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303316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浙江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39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一届全国风能应用技术年会暨“十二五”风能973专题研讨会等;大气稳定度的相关文献由730位作者贡献,包括范绍佳、朱蓉、吴素良等。

大气稳定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03316 占比:99.91%

总计:303591篇

大气稳定度—发文趋势图

大气稳定度

-研究学者

  • 范绍佳
  • 朱蓉
  • 吴素良
  • 孟庆珍
  • 张文静
  • 李泽椿
  • 杨洪斌
  • 王琦
  • 陈建文
  • 龚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禹; 黄启锋; 李思玲; 林中庆; 徐穗珊; 谭惠芬
    • 摘要: 利用2014-2018年广州塔风和温度资料及2016-2020年海珠湿地公园生态气象站风速风向资料,对近年来广州中心城区风速变化、风向特征、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发展,广州中心城区10 m风速明显下降;受大气湍流强度日变化的影响,各季节中广州塔121和526 m风速日变化特征差异明显。通过理查森数(Ri)法计算大气稳定度发现稳定类层结全年占比最高。逆温多出现在春季,但每月的峰值出现时间不同,全年下午时段出现逆温频率最高。
    • 杨斌; 袁祺; 谭昌海; 张功; 郑宁; 谷良雷
    • 摘要: 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随湍流运动进行输送,涡度相关技术是研究地气交换过程和评估大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它对湍流特征和精确的通量观测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拉萨蔡公堂通量站的闭路涡度相关系统,观测了2020年8-11月青藏高原东部拉萨河下游地区典型高寒草甸下垫面的通量特征,并分析了该区域生长季和非生长季不同大气稳定条件下湍流谱特征和相似性规律。结果表明:(1)生长季时期(8-9月),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日均值为-2.3 gC·m^(-2)·d^(-1),蒸散(ET)日均值为1.8 mm·d^(-1),非生长季时期(10-11月),NEE日均值为1.1 gC·m^(-2)·d^(-1),ET日均值为0.3 mm·d^(-1);(2)三维(u,v和w)方向的湍流风速和温度的归一化谱具有明显的惯性副区,谱密度曲线斜率符合-2/3规律,垂直方向(w)湍流风速分别和温度、CO_(2)和H_(2)O等气体浓度的归一化协谱曲线斜率较高于-4/3;(3)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时期大气稳定度的日变化相似,主要随动量通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各方向风速的归一化标准差(σ/u_(*))拟合结果不同,生长季时期,σ_(u)/u_(*)、σ_(v)/u_(*)和σ_(w)/u_(*)分别为2.84、2.73和1.07,非生长季时期三者增加,分别为3.23、3.19和1.22,其非生长季时期水平方向风速归一化标准差增加较明显。利用闭路涡度相关系统可以较好地观测本研究区通量特征,并且分别考虑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时期湍流风速的相似性规律参数化方案有助于更精确地观测大气资源。
    • 何宗武; 王汉青
    • 摘要: 从不同大气稳定度下污染物扩散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比了静态稳定度和动态稳定度的概念,指出动态稳定度更适用于污染物扩散的研究。总结大气稳定度的判定方法,并建议在污染物扩散的研究中采用理查森数和莫宁-奥尔霍夫长度对稳定度进行判定。讨论了不同尺度下污染物扩散的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开展不同稳定度的研究提供指导。另外,重点回顾了中性和非中性稳定度下污染物扩散的CFD研究进展,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今后需要关注的问题。
    • 罗楠; 杨瑞丰; 张如强; 李昕
    • 摘要: 通过设置不同环境气象条件的风险污染源,选取最大高峰浓度和最大高峰浓度出现的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型AFTOX中大气稳定度、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对其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速一致时,大气稳定度对最大峰值浓度的影响总是大于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以及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而最大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对各参数的敏感性无变化。
    • 罗楠; 杨瑞丰; 张如强; 李昕
    • 摘要: 通过设置不同环境气象条件的风险污染源,选取最大高峰浓度和最大高峰浓度出现的时间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环境风险评价预测模型AFTOX中大气稳定度、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对其预测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速一致时,大气稳定度对最大峰值浓度的影响总是大于事故处地表粗糙度以及事故处地表类型和干湿度,而最大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对各参数的敏感性无变化.
    • 摘要: 烟羽,从工厂烟囱中连续排出外形呈羽状的烟体,也称烟云、烟流。由于烟羽各部分的运动速度不同,因而其外形也千变万化。不同的烟羽形状表示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不同。它与大气湍流、大气稳定度、地形地物、排放参数等密切相关。它可以看作是由无数个依次排放的烟团组成,每个烟团排出后即沿风向运动。排烟量通常用排放率(g/s或kg/h)表示,排放的污染物在下风向的分布一般用排放期间的平均浓度表示(mg/m^(3))。
    • 宋超; 王伟; 刘海鹏; 陈玉清
    • 摘要: 对船用堆滨海复杂地形及海上放射性大气扩散模型的研究是制订滨海复杂地形及海上核应急计划的基础.首先,对滨海复杂地形评价区的气象资料进行了技术处理和分析研究,验证了所选取的气象要素的合理性以及在其基础上进行大气扩散分析的可行性;然后,结合船用堆的特点,研究了滨海复杂地形及海上评价区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最后,计算分析了滨海复杂地形及海上评价区烟羽抬升的特点,以及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下烟羽的抬升高度.结果表明:该研究对船用堆在滨海复杂地形利用高斯分段烟羽模型进行大气扩散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希热娜依·铁里瓦尔地; 努尔比亚·吐尼牙孜; 王建友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加密自动站风场资料、NCEP1° ×1°再分析资料和喀什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背景、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8年春末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发生的一次致灾冰雹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冰雹天气发生在中亚低涡影响的有利环流背景条件下,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地面辐合线及中层干冷空气侵入是产生冰雹的触发系统,冰雹发生前大气处于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冰雹云具有反射率强、回波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大等特点,冰雹发生时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值发生跃变,对判断冰雹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雷达径向速度场上显示有中小尺度气旋性流场存在,气旋性辐合出现的时间、位置与冰雹出现时间、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风场气旋性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形成小冰雹;垂直风廓线(VWP)产品显示此次冰雹发生在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下,弱的垂直风切变不利于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长时间维持,不利于产生大冰雹.
    • 荣星星; 王鹤松; 褚建民; 艾金龙
    • 摘要: 以甘肃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涡动相关仪(EC)和大孔径闪烁仪(LAS)的同步观测数据为基础,借助通量足迹模型,分析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通量源区的分布与变化特征,比较了源区在不同风向下,足迹权重比的变化对二者观测值之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非生长季盛行西北风,在生长季则盛行东风,EC和LAS源区的空间分布与盛行风向一致,二者在非生长季源区的面积均大于生长季.(2)大气稳定条件下EC和LAS的源区面积普遍大于不稳定条件下.随着源区贡献率的增加(由50%增至90%),EC和LAS源区的重叠面积和足迹权重比也增加,并且非生长季的源区重叠程度优于生长季.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EC和LAS源区都呈现不规则分布的特点.(3)相比于东西风向,生长季南北风向下的足迹权重比更高,二者所观测显热通量值更为接近,决定系数(R2)也更高.说明源区的足迹权重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EC和LAS在观测结果上的差异,这为地表通量的尺度扩展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参考.
    • 李田田; 屈宏雅; 朱蓉; 李永平; 汤胜茗
    • 摘要: 为了探究台风影响期间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对近地层风场特性的影响,基于2009年台风"莫拉克"移动路径上的三座测风塔测得的高频三维风速时程,分析了台风影响期间中性、稳定、不稳定三种大气层结状况的分布频率,以及不同稳定度条件下近地层平均风场特性(平均风速和风向)和脉动风场特性(湍流强度、阵风因子、湍流积分尺度和脉动风速谱).研究结果表明,台风外围雨带区影响期间非中性层结发生概率约44%;在非中性层结影响下,平均风速出现频率最高的区间(10~12?m/s,14~16?m/s)不同于中性层结(12~14?m/s),且湍流强度最高频数分布较为集中(8%~10%);验证von-Karman谱描述不同大气稳定度下台风脉动风速谱的适用性,发现该经验谱对中性层结下的风速谱刻画较好,对非中性层结下的风速谱存在低频段高估、高频段低估谱能量的现象.进行工程结构抗风设计时,需注意非中性大气层结对风速、湍流强度、脉动风速谱等与结构风荷载确定密切相关的参数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