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夜间灯光

夜间灯光

夜间灯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15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自然资源学报、资源开发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海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2012年第四届中国光文化照明论坛(天津)等;夜间灯光的相关文献由60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峰、刘鹏飞、吴志峰等。

夜间灯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150 占比:99.36%

总计:20279篇

夜间灯光—发文趋势图

夜间灯光

-研究学者

  • 李峰
  • 刘鹏飞
  • 吴志峰
  • 宋永雨
  • 张静
  • 曹阳
  • 李勇
  • 王庆
  • 王立妹
  • 王雨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田进明; 王远东
    • 摘要: 城市化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扩张等人类活动对植被初级生产力的间接影响,以赣江流域为例,探究了2000-2015年十五年里城市建成区变化情况,并从整个流域与城市两个尺度分析2000-2015年赣江流域植被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建成区面积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赣江流域植被初级生产力除部分建设用地地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非建成区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297 d/km2.在城市尺度上,随着建成区面积的增大,城市植被初级生产力也随着不断上升.另外,研究表明,气温与降水等气象因子对城市植被初级生产力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 张词谦; 洪亮
    • 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1992—2012年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提取中原城市群建成区范围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群时空扩张与驱动因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建成区范围提取方法、城市扩张模式分析、城市格局演变分析、扩张动力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在1992—2012年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发展模式以多核心为主,城市群建设重心单一,且发展中心有明显的指向性;行政因素对城市群扩张的影响逐渐减小,市场因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该研究为城市群发展提出改进发展方式的建议与期望,可以促进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
    • 张茵; 余涛; 梁晏祯; 占玉林; 刘艳; 陈昕然; 王大康; 刘奇鑫; 曹万云
    • 摘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研究了1993、1997、2001、2005、2009、2013年京津冀地区相对湿度(RH)的时空演变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干岛面积比例表现为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与土地城市化率存在较高的正相关。2005年的平均相对湿度与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表现为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0,且在0.01显著性水平以下,空间上RH分布受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不同网格粒度下平均相对湿度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性随网格粒度增大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100 km网格粒度下两者的相关性达到最大(0.700以上)。
    • 王雨枫; 曹洪军
    • 摘要: 深入了解区域城镇一体化演化路径、形态及影响机制,可以避免土地低效利用、城市间恶性竞争,并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决策。基于2000—2020年东北地区281个县域社会经济及地理空间等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分析其城镇一体化路径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城镇演化在2005—2010年达到高峰,之后演化速率持续下降,中心城市资源集中,次中心城市发展乏力。②城镇演化整体表现为以环哈尔滨-长春-松原-绥化城市群及环渤海城市群为中心的集聚特征,其西部比东部发展快,南部比北部快。③城镇用地演化主导因素为社会经济、区域政策。随着科技发展,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被地理区位取代,影响因子以增强型和稳定型为主。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该采取特色化发展策略,形成差异化发展,并加强对外贸易。针对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发挥自身资源禀赋根据市场需求转型;针对中国区域城镇一体化发展,应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形成多级多层次发展。
    • 尹丽
    • 摘要: 基于2019年贵州地区88个区县社会经济及地理空间等数据,构建城市灯光-社会经济发展指数,借助城市灯光、平均灯光强度及GDP空间化等模型分析其地级市及区县的经济发展格局。结果表明:①在地市层面,GDP_(1)的产值与耕地相关性系数较高,GDP_(2)、GDP_(#)、GDP_(3)的产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经济的整体分布情况。②在区县层面,夜间灯光与GDP数据的拟合效果更好,相对误差小于13.4%,表明区县级的数据空间化的精确度更好。结合现状提出了规划、建设及财政等方面建议。
    • 孙健兵; 杨鑫; 周林博
    • 摘要: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对四川省时空演化格局进行分析。构建四川省区域2000-2020年长时间序列多源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集;提取四川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各城市建成区,计算加权标准差椭圆和Zipf系数进行重心变化和方向性分布变化、规模体系变化等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的夜间灯光空间格局总体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特征,标准差椭圆计算得到的四川省城市群重心相对稳定,2005年相比2000年向重心东南移动,2010年又向西北移动,2015年以及2020年已经相对稳定,始终位于成都市附近。(2)2000-2020年,四川省的q值由0.897降低至0.656,减少了26.86%,城市群Zipf系数呈现持续减小的趋势。2000年以来四川省城市呈现出首位型分布的一些特征且规模分布基本上集中在成都周边,但是Zipf系数一直小于1且持续降低,代表城市群规模分布分散状态逐渐加剧,中小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群持续均衡发展。
    • 宫一路; 李雪铭; 刘贺; 黄磊昌; 李禹
    • 摘要: 借助夜间灯光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在辽宁省3级城镇规模结构框架下,探索1992—2017年城镇扩展时空间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一级城镇呈“平稳”发展态势,1992—2012年是主要发展期;二、三级城镇呈“迅速”发展态势,2002—2017年是主要发展期.城镇聚落扩展模式以跳跃式为主,蔓延式为辅.扩展方向形成了沿海城市沿海岸线扩展,内陆城市以沈阳为中心的放射性扩展趋势.城镇聚落扩展是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多类型交通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级城镇聚落的扩展趋势具备“离散-集中”的普遍特征,但单个城市的发展更应关注其自身特点.
    • 肖巧俐; 王跃
    • 摘要: 针对夜间灯光表征经济的特征和效率研究不够全面的问题,使用中国省域夜间灯光和GDP数据进行了系统的相关性研究。用对数非线性模型从整体、地区、年度视角探索二者的统计相关性,并进行整体样本的估计,最后基于其关系特征构建了一个与初始条件相关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夜间灯光能反映中国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并能体现全国和地区层面的大型经济事件;我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的夜间灯光与GDP的对数非线性拟合优度达0.96以上;地理因素、制度因素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重要影响;个体效应是进行整体估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夜间灯光和GDP的关系方程与初始条件有显著的相关性。
    • 邱琳; 郑华健
    • 摘要: 研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平衡生态环境和城市化发展对促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遥感视角,结合日间光学遥感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对200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环境状况、城市化强度以及二者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2000~2020年间RSEI均值稳定上升,生态环境呈现出好转的态势,但地区间的差异依旧显著;2) 经过20年的城市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形成了以环珠江口的城市向四周逐步推进的城市化格局;3) 20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程度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总体有所改善。研究结果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参考。
    • 欧晓华; 梁保平
    • 摘要: 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扩展情况是研究城市发展的重点,利用夜光数据可以有效地提取出城镇信息,珞珈一号夜光数据的分辨率较高,但目前对珞珈一号夜光影像的研究不多。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简单阈值法和城市夜间灯光指数法分别从NPP-VIIRS夜光数据和珞珈一号夜光数据中提取漓江流域的城镇信息,比较了两种提取城镇信息方法的优劣以及NPP-VIIRS夜光数据和珞珈一号夜光数据在提取小区域城镇信息的精度,并分析珞珈一号夜光数据在实际提取小区域城镇信息的可行性。结果得出:利用城市指数法从珞珈一号夜光数据提取城镇信息较为清晰,提取结果的Kappa系数为0.7293,高于NPP-VIIRS夜光数据的提取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