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

媒介使用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3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62006篇;相关期刊190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安徽省第六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 等;媒介使用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国明、余来辉、任玮等。

媒介使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7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2006 占比:99.93%

总计:462339篇

媒介使用—发文趋势图

媒介使用

-研究学者

  • 喻国明
  • 余来辉
  • 任玮
  • 刘鸣筝
  • 张国良
  • 王正祥
  • 郑素侠
  • 陆晔
  • 刘懿璇
  • 廖圣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雅薇
    • 摘要: 本文通过CGSS2017的调查数据,将人口统计因素、经济控制因素、社会交往因素以及媒介使用因素作为测量母亲角色主观幸福感的多个维度,建立有序回归模型后得出结论:母亲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主要受经济控制因素和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在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媒介使用因素中,报纸的使用与电视的使用对母亲群体的幸福感提升有着显著且正向促进作用杂志的使用对母亲群体的幸福感提升呈现负向相关性,其他媒体使用与其主观幸福感并无显著关系.
    • 黄名媛
    • 摘要: 在中国,随着移动通信设备和短视频应用的普及,由声音公放(即:声音外放)引发的社会纠纷接连出现。那么,声音公放有哪些作用、好处以及缺点?本文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分析发现,声音公放可满足媒介使用者情绪共享、听觉享受、听力健康等多方面需要,也受到传统视听习惯和耳机功能特点的影响。声音公放给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不能与个人素质简单挂钩,因为合理、合法有节制地使用媒介是媒介使用素养的根本意涵,应由音视频平台、公益宣传部门、公共场所管理部门等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健康和谐的声环境。
    • 龚芳敏; 龚逐流
    •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欠发达的湘西地区农村居民进行数据采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后脱贫时代农民健康行为改变的内在机理.与以往研究不一样,本研究尝试把媒介使用、健康知识纳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媒介使用对农民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媒介使用对农村居民健康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还通过自我效能、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中介变量对健康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社交媒体是影响农村居民健康行为改变的有效渠道;农村居民不良健康行为主要集中在抽烟、喝酒、吃腊制品,并对这些行为持肯定态度,文化习俗、权力诉求是不良健康行为难以改变的因素;健康知识作用不显著,健康知识到健康行为可能存在中介变量、伪健康信息泛滥等难以实现健康知识的采纳进而无法促成不良健康行为的改变.
    • 李建录
    • 摘要: 《乌海》是周子阳导演的第二部长篇作品,继《老兽》之后,周子阳再次塑造了一个深陷生活困境中的男性角色。影片拍摄地在内蒙古乌海市,这里有湖泊与沙漠同时存在的特殊地貌,为影片带来了一种超现实质感。影片通过对超现实景观的构建保持了一种低密度的叙事平衡,形成影片带有奇幻色彩的美学风格。此外,影片强化了对媒介的使用,在增加叙事层次的同时,以媒介真实塑造个体真实,最终实现了情绪影像化下的个体表达。
    • 欧阳巧玲
    • 摘要: 普遍信任对社会安定与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基于CGSS2015数据,文章对普遍信任的两个影响因素,即媒介使用与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一是使用传统媒体表现出高普遍信任,使用新媒体表现出低普遍信任;二是客观经济地位对普遍信任的预测程度不如主观社会地位,但普遍信任值随社会阶层认同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提升普遍信任水平,仍须加强主流媒体的正向报道,主动回应民众关切;同时着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以增强民众社会阶层认同和幸福感。
    • 杨晓雯; 粟泫瑜
    • 摘要: 来华留学生的媒介选择和使用对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会产生影响。随着来华学生规模的扩大和研究领域的深化,留学生媒介使用情况以及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逐渐走进学者的研究视野。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文化认同理论,对云南大学145名来华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来华留学生倾向于使用社交平台、电影、网站三类媒介,个体的年龄、性别、汉语水平差异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显著影响。留学生整体的中国文化认同程度较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欣赏大于了解,个体的学历、年龄、国籍与其中国文化认同之间具有强相关性。留学生的媒介使用时间、语言类型、内容偏好、使用动机与使用效果均对其中国文化认同产生显著影响。作为文化传播者,应该利用媒介使用对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中国文化认同,使中国文化在海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 王敏; 澳大利亚王毅; 刘琴
    • 摘要: 与传统时代澳洲华人主要依靠华文媒体获取信息相比,互联网时代澳洲华人的媒介使用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双语化、新媒体化、多元化等特征,并在总体上形成一种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理论”所说的协商性与混杂性,这对澳洲华人文化身份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传统的单向适应(adaptation)转而采取一种更具主动性(adoptive)的“文化兼融”(cultural fusion)策略,即在保持自身文化属性的同时,吸纳澳洲社会语言文化诸要素,在多元文化的澳洲以及中澳之间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巢乃鹏; 汪臻真; 毛侨章
    • 摘要: 受众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会频繁进行任务的切换,这种行为被称为短视频使用的媒介多任务行为。采用计算传播学的研究视角,采集了100万短视频用户的使用行为数据,分析短视频使用中的多任务行为,研究发现短视频使用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特征,社交通讯类应用与短视频多任务行为模式有较大相关性;通过对不同年龄、性别进行对比,发现不同的性别在短视频多任务切换过程中呈现出对应用类型不同的偏好;此外,老年用户往往拥有较长的短视频使用时长,未成年用户则有较长的金融理财类应用使用时长。
    • 刘元元
    • 摘要: 当前的媒介环境以节点和网络为逻辑,媒介是乡村连接整个社会既便利又有效的工具,乡村和农民群体借助短视频传播实现由被动接受者到传播者的转变。结合传播赋权理论分析发现,乡村短视频在介入乡村个体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逐步影响乡村内在结构转型,个体主体意识的觉醒既是打破原有权力结构束缚的力量来源,也是新权力格局形成的关键,但来自平台规训、乡村自媒体人媒介素养缺乏以及圈层传播的固化是乡村短视频赋权道路上需要跨越的阻碍。
    • 刘鸣筝; 芦猛
    • 摘要: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逐渐普及,农民的媒介使用行为和媒介素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村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和关键一环,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关系到基层治理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通过建立回归模型,CGSS2017的数据显示,报纸和电视的使用频率、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及使用时长、主要消息来源区别等媒介使用行为因素和农民政治参与行为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