈蚀进行研究。提出采用核磁共振技术对混凝土在冻融循环退化过程中的孔隙发展进行表征,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钢筋混凝土在冻融循环退化过程中的钢筋锈蚀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退化过程中,T_(2)(驰豫值)谱中有3个波峰,其中表示试件内部的微细小裂缝的主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随着冻融循环的进行,T_(2)谱中第一波峰(主峰)的面积呈指数形式增长。腐蚀电流密度和冻融循环次数之间服从指数关系,腐蚀电流密度和孔隙率之间服从线性关系。在175个循环后A-2组钢筋均已达到中等锈蚀状态,而B-2组试件则仍处于低锈蚀状态,表明添加粉煤灰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
    • 袁泽鹏; 尹立强; 刘曙光; 闫长旺; 张菊; 王萧萧
    • 摘要: 为了进一步研究在冻融作用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通过对ECC的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作用,得到核磁共振T_(2)谱分布曲线,对T_(2)谱峰值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在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ECC的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和ECC孔隙结构冻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水胶比增大,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ECC小、中孔隙增多;经过对不同冻融循环次数T_(2)谱的比较分析,验证了ECC孔隙率变化率和孔隙体积收缩系数临界值N_(c)均介于200-250次冻融循环阶段内。
    • 陈瑶; 张宫; 郑国庆; 彭庆; 覃莹瑶
    • 摘要: 作为一种无损、高效、非侵入式的检测手段,核磁共振技术一直在油气岩心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核磁共振(NMR)检测结果(T2谱)反映的是岩石孔隙的大小分布特征,孔隙的连通性无法直接被表征.通过对实验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在标准核磁T2谱的基础上,增加毛管压力(Pc)维度,得到T2—Pc二维核磁实验图谱,从另一个视角解决了核磁实验不能反映孔隙连通性的问题.实际应用表明,T2—Pc二维核磁实验不但能够对储层连通性进行直观评价,也可以得到不同生产压差下的束缚水饱和度,从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储层信息.
    • 田津杰; 阚亮; 王成胜; 陈斌; 陈士佳; 季闻; 方月月
    • 摘要: 采用尺寸为100 mm×100 mm×15 mm、渗透率分别为1、2、5μm2的平板物理模型,进行细分层系注水和中后期提液的开发实验,并利用低场核磁共振仪分别在实验开始前后和综合瞬时含水65%时进行T2谱和成像检测,定量表征水驱开发方案调整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笼统注水基础上,综合瞬时含水达到65%时进行提液生产,使得采出程度增加了3.93个百分点;从T2谱曲线变化和核磁成像结果可知,在含水65%之后提液使高渗层、中渗层油量减少更明显.在笼统注水基础上,含水65%时采用细分层系开发,使得采出程度增加了6.32个百分点;中渗层和低渗层油信号下降幅度增加,而高渗层反而变化相对较小.总体来说,提液和细分层系开发方案的调整,都可以提高水驱采收率.提液开发增加了注入压力,调整注采结构,使得各层的波及体积增加;采用细分层系开发,降低层间干扰影响,各层的波及体积大大提高,从而提高水驱油田开发效果.
    • 端祥刚; 胡志明; 顾兆斌; 常进; 沈瑞; 孙威; 穆英; 周广照
    • 摘要: 要合理制订页岩气井生产制度,进而优化页岩气田开发技术政策,弄清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产出规律是前提和基础.为了避免间接测试的不确定性,研发了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核磁共振在线检测系统,选取四川盆地长宁地区N203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1层页岩岩心,以甲烷气体为实验流体,测量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游离态和吸附态甲烷产出量的变化情况,并且结合页岩气衰竭式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对不同赋存状态下的页岩气动用特征和产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饱和甲烷气体的页岩核磁共振T2谱图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吸附态甲烷主要赋存于页岩纳米孔隙表面,弛豫时间较短(0.1~1.0 ms),而游离态甲烷则赋存于较大的页岩孔隙中,弛豫时间较长(1~100 ms);②采用核磁共振测量的甲烷总含气量及吸附态/游离态甲烷气量与采用间接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③基于页岩气开发物理模拟实验,在开发初期,产出气以游离态甲烷为主,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低于5%,随着生产的持续,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当压力低于15 MPa以后,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迅速上升,至生产后期,吸附态甲烷的阶段贡献率超过50%,累计贡献率达到30%;④把实验结果换算为矿场条件下气井的生产动态数据,生产前5年,吸附气对气井累计产气量的贡献率不足5%,至生产末期,吸附气对累计产气量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5%.结论 认为,核磁共振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定量表征不同赋存状态下甲烷气体的动用规律,为后续开展页岩气气水两相渗吸、CO2/CH4吸附置换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