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存在方式

存在方式

存在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109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中国文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1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4427篇;相关期刊769种,包括现代哲学、新华文摘、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第14届世界群众体育大会等;存在方式的相关文献由1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杨、贺来、周彪等。

存在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1 占比:3.1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4427 占比:96.88%

总计:35534篇

存在方式—发文趋势图

存在方式

-研究学者

  • 刘杨
  • 贺来
  • 周彪
  • 欧阳友权
  • 白雪晖
  • 侯德云
  • 刘莉
  • 张国启
  • 张承龙
  • 戴建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佳惠
    • 摘要: 想象力,是黎民大众甚至小孩子脱口而出的一个词,看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然不知细细品味,竟是好大一头象并且极其重要。千百年来,书法一直作为“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为探寻书法中想象力的奥秘,将书法与人相联系探索想象力以何存在,从人类的思想、情感、视听触味这些方面展开,进行简略的说明。这对今后不仅是书法,还有其他学科的学习与思考都有着很大的意义,要怀有静观万物的情怀去体味各自内在的美。
    • 柯莉
    • 摘要: 辛丰年(1923—2013),是我国著名的乐评人,其音乐评论常借助中国的艺术理论——“意境”说来诠释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本文从其所著的《乐迷闲话》《如是我闻》《请赴音乐的盛宴》等十余部作品着手,对其评论中所涉及的意境内涵的理解、音乐意境的类型、音乐意境中的形象以及存在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重新认识和评价其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贡献。
    • 陈诺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引发了一阵讨论“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热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音乐的存在方式”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而本文的重心在于探讨“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音乐作品的“原作”。时至今日,该问题仍旧未达成学界的共识,但各学者的认知逐渐明晰。本文通过概念界定以及归纳总结各家观点,进而分析了音乐作品的“原作”何以存在。
    • 彭茜
    • 摘要: 游戏课程以何种方式存在于幼儿园课程体系,这是众多学者苦苦思索并试图解决的问题.受相关研究的启示,借用生态学的寄生、互生与共生概念,对幼儿园游戏课程存在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寄生关系中,游戏课程的本体价值被遮蔽,工具价值凸显,游戏课程依附于其他课程;在互生关系中,游戏课程与领域课程建立在共通的儿童经验与教育前提上,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社会共生理论提示,游戏课程的理想存在方式是游戏课程与其他类型课程以及游戏课程各要素之间形成共生关系.游戏课程共生存在的内涵包括:本体论意义上游戏与课程交融共构,价值论意义上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平衡,伦理学意义上形成师幼相互关怀、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在复杂多样的教育情境中,共生尚不会成为游戏课程唯一的存在方式,游戏课程的三种存在方式仍将长期并存.
    • 何永强; 田云刚
    • 摘要: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哲学存在论层面的深刻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的视角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的人与作为"人的存在"的自然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分的主体性自然哲学观念;揭示了人与自然以历史的、生成的方式而交织共生的存在方式,纠正了看待人与自然存在方式的现成性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在的存在价值,超越了自然"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二分思维,对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晓燕
    • 摘要: 库切在移居澳大利亚后,不再在作品中关注种族隔离、族裔身份等主题,而是开始关注作家的身体状况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开始探讨人的"衰老状态"及美学价值,使其作品中呈现一种新的创作风格,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晚年风格"。而作为"晚年风格"的重要代表作品,《耶稣的学生时代》在简练直白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小说运用反讽、互文等手法描写不同人物在理性与激情之间的徘徊,揭示了理性与激情的挣扎,这最终指向"何为认知世界的标准"之追问。其虚构的、寓言式的叙事技巧将人物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来探索人性和道德的多种可能性,探寻人类的存在方式及自我救赎的能力。
    • 陈诺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引发了一阵讨论"音乐存在方式"问题的热潮,大体上可分为两类——"音乐的存在方式"和"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而本文的重心在于探讨"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及音乐作品的"原作".时至今日,该问题仍旧未达成学界的共识,但各学者的认知逐渐明晰.本文通过概念界定以及归纳总结各家观点,进而分析了音乐作品的"原作"何以存在.
    • 曹家慧
    • 摘要: 茅原先生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思考历时长达十数年,期间先后发表五个文本,本文选取其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按发表时间先后进行分析各文本间的增删和修改,藉以观察茅原先生对该问题的具体探索过程.在1991年发表的论文《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中,他将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阐释为“纯意向性客体”,提出“特殊的精神性信息”是“精神与物质统一”的观点.随后,他在1998年出版的《未完成音乐美学》一书中,以回到认识论现象学为立场,对此前提出的“信息”说做出进一步论证.而在2007年出版的音乐文集《铺路石》中,以回到本体论现象学的立场,明确提出“客观的精神文化并参与形成新的文化传统”的假说.从认识论到本体论,茅原将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思考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他提出的客观的精神文化说、参与形成文化传统说及信息二重性、传统二重性等著名论断,修正了茵加尔登的认识,拓宽了音乐学界对“音乐作品存在”问题的讨论边界.
    • 李宏祥
    • 摘要: 《诗经》中的诗在现实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这是《诗经》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在《诗经》研究中,仅文字层面的研究是很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方面,因在诗人身份上,存在原创者、表演者、采编者混为一谈的问题,研究者经常会误读诗的现实存在方式。不同于以文字为中心的研究,本文从《诗经》中的句子出发,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语境和现实语境之间的关系,类推诗的现实存在方式。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诗不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而是现场公开的表演,在诗的形式上,也表现为由开场、表演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