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学校训

大学校训

大学校训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994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华章、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 齐鲁高教论坛2013年会、2009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学术年会等;大学校训的相关文献由300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先凤、韩延明、徐愫芬等。

大学校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4 占比:4.8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994 占比:95.14%

总计:6300篇

大学校训—发文趋势图

大学校训

-研究学者

  • 罗先凤
  • 韩延明
  • 徐愫芬
  • 杨军奇
  • 王刚
  • 魏露瑶
  • 丁艳红
  • 刘佳
  • 刘智慧
  • 周东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延明
    • 摘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依曼博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尖锐批评道: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国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一些深入研究和剖析大学自身的论著,如《大学的沉思》(潘懋元)、《大学的革新》(瞿振元)、《大学的精神》(刘琅)、《大学的逻辑》(张维迎)、《大学文化》(吴勇)、《找回大学精神》(董云川)、《大学管理与治理》(别敦荣)、《大学转型与发展》(宋永忠)、《大学的道德责任》(王向华)、《大学校训论析》(韩延明,徐愫芬)等,但有关“大学的格局”方面的专著,恕笔者寡闻,过去还真没有看到,直到近期读到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主编的《大学的格局与追求--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治校透析》一书。
    • 孙雷
    • 摘要: 大学校训凝聚了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存活于大学校训之中,形成一种有意无形的精神性意向,这一意向可以视之为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大学校训的诞生历史悠远,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能够启发民智,正所谓文史同源,文训相生,文化品位的外化又促进审美品位的发展,印证着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蕴含着文化属性。因此,大学校训的精神向度与中国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存在着天然的“亲缘关系”。从史学的长度、哲学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厚度四重精神向度,探析中国大学校训对当代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 任初明; 付清香
    • 摘要: 校训是大学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学生对校训的认同是大学发挥育人作用的前提与基础。研究发现,多数学生比较认同所在学校的校训,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同不受性别、就读年级、就读学科专业类别和学校类型影响,但会受学习校区因素影响。学生对大学校训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内容,对校训的情感认同还有待进一步涵养。目前大学校训发挥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为了提升学生对大学校训认同,高校要强化校训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打造特色鲜明的校训文化区;要深入挖掘校训文化资源,以故事传承校训文化;大学领导者要身体力行,做校训认同的引领示范者;学校还可加强以校训为代表的学校文化管理,凸显校训的文化价值。
    • 毛荣富
    • 摘要: 有位作家说他写作从来不引用别人所说的话,他认为写文章,说自己的话就够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以之为定论却未免偏颇。因为精当的引用常常可以省却诸多笔墨,大多时候还有提质之效。我曾在《新民晚报》上写过一篇语言小品《委婉为美》,文中引用了几句大学校训:"今天不走,明天即使跑也不一定跟得上"(哈佛大学)、"挫折如此冰冷,但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大学)、"真正的失败不是你没有做成事而是你甘心于失败"(斯坦福大学),以之说明委婉平易的语言,不仅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具有雄辩的思想力量。
    • 孙雷; 高晨光
    • 摘要: 利用大学校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探讨两者的契合关系,从高位阶和低位阶探讨两者的生成关系,为大学校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提供内生逻辑.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抽象化与具像化、主导性与多样化、垂直化与交叉化的外在张力,是两者融合的现实困境.基于此,可以从把握三组关系和创设三种场域进行路径选择,以期实现二者的真正融合.
    • 张俊杰; 杨玲
    • 摘要: 校训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的综合体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本文以山西某高校在校生和部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问卷和电话采访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旨在研究校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就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校训教育,更好地增强育人功能展开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 杨光钦; 魏露瑶
    • 摘要: 大学校训的生成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动态发展过程.大学校训生成的智慧与理性萌芽,对光明与自由向往的出场形态,兼具科研与实践功能的推进机理,彰显服务与使命意识的文化自觉,构成了西方大学校训生成的演进过程.中国大学校训的演进生成,蕴含了传统文化基因的气质理想,嫁接了西方现代大学校训的文化要素,留存着中国学人上下求索与革故鼎新的实践印迹,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演进逻辑.面对新时代校训生成的诸多挑战,亟待破译大学制度文化密码.
    • 刘鹏飞
    • 摘要: 中国大学的校训既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追求与寄托,也蕴含着学校对广大芊芊学子的殷切期盼。21 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与各国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校训的介绍是交流的重要内容,而大学校训相同的词对应的英语译文却是五花八门。如何准确、恰当而相对统一地翻译大学校训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选取了中国大学校训中“明德、笃行”二词的英译文展开分析,实例指出其中多元译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比较恰当的译名版本。
    • 杨光钦; 魏露瑶
    • 摘要: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精神气韵的核心凝练,然而,我国大学校训在生成过程中往往暴露出形神失调、时空断层、目标游移、知行脱节等诸多实践困境。大学欲摆脱校训生成的诸多困境,须把发展理念从固化的路径依赖与思维惰性中解放出来,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以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厘清多元学术主体定位为基础,以挖掘自身办学底蕴内涵为契机,从根源上挖掘和解剖自身,使大学校训生成回归到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之路上。
    • 张尔葭
    • 摘要: 校训展现着学校的精神传统和文化气质,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新时代不断赋予校训文化新的价值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高校校训文化中传承并发扬延安精神,要以学校历史发展为基础,发挥榜样力量,通过新角度解读,多渠道推进,打造校训品牌,使校训深入人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